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一句話:“不爭是格局,不怒是修行,不武是善良。” 認真想一想,還真的是這樣。 人生大部分的煩惱,不是源自別人,而是自己的層次太低,內(nèi)心不夠強大。 輸贏沒有絕對的標準,能夠贏到最后的人,一定是活得坦然,內(nèi)心通透的人。 01 不爭,是格局。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你爭來爭去,爭個什么? 民國時期,國學大師陳寅恪得到過梁啟超的舉薦,要不然,他也不能順利進入清華任教。 可是,陳寅恪并不感恩,言論上,絲毫不給梁啟超面子。 有一次,梁啟超發(fā)表文章,說陶淵明不滿官場的作風,辭官歸隱;陳寅恪立馬反駁,認為陶淵明辭官的時候,晉朝剛剛破滅,他不愿意“事二主”。 有同事對梁啟超說,梁先生,這陳寅恪是在罵人呢。 梁啟超是清朝時候的舉人,還在袁世凱手下當過差,又是民國時期的官員。這不是和陳寅恪的言辭,非常吻合嗎? 忽然,梁啟超對同事說:“你滾一邊去,不要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兩位大人物,“爭”是學問,“不爭”是格局。 人啊,常常把“佛受一炷香,人爭一口氣”作為座右銘,卻不知道靈活應用。爭執(zhí)應該分清場合,不能處處與人針鋒相對。 在水火不容的情況下,誰能夠放棄爭執(zhí),誰就是贏家。 和無知的人爭執(zhí),說明你也很無知;和愛人爭執(zhí),會弄丟婚姻和家庭;和父母爭執(zhí),那是不孝順;和領導爭執(zhí),就是不給面子,不給人下臺階;爭執(zhí)雞毛蒜皮的小事,就說明你是小肚雞腸的人;長期與人爭執(zhí),就會結仇...... 大樹不和野草爭,反而為野草遮風擋雨;河流不和高山爭,堅持流向低處,匯聚成大海。 “高和低”是相對的概念,不是用“海拔”來衡量的。誰能說,長得高的人,就一定能有所成就?現(xiàn)實生活中,有很多很矮的人,越活越高大。 蓮花生長在淤泥里,不埋怨生活的環(huán)境;梅花不與百花爭春天,卻在冬天綻放,這就是格局。 02 不怒,是修為。 看過一個哲理故事。 太陽和風打賭,看誰能夠讓走路的人,迅速把棉衣脫掉。 風氣呼呼地“刮”,越刮越大,吹得人睜不開眼。走路的人,不僅沒有脫掉棉衣,反而裹得更緊了。 太陽露出了笑臉,把溫暖送到大地上。走路的人,渾身冒汗,把棉衣脫下來了。 原來,溫柔比憤怒,更加有力量。 曾國藩在京城為官的時候,堅持坐普通官員的轎子,出門的時候,沒有“威風凜凜”的氣勢。 有一天,他和一位小官員在胡同里相遇了。胡同很窄,只能容下一頂轎子。小官員罵罵咧咧:“誰敢擋我的道?” 曾國藩安排轎夫:“讓一讓。” 小官員看到曾國藩,腿都嚇軟了,趕緊賠罪。曾國藩卻不計較,一笑而過。 從此,京城大大小小的官員,對曾國藩更加敬佩了。 原來,一個人的修為,遠遠超越他的官職,越謙卑,越高貴。
我們常常說:“狹路相逢勇者勝。” 勇,不是傷害別人,不是勇于和別人打斗,而是勇于低頭。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他會修煉自己的內(nèi)心,讓生命變得像湖面一樣安靜,能夠映照出周邊的美景。 美好,總是從靜謐的氣氛中來,浮躁的人,是看不到風景的。 忍一忍,心安是福,不是嗎? 03 不武,是明智。 《三國演義》里,諸葛亮、司馬懿都是“頂級的高手”。 有一次,兩人對抗,司馬懿攻破了諸葛亮的多道防線,直逼西城。諸葛亮手下沒有了軍士,卻不得不硬著頭皮迎戰(zhàn)。 當司馬懿來到西城的時候,諸葛亮在城頭彈琴,絲毫也不畏懼。司馬懿說:“唯恐有詐,撤兵為好?!?/p> 諸葛亮不費一兵一卒,就讓來勢洶洶的司馬懿退兵了。 蜀國有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劉禪。他被魏將鄧艾俘獲之后,絲毫也沒有反抗。被帶到魏國后,他“樂不思蜀”,絲毫也沒有一國之君的形象。 有人說,阿斗很昏庸。 其實,阿斗只是平庸,為了不“生靈涂炭”,他自己受點委屈,算得了什么?既然蜀國不能保全,那么保全了民眾的安寧,也是千秋功業(yè)。
可是,所有的民眾,都不喜歡戰(zhàn)爭,都熱愛和平。能和平解決的問題,偏要用武力,那就是勝之不武,有愧于天地。 那些不用武力,也能讓民眾歸順,讓對手畏懼的人,才真的了不起。 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多少人,為了一己私利,導致民不聊生。如果不到萬不得已,動用了武力,說明這個人不是英雄,而是罪人。 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并沒有什么深仇大恨。你要遵循“君子動口不動手”的原則,不傷害任何人,也不被人傷害。 04
人,應該有一顆慈悲心,讓生活變得美好,讓心靈一直安寧,讓周圍的人,感受到溫暖。 人生就是一個過程,輸贏只不過是一種狀態(tài)。 爭其必然,順其自然,現(xiàn)世安好,就是贏家。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wǎng)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