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zhàn)爭之后,清朝的一些開明官僚猛然從“天朝上國”的美夢中驚醒,開始真眼看世界。他們赫然發(fā)現(xiàn),自以為開化文明的禮儀上邦,竟然已經(jīng)遠遠落后于世界了。 于是,他們開始掀起了向西方學習的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推行洋務運動清朝官僚,在地方上有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人,而在中央則是恭親王奕?。 他們開展洋務運動,是為了救亡圖存,抵抗外辱,支撐危局。本來全國上下都應該齊心協(xié)力進行發(fā)展,但一些守舊派官僚因為見識淺薄,在朝政上掣肘,讓洋務運動的成果大打折扣,甚至遭到慘敗。 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情況,是因為當時掌握大權的慈禧太后,本是一介無知老嫗,對朝政和國際事務一竅不通,只知道弄權獨裁,而置國計民生于不顧。為了制衡開明派,她又扶植那些庸碌鄙薄的守舊派與之對抗,而自己則坐山觀虎斗,居中調節(jié),進而牢牢掌握大權。 每次讀清末痛史,不由得扼腕嘆息,痛恨這些守舊派誤國誤民。 有時候忽發(fā)奇想,如果當時掌握最高權力的人是個開明派呢,比如恭親王奕?當了皇帝,那清朝會怎樣,中國又會怎樣呢? 其實,恭親王奕?是有機會當上皇帝的,只是陰差陽錯,與皇位失之交臂。 恭忠親王奕?是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帝同父異母胞弟, 道光帝遺詔封“和碩恭親王”。 野史傳聞,說咸豐帝的生母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在懷孕時,聽說另一個妃子也有身孕。當時道光的前三個兒子,長子頑劣不堪被道光踢死,其他兩個皇子夭折,所以誰先生出皇子,那么被立為儲君的可能性就大一些。鈕祜祿氏也是個狠人,向御醫(yī)要了一副催產藥,提早將咸豐生了下來。而皇五子則是在十多天后才出生。 因為是催產藥生出的早產兒,所以咸豐終生體弱多病,再加上他縱欲無度,所以在30多歲的時候就翹辮子了。 相比體弱多病的咸豐,皇六子奕?則身體健康,聰明伶俐,能文能武,道光帝對他十分喜愛。 在立儲時,道光曾在咸豐和奕?之間猶豫不決。但咸豐用計謀贏得了道光的歡心,最終登上了帝位。 奕?心中并不服氣,道光也只能封他為親王作為補償。 客觀地說,咸豐還是有一定的治國能力的。他勤于政事,廣開言路、明詔求賢,重用漢族官僚曾國藩,鎮(zhèn)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提拔能臣肅順,革除弊政。同時,他還罷斥了道光朝的軍機大臣穆彰阿、耆英等,并將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中主持和局、臭名昭著的投降派官員耆英賜死。 但咸豐帝思想守舊,一味對英法采取強硬態(tài)度,結果導致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英法聯(lián)軍攻陷北京,圓明園也遭聯(lián)軍焚毀。咸豐帝逃亡熱河。 在咸豐朝,奕?就開始參與政務。他被任命為署理領侍衛(wèi)內大臣,參與京城巡防事宜,奉旨在軍機處行走。但因為恭親王與康慈皇貴太妃逼迫尊封皇太后,所以他被罷去一切職務。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咸豐逃亡熱河,任命奕?為欽差大臣,全權負責與英法議和。 奕?臨危受命,施展才干,與英法議和,使其撤兵。 因為他議和有功,所以留在京城的一班大臣如瓜爾佳·文祥(戶部侍郎)、桂良(文華殿大學士)、索綽絡·寶鋆(總管內務府大臣)、蘇完瓜爾佳·勝保(副都統(tǒng))等向他靠攏,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 而西方也因為他的開明,對他很有好感。 