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古老的歌謠,叫《越人歌》。 這首歌很短,全文如下:“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頑而不絕兮,知得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說君兮君不知?!?/span> 這首歌起源于劉向《說苑》(卷十一·善說篇)中的記載: 夫鄂君子皙之泛舟于新波之中也。乘青翰之舟,極莨芘張翠蓋而檢犀尾,班麗褂衽,會鐘鼓之音,畢榜枻越人擁楫而歌,歌辭曰:“濫兮抃草濫予昌枑澤予昌州州諶州焉乎秦胥胥縵予乎昭澶秦逾滲惿隨河湖”。鄂君子皙曰:“吾不知越歌,子試為我楚說之?!庇谑悄苏僭阶g,乃楚說之曰:“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頑而不絕兮,知得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說君兮君不知。”于是鄂君子皙乃揄修袂,行而擁之,舉繡被而覆之。 這是一個很優(yōu)美的愛情故事: 春秋時候,鄂君子皙是楚王的弟弟,坐船出游,有一個愛慕他的越人船夫,抱著船槳對他唱歌。歌聲悠揚纏綿,委婉動聽,打動了鄂君子皙,當即讓人翻譯成楚語,這便有了這首《越人歌》之詞。鄂君子皙明白歌意后,非但沒有生氣,還走過去擁抱船夫,給船夫蓋上繡花被,愿與之同床共寢。
需要怎樣的翻譯,才能真正讀透這首《越人歌》的蕩氣回腸: 我先像個歷史系老夫子,簡單地把《越人歌》直譯成白話文吧: 今夜是怎樣的一個夜晚呀, 我竟能在河中漫游; 今天是怎樣的一個日子啊, 我竟能與王子同舟。 含羞感受愛意呀, 請別笑話我意亂如麻; 心緒紛亂不止呀, 一心牽掛在王子身旁。 山上有樹木呀樹木有枝丫, 心中喜歡你呀你卻不知嗎? 也可以如席慕容的詩那樣,把《越人歌》意譯得令人意亂情迷: 燈火燦爛 是怎樣美麗的夜晚 你微笑前來 緩緩指引我渡向彼岸 那滿漲的潮汐 是我胸懷中盈盈的愛意 怎樣美麗而又慌亂的夜晚啊 請原諒我不得不用歌聲 向俯視著我的星空 輕輕呼喚 星群集聚的天空 總不如 坐在船首的你 光華奪目 我?guī)缀跻e認 也可以擁有 靠近的幸福 從卑微的角落 遠遠仰望 水波蕩漾 無人能理解我的悲傷 所有的生命 在陷身之前 不是不知道 應該閃避 應該逃離 可是在這樣美麗的夜晚里啊 藏著一種渴望 卻絕不容許 只求 只求 能得到你目光流轉處 一瞬間的愛憐 從心到肌膚 我是飛蛾 奔向炙熱的火焰 燃燒之后 必成灰燼 但是如果不肯燃燒 往后我又能 剩下些什么呢 除了一顆 逐漸粗糙 逐漸碎裂 逐漸在塵埃中 失去了光澤 的心 我于是撲向烈火 撲向命運 在暗處布下的誘惑 用我清越的歌 用我真摯的詩 用一個 自小溫順羞怯的女子 一生中 所能為你準備 的極致 在傳說里 他們喜歡加上美滿的結局 只有我才知道 隔著霧濕的蘆葦 我是怎樣目送著你漸漸遠去 當燈光逐漸熄滅 歌聲停歇 在黑暗的河流上 被你遺落了的一切 終于只能成為 星空下 被多少人 靜靜傳誦著的 你的昔日 我的昨夜 當然,把《越人歌》翻譯成英文詩,也是一樣攝人心魂: Lost track oftime? Qian boat midstream; what day is today? With the prince in a boat. Shameis good, not very ashamed, zi. My heart fills with longing, know the prince. The hill there are trees and branches, you are not a gentleman。
