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語:西安疫情封控期間,80歲的老母親也擔(dān)憂焦慮,然泰然自若,在手機上一字一句地寫了五千多字的文章。不方不圓,與疫情無關(guān)。母親的文章展現(xiàn)的是渭北鄉(xiāng)村古老的傳統(tǒng)文化、鄉(xiāng)風(fēng)民俗和人生態(tài)度。是我們祖先對生命的崇敬,對生活的熱愛。這種儀式承載著人們的祝愿、期盼和向往。有些帶有封建迷信色彩,但也是一種文化,一種野史。有必要記錄下來。文章命題為《人生三禮》,分生禮、婚禮、葬禮三期推送,敬請賞閱。
作者:杜玉梅 人生的最后一個禮儀自己是看不到的,都是做給活人看的。 人固有一死。在我們老家,人們忌諱說“死”。小孩死了,叫殤(shāng)了。成年人死了,叫走了。老年人死了,叫歿(mò)了或老了。 一般人家,在老人活到六十歲以后,兒女們就要為其準(zhǔn)備棺材和壽衣。這也有一種豁達(dá)的生死觀,有祝福長壽,顯示孝心的意思。 我們老家管棺材叫壽材。壽材的材料除過柳木其它啥木都行,一是柳木不結(jié)實。二是有民謠唱到:賊娃子,柳娃子,偷了他舅的筍瓜子。睡柳木棺材后輩會出小偷。不管用啥木材,底座和前后檔板都要是柏木的。據(jù)說地下有穿山甲吃人的尸體,但它一嗅到柏木就不敢去啦。家里條件好的就睡全柏木棺材。壽材完工后,請親朋好友來吃席,要舉行隆重的交木儀式。 我們老家把壽衣叫老衣。寓意是老有所依。壽衣不能用綠色和黑色的面料。黑色對后輩不吉利,綠色說明死者不正派。不能用緞子面料,因為緞子與“斷子”同音,后輩會斷了根脈。壽衣要穿七件套或五件套,穿單不穿雙。寓意單走。 老人臨咽氣前必須抬到天板上,不能在土炕上咽氣,如果在炕上咽氣,閻王爺就打著讓死者從蓆蔑里鉆出來。臨咽氣時要燒黃昏紙。用紙包著紙灰放到死者的胸口處,這是貼身錢。還要燒一個紙糊的馬和人。紙人名叫自來。邊燒要邊說:自來,你給我爸(媽)把馬拉好。要給死者點上油燈,叫水燈子。這燈一直點到下葬時放到墓穴里。還要準(zhǔn)備一個吃食罐,每次獻(xiàn)了的飯都要倒進(jìn)去,最后放上發(fā)酵粉也放進(jìn)墓穴里,后輩就會很發(fā)達(dá)的。還要一個瓦盆,每次燒的紙灰放里邊。兒女要披麻戴孝。如果父母親一個健在,就留一個孝頭,都不在啦,就留雙孝頭。用白布把鞋鞔上,后邊留一點,雙親都不在啦,就鞔完。孝子一星期內(nèi)不能勾鞋,不能坐凳子,不能隨便去別人家里。守孝的幾天內(nèi),每天起床要燒開門紙,晚上睡前燒安息紙。老人死后不過三年都要穿白鞋。 請風(fēng)水先生定安埋的日子,定墓穴的地方。再請打墓的人,幫忙做紙花的人,磨面的,準(zhǔn)備席口的。那時沒有賣的高花和花圈,就要請會做高花、做花圈和大紙的人。要忙好幾天,特別是大紙,很有講究的,死者有幾輩人就要作幾層,用竹蔑扎幾個圓圈,用麻絲連起來,用白紙剪成長長的貫錢一層一層糊好,最上邊要糊個金斗銀斗,里邊放上做好的金銀元寶,中間插一桿望鄉(xiāng)旗。還要作金山銀山、童男童女。據(jù)說,過去有錢人家父母死后,會買來窮人家的孩子,灌進(jìn)水銀后放到墓穴里作童男童女陪葬。 要做各種獻(xiàn)飯、看飯。用煮熟的雞蛋捏成各種水果的樣子,用染色素染好,配上各種果樹旳葉子非常好看。 安埋的前一天,正式入事。孝子們披麻戴孝,兒子女兒的孝布要一丈長,全是白的,其他人就短一些,孫輩的孝頭要染成紅的,重孫輩就全是紅的,衣服也是紅的。孝子們腰系麻繩柱著紙棍。紙棍是桐樹枝纏上紙。兒子輩用白紙纏,孫子輩黃紙纏,重孫輩用紅紙纏。