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1100字 / 閱時2min -- 上期 [周三] 欄目我們對刻板印象做了簡單介紹,這期欄目我們來聊聊暗示是如何影響理性判斷的。 01. 什么是暗示呢?我們來看幾個說法——
這些說法中,每一項除了明確表達的信息外,又有哪些信息是他雖沒有說,但我們卻有g(shù)et到的呢? 通過a我們有g(shù)et到“那對夫妻以前常吵架”,從b中得知“他以往會撒謊”,c中默認了“這份飯要加蛋”,d中的“每個人”絕不是全世界所有人,而是在座的各位。 類似這樣,未明白地表示意思,而用含蓄的言語、示意的舉動,使他人領(lǐng)會的表述方式,就是暗示。 當我們在與他人交流時,會不禁自覺地抱有某種期望,做出相應(yīng)的假設(shè)。 這些期望和假設(shè)有助于填補我們交流中的空白——明確含蓄的言語、解釋示意的舉動,使得我們不必就交談的細枝末節(jié)進行冗長乏味的解釋。 我沒說,或者我不用再強調(diào)解釋,你也會懂,我們基于這個共同的信息再說別的。 02. 我們這里提到暗示,目的是要辨識它是如何誘導(dǎo)人們做出非理性判斷的。常見的有三種形式: | 故意省略 利用暗示,故意省略重要部分,從而引起人們對這個部分的特別注意。例如:
我們會得到什么暗示的信息呢? | 名褒實貶 在某人/事期待高度贊揚時,卻只給予輕微的贊揚,從而暗示他/它并不值得贊揚。例如:
這樣的推薦信并非鼓勵對方雇用小米,雖然這段話沒有否定的意思,但負面暗示隱含在了字里行間里。 | 暗藏假設(shè) 一般出現(xiàn)在誘導(dǎo)性的提問中,不管你回答是或者否,都將承認那個暗藏著的假設(shè)前提。例如:
我們會自然地假設(shè)“大強的確喜歡喝酒”,無論怎么回答,都不影響這一假設(shè)的存在。 03. 面對種種表達中的暗示,要如何做到理性判斷呢? 不要著急搭話! 而是就其暗示的信息/假設(shè)給拎出來,分析之后再做答。例如,面試時主考官問道:
若回答“是的”,則此人“身在曹營心在漢”,不可用; 若回答“不會的”,又說明此人對自己的能力缺乏信息; 若模棱兩可的“不知道”或“不清楚”,則又有拒絕回答之嫌,是態(tài)度問題。 很顯然,如果著急著作答,上述任何一種答案都不是很理想。 此時拎出問題中的假設(shè)“能力強的人容易跳槽”,并對它進行論述,效果可能好很多?;卮鹂梢允牵?/span>
表達觀點“能力強的人不見得容易跳槽”,他還是會看中XXX等方面,以及發(fā)展機會等因素。 如此,不被隱含假設(shè)下套,便可以更為理性地做出判斷,進行交談。 以上就是我們對暗示的簡單介紹,下期[周三]欄目我們再看看幽默和夸張是如何影響理性判斷的。 # 批判性思維 | 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