然而,《越人歌》本身也是由越人的歌聲中翻譯過來的。數(shù)千年來,人們讀的都是鄂君子皙讓人翻譯的楚語版?!对饺烁琛返脑鏉u漸被人所忘卻。 那么,《越人歌》的越人語原版意思又是怎樣的呢?先讓我們來看看這首歌的原音重現(xiàn): “濫兮抃草濫予昌枑澤予昌州州諶州焉乎秦胥胥縵予乎昭澶秦逾滲惿隨河湖”。 這段話是古越語發(fā)音。這就是古人的智慧了,這是用漢字記錄了越語的音節(jié)。雖不知所云,好歹也是記錄下來了原汁原味的讀音。就這樣神奇地保留了三千年。給后人留了一個浪漫的想象。 《射雕英雄傳》里的九陰真經(jīng)總訣,那個“哈虎文缽英”什么的,也是把梵語的話音用漢字來記錄。估計金庸也是受了《越人歌》記音方式的啟發(fā)。 因為古人的雅興,記下了原歌原音。所以現(xiàn)在的《越人歌》是以兩種歌體、兩種文本并存?zhèn)魇赖模杭仁且皇自礁柙鳎质且皇壮g越歌。也感謝劉向在記存歌詞的漢語譯意的同時,保留了這段生事之當時人們用漢字錄記的越人歌唱的原音。 關于《越人歌》,已有無數(shù)演繹,自不贅言;而對于這個尤為難得的“蠻夷鴂舌”的越語原文,卻幾乎無人過問。越人歌原詞為三十二個音節(jié),翻譯成楚歌后變成了五十四字,成了標準的楚辭風味,再創(chuàng)作的痕跡非常明顯?!对饺烁琛纺侨€字的本來含義如何?原歌的語法結構、音韻格律、藝木風格與楚歌譯文有何異同?這些問題都隨著古越人歷史音響的消逝而成了千古難解之謎。 三千年過去了,語言在發(fā)展,發(fā)音在變異。這段奇異的《越人歌》古越語版,用現(xiàn)在的文字、現(xiàn)在的普通話讀音去念,更加是莫名其妙、難解其意的。 其實,《越人歌》使用的語言是古代越族的通用語,古越語的發(fā)音屬于漢藏語系中最為古老的苗瑤語族,用歷史比較音韻學的方式是可以破解的。它的語言特征今天可以追溯,它的篇章結構可以分析,它的字詞大體上可以考得。古越語和一種古老的客家話很接近。那就是畬語。 畬語就是畬族人使用的語言。晚清以來,隨著畬族融入漢族社區(qū),大多數(shù)畬族轉說客家話等漢語語系。真正的畬語,被稱為“活聶”,現(xiàn)在也很少人說了。畬族所操的是接近瑤族布努語的炯奈話,屬苗瑤語族。最標準語的畬語是福建福安地區(qū)的畬語。 雖然畬族千年以來從廣東鳳凰山散布到半個中國,畬語只是以語言島的形式零散掌握在各地畬族人中,并且畬族沒有文字,但天下畬族人的畬語卻保持著高度的互通度。畬語在一千多年里幾乎沒有進化混雜,這種活化石般的語言現(xiàn)象幾乎是人類奇跡。 我們如果用衢州龍游浦山村的畬族當?shù)卦拋砟睿苍S可以稍稍淺白地還原《越人歌》這段古歌謠: “來嬉(SI)哇不管早晏(AN)(濫兮抃草濫),同(DONG)他(GI)撐(QIAN)船(SHUE)到水中央(予昌枑澤)。他竟和我同舟(予昌州),撐著舟交關難為情哇(州諶州焉乎),曉否得他會不會罵我哦(秦胥胥縵予乎)。快點(AOSAO)和他談明我的感情吧(昭澶秦)有吮(SHEN)就好(逾滲惿),隨他心里哈冷想(隨河湖)”。 沒辦法,我翻譯時展開了一些,還標注了些拼音讀音,因有些衢州畬語特有的發(fā)音,漢字中無對應的音。如“SI”,玩的意思,勉強對應嬉字,意合音不合。如衢州話的“他”念GI,相當于古漢語的“其”或“渠”,但發(fā)音還是有微小不同。 由此看出楚語版的翻譯是意譯再創(chuàng)作,文筆修辭比原始版優(yōu)雅多了。不過意思上有些改寫了。最后兩句更是胡亂發(fā)揮,完全沒了勞動人民樸實的語言風格。 一首流傳三千年的歌謠,一旦成文就有了自己的生命。到了今天,《越人歌》早已和楚語版的再創(chuàng)造融合一體,成為了千年存在的永恒。 我自小迷戀《越人歌》的楚辭風,可是我也向往有一天,真正發(fā)掘出《越人歌》的古越語版的越地風致。這首歌不應是廟堂鐘鼎的雍容,而必須是舟棹放歌的清越。 