有些孩子,一次考試考砸了就一蹶不振,很久都走不出陰影;心理復原力,即心理彈性、心理韌性,指個體面對逆境、創(chuàng)傷、悲劇、威脅、重大壓力或其他不利因素時,能夠較快適應、重新振作起來的能力。復原力差的孩子,未來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容易萎靡不振,喪失希望,抗壓能力差,因此人生發(fā)展會受限。而復原力強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較強,思維方式積極,能夠直面困難和挫折,調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通過實際行動改善現狀。可想而知,這樣的孩子更能在充滿未知與挑戰(zhàn)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遠。在家庭教育中,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心理復原力,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發(fā)展意義重大。通常復原力較弱的人,在應對挫折和苦難時,會被以下三種思維束縛,放大了困境:會將苦難個人化——認為壞事的發(fā)生都是自己的錯;因此,家長需要在孩子遇到挫折和失敗時,教他正確看待,建立成長型思維。比如,孩子做錯事、表現不好的時候,不給孩子貼任何負面標簽,“懶”、“笨”、“膽小”、“內向”、“不是學數學的料”······這些語言是一種“持久性、固定性”的描述,會讓孩子從根本上否定自己,被“標簽”限制了成長潛能的發(fā)揮。經常拿不住東西,摔到地上:“你只是還沒掌握拿東西的技巧”,然后教孩子怎么拿會更穩(wěn);孩子數學成績很差:”你只是暫時沒學好數學“,然后引導孩子應該通過哪些方法提高數學成績。這樣的解釋方式,會讓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通過努力而改變,而不是固定不變的,于是在面對挫折時更有勇氣和信心積極采取行動。此外,在孩子犯錯和失敗的時候,家長應該教會孩子認識到它們的正面意義:從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指導日后的行為。一味地沉溺在失敗帶來的負面情緒中,才是對自身有害無益的。只有家長不怕孩子犯錯和失敗,給孩子鼓勵和支持,孩子才能正確地看待錯誤與失敗,并跨過它們,得到成長。這兩年,不斷有新聞報道學生輕生的事件,看得人觸目驚心。河北邯鄲,一名9歲學生,因未按時完成作業(yè),曾被老師踢出“釘釘群”,從15樓跳下,不幸身亡。河北石家莊,一名12歲學生,因上網課不積極,被家長嚴厲訓斥了幾句后,一時想不開,從樓上跳下,不幸身亡。河南鄭州的13歲女中學生,因和同學發(fā)生不愉快,一時想不開,竟一口氣喝下了半瓶百草枯農藥。盡管極力搶救,仍生命垂危······不少家長感慨:為什么現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這么差?如今不只是成年人,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們都面臨著來自學業(yè)、家庭、人際關系等多方面的壓力,不良情緒成為威脅他們身心健康的隱患。在困境中,如果孩子的負面情緒長時間得不到抒發(fā)和排解,就會導致一系列的心理健康問題,輕則自暴自棄、消極懈怠,重則陷入抑郁,甚至走上絕路。因此,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要關注孩子的“情緒教育”,教孩子正確看待和處理情緒,尤其是傷心、失望、生氣等“負面”情緒。首先,家長自己要懂得接納、尊重并理解孩子的情緒,不粗暴地否定、制止孩子的情緒表達。比如孩子哭的時候,不是責怪孩子不該哭,而是溫柔和善地問問他:“是不是因為xx而覺得很難過?”并表示理解,“我知道/懂得這種感覺?!?/span>其次,教孩子用正確的方式排解情緒,不傷害自己和他人。比如感到難過的時候,可以和家人朋友傾訴、吃自己愛吃的東西、跑步、想一些開心的事;生氣的時候,可以捶捶枕頭、在紙上涂鴉、聽聽音樂······如果孩子每一次表達情緒都能得到父母的接納和理解,內心就會充滿安全感,更能從情緒中走出來。這個過程,也拉近了親子之間的距離,孩子和父母建立起安全型依戀。在家長耐心的引導下,孩子也會對情緒有更深入的認知,學會正確處理自己的情緒,不會一直沉溺在負面情緒中。很多父母養(yǎng)育孩子無微不至,幾乎把所有的事情都攬在自己身上,不用孩子動手;孩子遇到一點困難,馬上沖上前幫忙解決,掃清孩子成長路上的一切阻礙。其實,這是掉進了“過度養(yǎng)育”的陷阱,以為是愛,實則剝奪了孩子體驗真實生活、鍛煉能力、收獲經驗的機會。當孩子需要離開家庭,進入學校、社會中時,會發(fā)現自己如此“低能”——自理能力不足考慮問題不夠周到、遇到麻煩不會解決、不敢拿主意做決定,自信心會遭受打擊,對生活也充滿了不確定感。這種不自信,會導致孩子心理脆弱,“扛不住事”,容易被困難和挫折擊倒。一個人只有發(fā)自內心地相信自己可以通過實際行動戰(zhàn)勝困難和挫折、達到目標,才會積極地想辦法跳出困境,不會一直停在原地,喪失希望。因此,培養(yǎng)孩子心理復原力的另一個關鍵在于:孩子對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對生活有一種掌控感。這就需要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多給孩子獨立做事、自己動腦解決問題的機會,讓孩子鍛煉能力,建立穩(wěn)固的自信。第一,從2、3歲開始,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讓他自己做,并帶著孩子學習各項生活技能,鍛煉孩子獨立自理的能力。第二,不要把孩子保護得太好,舍不得孩子吃苦、受委屈,在安全范圍內,允許孩子多多嘗試、探索、犯錯。只有多經歷,體會成長中的挫折感,孩子的心胸才會更寬廣,心理承受能力更強。第三,在孩子遇到學習和生活中的各種難題時,家長不要急著幫他解決,先問問孩子自己是怎么想的,準備怎么做。通過從旁提醒、輔助,引導孩子積極動腦思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第四,生活中的大小事務,不要一應都幫孩子安排、決定好,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多讓他自己做選擇、做決定,并承擔相應后果。這樣,孩子才會感覺到自己是成長道路上的主人,真正地對自己負責,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從內而外成熟起來。“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志,不是看他登到頂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彈力?!?/span>培養(yǎng)孩子的心理復原力,是為人父母的遠見,也是給孩子的一筆寶貴人生財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