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鮮半島的歷史上,漢字曾經(jīng)長期是其使用的唯一一種文字。但是在近代,漢字在韓國的使用卻越來越少,以至于可能許多朋友會認為韓國已經(jīng)完全不再使用漢字。那么漢字(在朝鮮語/韓語中被讀作Hanja,發(fā)音差不多是“漢甲”)現(xiàn)在在韓國的使用情況究竟如何?漢字在韓國的地位經(jīng)歷過哪些變遷?現(xiàn)在韓國人究竟學不學漢字呢? 雖然朝鮮半島上的語言和漢語并不屬于同一個語系,也就是說和漢語有著不同的起源,但因為古代中原文化對朝鮮半島文化所具有的壓倒性優(yōu)勢,所以朝鮮半島從最早開始使用文字時起,使用的就是漢字。至少從公元5世紀開始,朝鮮半島上的新羅國就把漢字視為了官方文字,當時其各種政府文書就是用漢字寫成的。 不過因為朝鮮語/韓語和漢語之間無論從語法、語音、詞匯以及語義形成機制都差異巨大,所以同樣是從很早開始,在朝鮮半島上就出現(xiàn)了一種非常獨特的使用漢字的方法,也就是“吏讀”。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把漢字當成發(fā)音符號,用一些漢字的發(fā)音來表示朝鮮語/韓語中那些在漢語里并不存在的語法成分。但這種方式只存在于民間非正式的使用,以及一些完全在民間流傳的民俗式文學作品之中,在朝鮮半島的古代是被視為不登大雅之堂的書寫方式,也長期受到了朝鮮半島各個王朝官方的排斥。 所以在朝鮮半島的古代,能否以規(guī)范的方式書寫漢字和漢字文章曾經(jīng)長期是朝鮮半島上貴族/知識分子與平民之間一個天然的分界線,因此會熟練使用漢字也就長期成為了當?shù)厥苓^良好教育的人的身份象征。 但是我們剛才也已經(jīng)提到,朝鮮語/韓語和漢語是差異很大的語言,雖然在最近差不多2000年的歷史上,朝鮮半島因為受到中原文化的深入影響,所以引入了大量漢語借詞,也就是直接從漢語音譯過去的詞匯,但因為漢語和朝鮮語/韓語從根本機制上就存在差異,所以兩種語言仍然是差異很明顯的。 因此,朝鮮半島的人使用漢字書寫就很自然存在學習相對比較困難,以及能學會的人數(shù)較少這種情況。所以在公元1446年,朝鮮王朝的第4代國王李裪(táo)主導創(chuàng)制了完全根據(jù)朝鮮半島語言設計的拼音文字諺文。但是這種文字在公布之后,很快受到了朝鮮文人和貴族的激烈批評。他們認為如果朝鮮王朝使用這種文字,放棄使用漢字,那么無疑是在背棄中原文明,自甘成為夷狄之邦的墮落之舉。 所以在社會上層的強烈反對之下,諺文在朝鮮王朝的推廣曾經(jīng)長期非常不順利,甚至在其發(fā)明50多年后,也就是在公元1504年時曾被朝鮮王朝第10代君主燕山君明令禁用。后來禁令解除之后,諺文在朝鮮半島也長期是在私人信函以及女性等當時無法接受規(guī)范教育的群體中使用,而且很多時候還是和漢字混用。而朝鮮王朝官方則基本仍是完全使用漢字的。 但是在朝鮮王朝的末期,朝鮮王朝已經(jīng)不再是中原王朝的藩屬,朝鮮半島開始出現(xiàn)了一些倡導振興諺文的團體。但在1910年朝鮮王朝被日本正式吞并之后,振興諺文的運動也暫時走向了衰落。而在日本占領朝鮮半島時期,雖然朝鮮半島的學生在學校里會有一定課時學習朝鮮語/韓語,但當時諺文卻沒有任何官方地位。同時,因為日語中也大量使用漢字,而日本又在朝鮮半島實行高壓殖民統(tǒng)治,也導致朝鮮半島的民眾對漢字產(chǎn)生了一定排斥情緒。 所以在1945年朝鮮半島擺脫日本殖民統(tǒng)治之后,朝鮮半島南北方都出臺了一些政策,大力普及諺文的使用,并放棄使用漢字。在這里,我們主要介紹一下漢字在半島南方,也就是后來的韓國所經(jīng)歷的命運。 1948年,半島南方的政府出臺了《諺文專屬用途法》,規(guī)定所有“公文必須使用諺文書寫”,不過在過渡時期,可以在諺文詞匯后面用括號插入漢字,以澄清詞義。