好吧,那么我再按越語原音本意,翻譯一個《越人歌》的搖滾版: 舟在水上行,我看著你。 而你在身邊,與我同行。 且放下羞色,我靠近你。 放你在心底,若即若離。 忘卻了天地,我走向你。 一生為一刻,我的真情。 是的,其實真正的越人歌,就是這般如烈火般燃燒。只有一舟渡河的這么一點時間,一旦猶豫終身錯過。這一刻越人完全忘記了身份的貴賤、不在乎明天的結局。越人愿意為愛癡狂,愿意放下羞怯,愿意魂飛魄散。只為抓住這一秒的永恒、留住這永恒的一秒。 就如小郭襄看到楊過跳下山崖,想也不想跟著跳下。就是這種心情。你若問她為什么這么傻,她是說不清楚的。 我想起了另一首韋莊的《思帝鄉(xiāng)》:“春日游,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v被無情棄,不能羞?!?/span> 兩首詩歌相隔一千多年,而這份焚心以火何其相似。我情愿把終身托付給他,縱使被他無情地拋棄,我也決不后悔,毫不羞愧。 這就是古代版的《死了都要愛》:把每天當成是末日來相愛,一分一秒都美到淚水掉下來。不理會別人是看好或看壞,只要你勇敢跟我來。 《越人歌》后來的故事畫面也是很美:“鄂君子皙乃揄修袂,行而擁之,舉繡被而覆之?!蓖踝訛檫@個傻傻地為愛不顧一切的越人披上衣服,擁而同行,然后就躺到一個被窩里去了。 死心眼的人會問:再然后呢?這個問題我打死不答。是呀,愛不用刻意安排,享受現(xiàn)在。別一開懷就怕受傷害,許多奇跡,我們相信,才會存在。如此美麗的畫面之后,我寧可不問、不想,假裝這一刻就是地老天荒。 民國時有大師考證說,這個越人應該是男的,這是一個美麗的斷背山。我對此說也是打死不認。我的腦海中只有一個畫面:清清的江水,悠悠的小舟,謙謙的王子,癡癡的船娘。過把癮就死。死了都要愛。 不過《越人歌》的故事背后,確然還派生了一個優(yōu)美的homosexual故事:楚國襄成君冊封受爵那天,身著華服佇立在河邊,好生玉樹臨風。楚大夫莊辛經(jīng)過,見了他心中歡喜,于是上前行禮,想要握他的手。襄成君忿其越禮之舉,不予理睬。于是莊辛就給襄成君講述了這個《越人歌》的故事。襄成君也被越人歌故事感動了。莊辛進而問襄成君:鄂君身份高貴仍可以與越人船夫交歡盡意,我為何不可以握你的手呢?襄成君當真答應了他的請求,將手遞給了他。莊辛逆襲勾搭成功。 楚越之間,江南之韻,杏花之妍,春雨之媸。各種翻譯各人各有所愛。對我個人來說,楚語版固然婉轉濃郁,我更愛越語版的古樸率真。一如衢州女子特有的爽快:快人快語,大氣干脆。我也愛越語版的愛情態(tài)度。一如衢州女子特有的豁達:敢愛敢恨,旺夫宜子。衢州女人的性格雙重性非常鮮明:既有對愛情的颯爽,又有過日子的委婉;她們都很獨立持家,卻又把男人當天。衢州男人都被女人寵壞了。衢州最好的特產(chǎn)不是勤快保姆而是極品媳婦。而這又是另一篇需要上萬字文章的內容了。這個話題姑且放下。 《越人歌》是中國史有所載的第一篇翻譯作品。 《越人歌》是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篇楚辭文學。 《越人歌》也是中國第一首使用苗瑤語系地方語言的古老民歌。 《越人歌》還是中國第一首采用用漢字注音保留原聲的原始歌謠。 《越人歌》是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世俗民間故事。 《越人歌》是中國文學史上可考的第一首七言詩體。 《越人歌》可能是自古以來被譜曲次數(shù)最多的一首歌了。 