長子長女背上背一張麻紙,上邊寫著:哀哀我父(母),生我勞苦、大恩未報、駕鶴西歸。這叫斬衣。 家里的院子里立一塊木板,糊上白紙,按輩分寫上所有孝子的名字,叫孝單。另外在墻上貼一張告示,叫期單。注明各期、百日、頭年、二年和三周年的日期,以便親戚們記住,到時候來紀(jì)念。 祭奠儀式。開始樂隊奏著哀樂,幫忙的抬著做好的大紙,孝子跟著,把大紙掛到大門外的樹上,再把寫著逝者名字的木板立到門外邊,孝子跪在地上,據(jù)說這時逝者的靈魂就上到望鄉(xiāng)臺。他(她)會站在望鄉(xiāng)旗下看見自己的孝子賢孫披麻戴孝跪著一大片悲痛的哭著,自己在小鬼的威逼下無奈地和親人告別,拿上金銀斗里的元寶買通小鬼,一步一回頭的走上奈何橋去閻羅殿。兒女們哭的肝腸寸斷,樂隊奏著祭靈旳哀樂,看熱鬧的人也跟著傷心落淚,這叫出紙。 接下來孝子端上獻(xiàn)飯拿著花圈,樂隊跟著在村子轉(zhuǎn)一圈,回來孝子在靈前跪成一排,把端的獻(xiàn)飯一碗一碗傳著放到靈前的桌子上,這叫家祭。 到了下午時分,親戚朋友陸陸續(xù)續(xù)前來吊唁。凡是主要親戚都要有獻(xiàn)飯和花圈。孝子們跟著樂隊后面,幫忙的人抬著桌子去迎飯。死者是男的就先迎舅家的飯,是女的就要先迎娘家的飯,下來就按輩分大小一家一家地迎。家戶大的,親戚多的有時候要從下午一直迎到夜里。 子時,要舉行最后一次奠酒儀式。所有親戚按輩排列,一家出一個人被叫到靈前,接過主持人倒的酒,低頭慢慢的撒在地上,然后磕頭,下來孝子要陪奠,依次按順序祭奠完酒燒紙。 出殯時,要作一副弓箭放在棺材上,找五種顏色的石頭,下葬時壓在棺材下。要剪好多紙錢一路撒著,叫買路錢。天麻麻亮出殯,幫忙的把靈抬走后,要在放棺材的地方、鍋臺下邊、死者的炕下邊各放一塊石頭壓著晦氣。整個孝子要用麻繩牽著棺材,叫扯纖。長子頭頂紙盆,遇到第一個十字路口要把紙盆摔碎,當(dāng)即大哭。表示長子要繼承父(母丿所有的責(zé)任和擔(dān)當(dāng)。長孫挑著糊好的引魂帆插在埋好的墳頭上。孝子拄的紙棍要按輩份,一排一排插在墳頭上。在墳前用磚頭盤一個灶臺的樣子,給死者立個新灶。最后在墳頭撒上五谷糧食,讓死者衣食無憂。 安埋后三天內(nèi),每天下午兒子要帶一籠麥秸繞墳頭轉(zhuǎn)三圈燒點紙,這是給死者關(guān)好門怕有人欺負(fù)。這叫打怕怕。人死后,七天為一期,共七個期,其中六個期要燒紙,留一個期不燒(紙不燒盡)。如果那一個期巧遇七或八,比如三期正好是農(nóng)歷的七號或八號,這叫遇七遇八,閻王爺拷打。就要糊好多彩色的小旗,上墳一路插上,給下邊撒點米面,死者就可以在旗下避難。三期五期、百日、頭年、二年至親祭奠。三周年是一個比較濃重的,也是最后一次祭奠,親朋都來參加。到墳上燒完紙后,要把戴的孝和孝服都燒掉。往后就每年的清明、十月一和過年祭奠一下。 聽我母親說,最早還有個講究:說張、王、李、趙六臘月,其他姓氏三九月。意思是說張王李趙這幾個姓氏的人如果死在六月或臘月,其他姓氏死在三月或九月,就不能動土,不能安埋。尸體停放在家里,等再死了人才能濕靈托干靈一塊埋。母親說,她的外婆死后就遇上不能動土,就把棺材用泥泥起來,一直放了十三年,等她的一個舅舅死后才一塊埋的。 人這一生經(jīng)過了多少風(fēng)風(fēng)雨雨坎坎坷坷,雪上加霜的艱難和無奈,也享受過多少風(fēng)風(fēng)光光,錦上添花的喜悅和幸福。奮斗過也享受過,唯獨為自己設(shè)的三大禮儀的宴席卻一次也沒吃。滿月時不會吃,結(jié)婚時忙的沒時間吃,百年后不但吃不上,連看都看不上,這就是人生。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