但這部法律并沒有明確說明過渡期有多長,也沒有制定對不用諺文者的任何處罰規(guī)定,所以在此之后漢字在半島南方仍然得到廣泛使用,后來韓國從小學開始也仍然設立了漢字課程,所以這個時期接受教育的韓國人普遍仍然具有漢字讀寫能力,漢字在韓國的報刊雜志上仍然得到了廣泛使用。 但在1970年,韓國獨裁者樸正熙發(fā)表了漢字廢止宣言,在韓國學校完全廢止?jié)h字教育。不過此舉再次遭到了韓國民間的強烈反對,迫使韓國政府不得不在兩年之后在韓國的中學和大學中恢復了部分漢字教育。但是,此后漢字教育在韓國變成了選修課,是否學習完全憑學生自愿,而且即使學習的學生也基本不需要接受任何考試。這導致韓國學生學習漢字的愿望非常低,而且韓國政府還禁止學校老師在私下教授學生漢字,違犯者會受到嚴厲懲罰,所以這個時期接受教育的韓國人漢字讀寫能力基本都比較低。 但是因為當時韓國的成年人普遍都還是接受漢字教育長大的,都還具有一定程度的漢字讀寫能力,所以當時韓國的報章雜志以及一些政府公文都還是采用了漢字和諺文混用的書寫方式,漢字的使用頻率在韓國社會中還是相對比較高的。但在進入1980年代之后,因為在學?;緵]有接受過漢字教育的一代逐漸成年,而這些人在閱讀漢字與諺文混用的文章時會遇到很多困難,所以韓國的報章雜志也逐漸開始降低了漢字的使用頻率,最終逐漸降低到了只會在個別易混淆的字詞后用括號寫上漢字澄清的程度。 但是,我們前面已經(jīng)提到,在最近2000年的歷史中,因為受到中原文明的深入影響,所以朝鮮半島語言里其實有大量詞匯都是漢語借詞,有些研究甚至認為此類詞匯占到了朝鮮語/韓語的60%以上。而且因為朝鮮語/韓語中并不存在漢語里的單調(diào),這就導致用諺文書寫的文章中會出現(xiàn)大量同音詞現(xiàn)象。比如在朝鮮語/韓語中,如果用諺文書寫,那么“囚徒”、“水稻”、“隧道”、“首都”乃至“修道”等等詞匯的發(fā)音都是完全一樣的(sudo)。在日常交流中這種同音詞超多的現(xiàn)象影響還不算太大,但在一些與科學和法律相關,對詞義精確度要求較高的領域在一些時候還是會導致詞義混淆的情況,所以韓國社會也始終存在恢復漢字的呼聲。 在這種民意的影響下,1998年,韓國總統(tǒng)金大中發(fā)表了漢字復活宣言,在韓國的道路標志和火車及汽車站等的標識上,針對源于漢字的地名恢復使用漢字標識(與諺文同時使用)。但是這種做法在韓國國內(nèi)也很快再次招致了一些反對意見,漢字在韓國的使用范圍在后來也曾再次收窄。從這些歷史大家也可以看出,漢字在韓國的使用范圍可以說經(jīng)常會因為各方博弈而改變,以至于韓國國內(nèi)甚至將漢字的存廢爭執(zhí)稱為了“漢字戰(zhàn)爭”。 而根據(jù)近年的一些媒體報道,韓國最近一次跟漢字相關的政策變化似乎發(fā)生在2019年,從這一年起,韓國小學5-6年級的課本中對部分詞匯進行漢字標注,以幫助學生理解一些專業(yè)詞匯的含義。而這一做法等于在韓國的小學又變相地恢復了一定程度的漢字教育,但這一政策的實施似乎也遇到了相當困難。目前,韓國人在初中和高中分別要學習900個漢字,加起來是1800個左右。而如果上大學,一些大學的文科專業(yè)也開設有漢字課,因此學習文科的韓國大學生會認識更多的漢字。 另外,韓國人的身份證上一般都還是要標注每個人的漢字姓名,但因為近代韓國有些人的人名并不是基于漢字詞匯,所以其名字并沒有對應的漢字,對于這些人,一般在身份證上只會標識其漢字姓氏,而不再有漢字全名了。另外,老一輩的韓國人也會在名片上使用自己的漢字姓名,但年輕一代這樣做的人就比較少了。當然,在現(xiàn)代韓國社會,漢字除了在個別場合為防止歧義在括號里得到使用之外,還會在一些設計或者商標等場合得到使用。另外像“日”、“月”、“辛”等筆畫簡單的漢字在一些民眾的書寫中也會時不時得到應用??傮w來說,漢字目前在韓國可以說仍然處在了一種比較糾結的地位了。 (圖片來自網(wǎng)絡,侵權告知刪除) |
|
來自: CHAOYANG3901 > 《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