戰(zhàn)國時的楚考烈王熊完就讓樂官為之配曲,漢宣帝時宮廷樂單上有《越人歌》,魏晉時的歌師尹胡也譜唱過《越人歌》,隋唐時這個歌在教坊第一部風靡,北宋音樂家劉銑的大晟樂里有《越人歌》的影子,南明秦淮八艷的歌單里也列上了《越人歌》的琴曲,民國時周璇主演的電影《漁家女》中也用上了這首歌的旋律…… 就是現(xiàn)在,給《越人歌》譜曲翻唱的版本也是燦若繁星、層出不窮:有網(wǎng)絡歌手河圖的清唱版本、有楊青配曲的古琴琴歌彈唱版本,還有KAISER版《越人歌》、燦白文《越人歌》……最為傳唱的是電影《夜宴》插曲《越人歌》。 2006年馮小剛電影《夜宴》風行一時。該片根據(jù)莎士比亞名劇《哈姆雷特》改編,故事背景是中國的五代十國時期,圍繞宮廷斗爭講述權力、愛情、死亡的主題?!兑寡纭分邪选对饺烁琛纷鳛殡娪安迩?。由騰格爾、周迅演唱。 我為《夜宴》中唱《越人歌》時那個穿白衣戴面具的舞蹈迷的如癡如醉。歌詞完全是《越人歌》詞,這沒什么好說的。對曲子卻覺得有點串味了。曲子完全是按楚國宮廷音樂的調子來的,當然也很好聽,但是卻完全沒有了越人的山野風情。而且一開腔,聽起來怎么都像徐小鳳演唱的《別亦難》的調子,分明就是抄襲的嘛。讀者可以網(wǎng)上搜了這兩首歌聽一下。 電影中周迅表演時完全是一副怨婦的神色,加上幽緩如哀樂的曲調,這也完全背離了《越人歌》的意境。這在當時我就提出過了,沒人肯聽。其實我覺得衢州人周迅如果能用衢州話演唱《越人歌》,會有意向不到的神秘效果。 《越人歌》的詞律是兩句排比,雙聲的詠嘆味道很明顯。歌詞結構是七字一句,四句體,四句為一條。中間加上假聲語氣詞。這點和畬詞嘮歌居然完全暗合。 畬歌起源于三千年前的古越語情歌,與春秋時期的"鄭聲"、漢晉時代的"樂府"、"子夜歌"和唐宋以來的"竹枝詞"、"畬田調"一脈相承,是中國非常古老的化石級民歌。畬歌追求恬靜、纖嫩、清秀、古樸。頗有古意。畬歌也是七字一句,四句一條,講究畬語押韻、也是間夾畬族假聲唱法。 只要到衢州大洲畬鄉(xiāng),聽聽畬族二聲部山歌"雙條落"景寧調歌曲,就會有穿越千年的錯覺。若是把《越人歌》歌詞直接放到畬歌的曲調中,也是可以悠悠揚揚地直接吟唱的。 畬語的句法倒裝規(guī)則與粵語、客家話、潮州話等古越語族語言基本相似,比如說"你走先"、“曉不著”、“午間老早”等。基本上是古越語的直接傳承衍變而來。畬語和古越語系的客家話基本上能夠互通,也保留了大量的古語詞匯。
古越人和畬族一脈相承。近代史學家根據(jù)史籍和史跡進行考證,對比古越人和今天畬族在分布地域上的對照、民間傳說和歷史記載的偶同;并且從族稱義音的演變、古越人的先祖傳說也在畬族中流行的現(xiàn)象推論,發(fā)現(xiàn)越族和畬族有相近的語言、共通的傳說、共同的生產(chǎn)方式,共同的風俗習慣等,得出結論:畬族就是古越人的后裔。 古越人中有盤瓠的傳說。據(jù)《后漢書·南蠻傳》、晉干寶《搜神記》等書記載,遠古帝嚳高辛氏時,有老婦得耳疾,挑之,得物大如繭。婦人盛于瓠中,覆之以盤,頃化為犬,其文五色,因名盤瓠。后盤瓠助帝嚳取犬戎吳將軍頭,帝嚳以少女妻之。負而走入南山,生六男六女,自相配偶。其后子孫繁衍。 有意思的是,畬族也有盤瓠的傳說。傳說畬人始祖盤瓠因為幫助皇帝平息了外患,得以娶其三公主為妻,婚后遷居深山,生下三男一女,長子姓盤,次子姓藍,三子姓雷,四女姓鐘,子孫逐漸繁衍成為畬族。盤瓠傳說不但家喻戶曉,而且載入族譜為“祖圖”。 越人在先秦時居于東夷徐地、楚國東南直至南嶺一帶。漢高祖十年(公元前196 年)越人后裔南海王織的封地在閩、粵、贛三省交界地區(qū),這支古越人成為越人中苗瑤族的一支,自古畬族自稱 “畬瑤”、“瑤”、“瑤家”、“山瑤”、“瑤人”等等跟瑤族密不可分的稱呼。 畬族是一個遷移的民族。嶺南古越人中,有一支居住在閩、粵、贛三省結合部的苗瑤族中,分出了以廣東潮州鳳凰山為發(fā)祥地的畬族。畬族的形成與漢初的越人后裔南海王織有密切的淵源關系。 公元7世紀初,畬民主要生活在粵、閩、贛邊界山區(qū)。畬族各姓宗譜均稱祖籍是廣東潮州鳳凰山。