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普通人與別人說話為什么既容易失人,又容易失言?為什么孔子說智者才能夠做到兩全?為什么說世上根本就不存在可以無話不談的人?為什么很多成功的老板通過了逆境的考試,卻死在了順境的考驗里?中國人常講:話不投機半句多。人和人之間交流,有的人,你就可以和他無話不談。還有的人,交流起來,簡直就是雞同鴨講。我們跟別人講話,應(yīng)該先了解對方的價值取向。這個問題,2000多年前的孔子,也有過論述,記載在《論語》的衛(wèi)靈公篇里。孔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告訴我們,我們面對一個人,可以跟他講話,彼此可以很好地交流,卻沒有好好的去跟人交流,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人家,去引導(dǎo)人家,幫助人家,甚至是告誡人家,那我們就失去了一個很好的交流對象,我們就等于失去了這個有價值的人。但是有些人呢?沒有辦法跟他溝通和交流,說話是不可能投機的。如果我們硬要去跟他談,硬要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對方,那我們只能是白費口舌,用孔子的話講就是失言。只有那些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夠做到既不失人,也不失言。讀了這則《論語》,再聯(lián)系自己幾十年與人打交道的經(jīng)驗,非常感慨。人和人之間交流的時候,真的很難,因為人心隔肚皮!有些人你明明是為他好,但是他不愿意聽,他理解不了。還有一些人可以影響他,彼此可以做更深入地交流,但是因為對于對方缺少必要的了解,該說的話沒說,該做的交流沒有做。我的感慨是,失人失言兩為難。我們絕大多數(shù)普通人,做不到孔子講的那個智者的境界。讀了孔子這段話,會讓自己感覺到非常的慚愧和臉紅。半生已經(jīng)過去了,自己檢討一下,有太多太多的失人或者失言的情況出現(xiàn)。我們總會有這樣的感覺,和某個人無話不談,但事實證明,這個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一個可以和你無話不談的朋友。即便今天可以無話不說,一覺醒來人就變。你也可能變,對方也可能變,所以人和人之間的交流,只有一顆赤誠之心,只有真誠是遠(yuǎn)遠(yuǎn)不夠的。我們經(jīng)常會抱怨別人,把自己的好心當(dāng)成了驢肝肺。我明明是為你好,你為什么不僅不領(lǐng)情,還要責(zé)備我?這幾乎是絕大多數(shù)人,都會面對的問題。不管是面對自己的家人,最親密的朋友,乃至工作的對象,都會出這種情況。我們讀完這則《論語》之后,就應(yīng)該明白一件事,真的碰到這種情況,我們最智慧的方式,是檢討自己說話的方式,說話的時機和對象的選擇問題。因為孔子說過: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比如說,明明看到一個老板,他的一個投資決策有巨大的風(fēng)險,給他提醒了,他聽不進(jìn)去,如果這個時候再堅持,再喋喋不休,對方可能就生厭了。你帶領(lǐng)一個人,培養(yǎng)一個手下,開始什么都不會的時候,你教他什么,他做什么。等進(jìn)步了一段時間,有了點基礎(chǔ)之后,可能你的告誡他就聽不進(jìn)去了。這是人性,沒有絕對的好壞。我們能做的不是去抱怨別人,或者是去改變別人,而是調(diào)整自己的說話方式。因為工作關(guān)系,有太多的時候,是跟事業(yè)有成的老板們溝通和交流。我最深刻的一個感受是,與事業(yè)有成的老板做朋友,你幫他踩油門很容易,想讓他踩剎車很難。我合作過這么多的開發(fā)商,絕大多數(shù)都是在他們項目遇到困難的時候,甚至看起來像是絕境的時候介入的。在找不到方向,找不到方法的時候,彼此之間交流相對容易。特別是聽了你的建議,見到一定效果之后,彼此交流會變得非常順暢。但問題就在于,這個世界上只有變是永遠(yuǎn)不變的。當(dāng)一家企業(yè),當(dāng)一個老板,他度過了困難的時期,走出了逆境,進(jìn)入了順境。在他身邊煽風(fēng)點火的人就會變多,他自己就會膨脹。這個時候如果你讓他減速,你讓他調(diào)整,你讓他冷靜,他就不會覺得你是在為他好,反而覺得你礙手礙腳了。我最重要的一個感慨是,太多的老板能夠經(jīng)受住困境的考驗,卻死在了順境的考驗當(dāng)中。其實,老天爺給一個事業(yè)有成的人準(zhǔn)備了兩次考試,第一次是逆境,第二次是順境。順境的考試往往更難通過,所以很多人呼啦一下起來了,然后再呼拉一下倒下去。到現(xiàn)在,自己慢慢明白了,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定數(shù),人和人之間的緣分,能來就一定能走。人和人之間的信任、情感,能濃就有可能變淡。一個真正的智者應(yīng)該識時務(wù),即使是再好的朋友,再強的信任,也要保持必要的距離感,沒有人可以無話不談。那么讀了這則《論語》,我們還要問另外一個問題,智者為什么能夠做到既不失言也不失人呢?我們怕失言,干脆就少說話,不就行了嗎?我們不說話,又幫不了別人。不去幫別人,尤其是在能幫而不去幫的時候,對于一個內(nèi)在良知顯現(xiàn)的智者而言,他是接受不了的。就是孟子講的:人皆有惻隱之心。不忍心看見別人,尤其是自己平時比較信任的朋友,面對危險不去提醒,自己不能原諒自己,這是良知的作用。正是因為內(nèi)在良知的顯現(xiàn),智者就比普通人更理解一陰一陽之謂道,更理解這個世界上人心的微妙和變化。所以,即便是出于好心,沒有任何私心去勸告別人,也不會毫無保留。他們會講究技巧和方法,會選擇時機,甚至?xí)驖u進(jìn),提前進(jìn)行必要的試探。另外一點,真正致良知的智者,甚至那些圣人,他們已經(jīng)做到了佛陀講的“無人相,無我相”,能夠徹底地放下自己的得失和榮辱。所以,他們在有條件,有機會的時候,一定會用他們智慧的語言去幫助別人,但是能夠恰到好處的找準(zhǔn)時機,用對方法,而且能夠徹底地放下自己的感受。我們讀了這則《論語》,以后再說話的時候,張嘴之前,先問問自己該不該說?時機對不對?怎么樣措辭?這樣才有可能做到孔子講的不失人,也不失言,才不至于兩面都為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