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除了西晉文學家張載,還有一位更為有名的、與之同名的歷史人物,也與河北頗有淵源。 他就是北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張載。 張載(1020年—1077年),字子厚,北宋鳳翔府郿縣(今陜西眉縣)橫渠鎮(zhèn)人,是北宋理學支脈“關(guān)學”的創(chuàng)始人,世稱“橫渠先生”,尊稱張子。他著名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言簡意宏,傳頌不衰。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張載進士登第,第二年赴祁州(今河北安國)任司法參軍。 《安國縣志》記載,“宋仁宗時,著名理學家張載蒞任司法參軍,于縣城東北角辟館講學,'啟群蒙于旭旦’,時人稱為張子書院。張載離任,書館尋廢,書院改為張子祠。” 北宋時安國短暫出現(xiàn)的張子書院,是一所以傳授、講習理學為重點的書院。 北宋政治軟弱,但學術(shù)思想?yún)s有巨大發(fā)展。從宋代勃興的理學,代表儒學發(fā)展的新高峰,分為四個主要學派。張載是其中關(guān)學學派的主要代表,因而張子書院也就成為這一學派的主要傳承地。 張載教學,謹嚴刻苦,他要求學生“言有教,動有法,晝有為,宵有得,息有養(yǎng),瞬有存”,分秒必爭,一刻也不能停止。 書院這種獨具特色的文教機構(gòu)萌芽于唐,制度形成于宋。宋代全國多地書院快速崛起,蓬勃發(fā)展。 但依據(jù)現(xiàn)有文獻材料,張子書院是兩宋300多年中,保定僅有的一所書院。 這與兩宋時期保定的歷史和地理區(qū)位有關(guān)。北宋時期,保定是宋遼對峙的前線,南宋時期,處于北方民族統(tǒng)治之下。數(shù)百年間,整個河北有歷史記載的書院只有5座。 張載離任后,先后任丹州云巖(今陜西宜川縣)縣令、渭州(今甘肅隴西縣)軍事判官公事等官職。 51歲時,張載辭官回到橫渠鎮(zhèn),讀書講學,著書立說,專心治學。 公元1076年,張載把研究成果集成《正蒙》一書,這是張載的代表作,也是我國古代唯物論的重要篇章。1077年,57歲的張載辭世。 安國的張子書院改為張子祠,紀念這位曾在此講學的關(guān)中大儒。 張載去世后,關(guān)學式微。直到元代推行“漢法”,尊崇儒學,張載五世孫張晉被元廷封為定遠大將軍,“賜第于燕,并食邑于灤(今唐山灤州)”。 張晉由原籍陜西眉縣到封地灤州定居后,因見灤州有橫山,追思祖號“橫渠”及韓昌黎(韓愈,祖籍秦皇島昌黎)“云橫秦嶺家何在”詩句,遂于其居室題匾曰“橫云清逸”。 1234年,張晉在灤州首建“橫渠書院”,在多民族多元文化之地弘揚關(guān)學,再由灤州輻射全國。這是古灤州乃至京東一帶正規(guī)教育的真正開端,為冀東文化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書院位于當時灤州府衙對面朝陽胡同的盡頭,即今灤州市第四中學校址。 張晉去世后葬于灤州城西,張載族系的一支自此在灤州繁衍。 文/河北日報記者 李冬云 作者:李冬云 來源:河北日報 |
|
來自: CHAWEIRENSHEN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