畬族古籍《高皇歌》有“鳳凰山上安祖墳,蔭出盤藍雷子孫,山上人多難作食,分掌潮州各鄉(xiāng)村"、“福建官差欺侮多,搬掌景寧挪云和,景寧云和浙江管,也是掌在山頭多”的記述。 隋唐之際,畬族開始走出鳳凰山區(qū),向北向東遷徙。畬族從宋代開始陸續(xù)進入閩中、閩北一帶遷徙,明代是畬族大量入遷浙江的時期。約在明清之際時始大量出現(xiàn)于閩東、浙南等地的山區(qū)。 畬族從福建遷到浙江,基本上是一家一戶或幾家?guī)讘糁鹉赀w移,沒有固定的路線。最早的記載是《唐朝元皇南泉山遷居建造惠明寺報稅開墾》一文記述的唐永泰二年丙午歲雷太祖進裕公一家五人與僧昌森、子清華二人,從福州羅源十八都蘇坑境南坑,一同來到浙江處州青團鶴溪村。按入遷始居地認祖,雷姓尊"包鳳祖",藍姓尊"四格祖",鐘姓尊"山外祖"。
“畬”的意思是指開墾了二、三年的熟田。出自詩經(jīng)的《爾雅·釋地》“二歲曰新田,三歲曰畬。”在《詩經(jīng)·周頌·臣工》中也有“如何新畬”的句子。作為動詞的意思是火耕,焚燒田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的耕作方法。 “畬”字衍化為族稱所用,始于南宋時期,史書上開始出現(xiàn)“畬民”。劉克莊在《漳州諭畬》中記載:“民不悅(役),畬田不稅,其來久矣”,這是稱畬族的開端。由于當時畬民到處開荒種地的游耕經(jīng)濟生活特點,而被官方稱為畬民。畬族又自稱“山哈”,這與遷徙歷史有關。“山哈”是指山里客人的意思。 其實中國古代對民族的劃分不是很精細。畬族一直是和苗瑤一起被稱為“蠻”、“蠻僚”、“峒蠻”或“峒僚”。正式的名稱還是到1956年,國務院正式公布確認,畬族是個單一的少數(shù)民族,取名“畬”為法定的族稱,是“一人一塊小田”的意思,意為新中國每個族人都擁有了一片小田地。 畬家祀奉甚虔,每一家族有一根祖杖,祖杖雕刻作龍頭,這也是畬族圖騰的主要標志。畬族居民仍以盤、藍、雷、鐘為主要姓氏。 畬族民間傳統(tǒng)舞蹈主要有祭祀、喪禮和生產(chǎn)勞動等方面的舞蹈。畬族舞蹈多見于做功德、"拔傷"、"打癀"、祭祖等活動。主要是師公口吹龍角,手舞靈刀,在鑼鼓敲打聲中,邊唱(或念)邊舞,有獨人、雙人、四人或集體舞,舞姿舞步多為狩獵動作。 畬族沒有文字,但是發(fā)明了很奇特的“歌字”:借用漢語語音在編寫畬歌時使用。例如畬歌歌詞中“亻”就是站、立的意思;“奴共”就是同、與、對、和的意思;“儈”就是可以、行、會的意思;“伓”就是不會、不可以、不能的意思;“紐”表示一枝、一朵的意思;“掌”表示住、回的意思;“娚”表示玩、對歌、談、聊天的意思。這類“歌字”有上百個。有點像拿漢字來做游戲,創(chuàng)造了一點畬人之間會心的小秘密。 畬歌時喜用“假聲”發(fā)音,認為假聲動聽,唱得高,傳得遠。今天潮劇的“老丑”曲,其中唱“雙拗”和唱“痰火喉”的兩種假音,都仿自畬歌。 衢州土話受福建話和畬語的影響比較大,保留了很多古越語、客家話的特征。 事實上,衢州是一個語言上非常特別的地區(qū):因為衢州柯城“城里話”屬于吳語語系,是歷史上多次南遷人群帶來的融合語言。而真正衢州當?shù)卦挘ㄓ纸小搬榭h土話”或“衢縣鄉(xiāng)里話”)則才是真正積淀深厚的古語,和閩粵語有更多相通,保留了許多古越語的音詞語調,也有濃濃的苗瑤語族痕跡。用衢縣土話念唐詩、讀古文,音韻更合,文味更佳。 像這樣“城里話”“鄉(xiāng)里話”截然不同,仿佛兩個民族的語言,天下唯有衢州地區(qū)如此(順便說一下,柯城話和杭州話上海話風格一致,是一種融合外來語;衢縣常山開化龍游的語言是一脈相承的;江山話又是另成一派,衢州是各系語言的戰(zhàn)國時代,這當中很多有趣的地方,限于篇幅已然超長,不敢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