咸豐病死后,顧命八大臣弄權,輕視慈安、慈禧兩個皇太后,導致二人與小叔子奕?聯(lián)合,扳倒了顧命八大臣,奪回大權。 奕?因功被授予議政王大臣之銜,開始站在了權力中央,總攬清朝內政外交,權勢赫赫。他還建立了總理事務衙門,成為軍機處之外的另一個權力中心。 掌握大權的奕?開始大展拳腳,他分析了國內外形勢之后,認為長毛和捻子是心腹大患,而英法等外國不過是邊患,所以他興辦洋務,引進西方軍火甚至讓洋人軍官對清軍進行訓練,鎮(zhèn)壓國內動亂。 終于在奕?的主導下,長毛和捻子、回亂被鎮(zhèn)壓下去,清朝局勢恢復穩(wěn)定,開始了所謂的“同光中興”。 在對外事務上,他主張與西方列強之間保持和平,不要輕啟戰(zhàn)端,為洋務運動制造一個良好的和平的國際環(huán)境。為了富國強兵,他主張學習外國科技以加強中國軍事實力,支持開辦了中國早期的近代軍事工業(yè)和民用工業(yè),成為清朝洋務運動的中樞首腦,被稱為“一代賢王”。 總之,他為中國近代工業(yè)作出了巨大貢獻,稱之為中國近代化之父也不為過。 但隨著他權勢日盛,引起了慈禧的猜疑。同治四年(1865年),編修蔡壽祺彈劾奕?“攬權納賄,徇私驕盈,目無君上”, 慈禧太后革除了他“議政王”頭銜,但依舊身處權力中心,允許在內廷行走。 同治八年(1869年),奕?厭惡安德海,命山東巡撫丁寶禎將安德海捕殺。慈禧太后與奕?兩人矛盾更深。 同治十三年(1874年),同治皇帝想要重修圓明園。但奕訢等大臣認為正在開展洋務運動,需要錢的地方很多,而國庫并不寬裕,絕對不可以再大興土木勞民傷財,所以當面勸阻。同治帝大怒,斥責奕?:“此位讓爾,何如?”發(fā)朱諭革其親王世襲罔替,降為郡王,仍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后經(jīng)過兩宮太后干預,同治帝賞還親王世襲罔替。 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zhàn)爭爆發(fā),以奕?為首軍機處進退失據(jù),和戰(zhàn)不定,最后導致戰(zhàn)敗。 慈禧以借口奕訢“委靡因循”,免去他的一切職務,以他為首的軍機處大臣全班罷免,史稱“甲申易樞”。朝廷在罷斥奕訢等人的上諭中稱:“恭親王奕訢、大學士寶鋆,入直最久,責備宜嚴,姑念年老,特錄前勞,全其末路。” 新任命的軍機大臣如奕劻、奕譞、世鐸等人在識見、威望、能力和人品上,與原軍機處相比,相差甚遠。他們是一些不諳國際事務、不懂國內政情的庸碌官僚,只會對慈禧太后惟命是從。 “甲申易樞”后,慈禧太后終于大權獨攬,但國是日非。 奕?在家賦閑十年,無所作為,空度時日。 對于一個能力出眾,渴望做一番事業(yè)的有雄心的人來說,這十年實在是太難熬了。 這十年無異于坐牢,無異于給他帶上枷鎖鐐銬,讓他無處施展自己的才能。 在這十年里,恭親王奕?經(jīng)常到京西古剎戒臺寺,戒臺寺有一棵“臥龍松”馳名京師。奕?經(jīng)常在臥龍松下久久仁立,默然無語。不知是否 “臥龍”二字,隱喻自己壓抑的人生。 甲午戰(zhàn)爭戰(zhàn)敗后,清朝大敗,奕?才再次被啟用,因為慈禧需要懂洋務的奕?來給他處理這個爛攤子。 但此時他已經(jīng)年老體衰,不復當年的英氣。 在一次次的政治打壓和宦海沉浮之中,當年意氣風發(fā)渴望一展抱負的奕?的斗志都被消磨殆盡,早已心灰意冷意志消沉,所以他晚年即使復出也碌碌無為。 因為他知道,在大清朝,只要有慈禧在,他始終無法徹底施展自己的才華,無法改變大清朝,自己只不過是慈禧的一個工具人罷了。 一生事業(yè)總成空,半生功名在夢中。 不過,在他臨死前,還做了一件好事。奕?病重,光緒帝、慈禧太后前去探望。光緒帝詢問六叔奕?翁同龢是否可大用。 奕?聽后十分激動,表示強烈反對。 翁同龢是一個頑固的守舊派,一向反對洋務運動,并且與李鴻章有私怨。他是戶部尚書,處處刁難北洋水師,暫停南北兩洋購買洋槍、炮彈、機器事兩年,這也是北洋水師戰(zhàn)敗的原因之一。 但他身份特殊,是同治帝和光緒帝的老師,即帝師。如果重用翁同龢,那么洋務運動的功績就會毀于一旦,所以奕?強烈反對。 光緒帝無奈之下與慈禧太后討論后決定忍痛罷黜翁同龢,這才保住了洋務運動的成果。 義和團興起后,慈禧發(fā)布維護義和團的詔令。朝中王公貴族莊親王載勛、端郡王載漪、輔國公載瀾亦主撫義和團,向洋人開戰(zhàn)。 莊親王載勛甚至在自己王府里設壇作法,效仿義和團。 這些所作所為在洋務派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 幾年前連日本都打不過,更不要說跟11國選戰(zhàn)了! 這簡直是自取滅亡。 所以在八國聯(lián)軍入侵時,洋務派地方官員進行東南互保,反對開戰(zhàn)。 最終的結果是,義和團攻擊洋人教堂,引發(fā)了八國聯(lián)軍的入侵,導致簽訂了近代史上賠款最多的《辛丑條約》。 如果奕?掌權,即使他在義和團作亂前兩年就去世了,但他依然會壓力鎮(zhèn)壓義和團的胡作非為,斷然不會支持這種盲目的排外主義,而他手下的官員也絕對不會支持這種行為的,更不會引發(fā)庚子國難。 庚子國難,起因是義和團的盲目排位,但慈禧和一幫守舊貴族和官員推波助瀾甚至想要火中取栗,是導致國難發(fā)生的根本原因。 《泰晤士報》駐華記者濮蘭德認為“恭親王的死是一件嚴重的事……如果他還活著,或許不會有義和團亂事。”。 美國傳教士明恩溥在其著作《中國在激變中》認為,恭親王的逝世,令中國這架“錯綜復雜的政府機器失去了一個重要的平衡輪”。 曾在清海關稅務司服務的美國作家馬士說:一般人認為如果恭親王不死,可能會挽救國家很多的不幸。 美國記者、作家楊約翰:恭親王與我之前所見過的東方王子及政治家不同,他十分生動。這是一個機敏的男人,直覺敏銳,意志堅定。 美國駐華外交官何天爵說:“作為所謂的'防御外交政策’——中國迄今為止只有這一政策——的領導者,恭親王顯得出類拔萃。帝國中還沒有人像恭親王那樣明白帝國可能的未來和帝國自身的弱點。帝國活著的人中還沒有人像恭親王那樣富有經(jīng)驗,擔當重任……實際上,在他的整個政治生涯中,恭親王是政府政策制訂的主心骨,也是執(zhí)行這些政策的精明強干的政治家與外交家?!?/p> 設想,如果奕?當上了皇帝,那么清朝晚期的歷史該會如何改寫呢?他是一個思想開明的人,認識到中國的落后和西方的先進,為了富國強兵開始向西方學習,并且在中央和地方提拔洋務派官員,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讓中國開始趕上工業(yè)化的腳步。 如果他是皇帝,大權獨攬,自然會對那些反對他政策的頑固派進行打擊,罷免的罷免,流放的流放,絕對不會讓他們在朝堂上胡說八道興風作浪阻礙洋務運動的。 畢竟事在人為。 沒有了這些阻力,洋務運動將會進行 參照日本的明治維新。 當時日本國內的情況和清朝十分類似,有守舊的幕府和開明的倒幕派,最終倒幕派戰(zhàn)勝了幕府,消滅了國內的反動落后勢力,才讓明治維新得意順利進行,最終讓日本富國強兵。 而在清朝,以慈禧為首的一班反動政治勢力,專制弄權,對洋務一竅不通,又自以為是盲目自大,處處掣肘洋務派的施政。 他們在外交和軍事上既無實際經(jīng)驗,也無真知灼見,往往一味主戰(zhàn),罔顧清朝當時是弱國的情況與開戰(zhàn)后極有可能失敗的后果。他們熟讀儒家經(jīng)典,思維也困在這些古書中,居然認為當時對外戰(zhàn)爭的勝負在于人心、精神而不在于先進的武器。 李鴻章曾嘲諷道:“孔子不會打洋槍”。意思是 由于他們本身眼界、知識以及經(jīng)驗的缺乏,往往在國家遇到重大事件時胡說八道,結果擾亂了中樞大政方針,致使國家利益和實力受損,嚴重阻礙了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 李鴻章曾說:?“不當事之徒草率妄言,仆不勝其憂……彼等輕議政事,繼之臧否人物,大多言語欺凌不堪?!?/strong> 假如奕?是皇帝,在中央和地方又有實權派支持,所以掃滅那些守舊派簡直不要太容易。掃清了這些落后勢力,中國就可以走向富國強兵的道路。而奕?也會成為中國的“明治天皇”而被載入青史。 然而歷史沒有假設。 奕?的命運悲劇,是清朝的悲劇,也是中國的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