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出生后,父母們的肩上便多了些教養(yǎng)的壓力。雖然沒有任何一位父母是經(jīng)過考試上崗的,但是在孩子年幼的那些年里,父母們都很自信于自己的教育。 于是,孩子稍有犯錯等來的就可能是父母的上綱上線,簡簡單單的家常便飯也可能成為父母口中“可憐天下父母心”的說辭。 有一位父親為了緩和自己和兒子之間的關系,糾正孩子叛逆的秉性,于是便不顧面子地帶著孩子上了一檔親子真人秀。 在節(jié)目中,父子倆被要求徒步攀上山頂,并且這一路上既沒有吃的也沒有喝的。 走到一半的時候,父子倆都餓了,這時父親發(fā)現(xiàn)自己的背包里有一塊小面包,于是他趕緊將其遞給兒子。 男孩看到面包后毫不遲疑地打開包裝咬了一口,這時候一旁注視著兒子的父親緩緩地說道,“你也不知道問問我餓不餓?” 聽到父親這么說后,男孩將手里剩下的半塊面包遞給父親,隨后說道,“我不吃了。” 可是這位父親并沒有接過來,而是以一種自我感動式的姿態(tài)說道,“我不吃!你吃飽就好!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父親堅持不接過面包,這讓眼前的男孩有些進退兩難。如果自己吃了剩下的面包,自己就成了不懂父母恩的白眼狼,自己不吃面包又無法完成父親“你吃”的命令。 原本是一塊可以飽腹的面包,可是被父親輕飄飄地三言兩語,就說成了兒子眼中的燙手山芋。 顯然,這位父親不是第一次在兒子面前自我感動,也不是第一次拿道德綁架來逼迫孩子感恩。 當他感慨進入青春期的兒子叛逆不懂事時,卻沒有意識到,正是自己身上這種滿足之后的“有所求”一點點消耗了父子親情。 父親不吃面包,但是他卻成功地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拿捏著孩子。 但是其實,有些父母并非如他們所想的那般無私,他們在滿足孩子的同時,也對他們提出了“交換條件”。相較于明面上的索取,暗戳戳地隱性攻擊才真正壓得孩子們喘不過氣來。 01、滿足后的有所求,是父母的道德綁架 在家庭關系中,父母是強勢的一方,他們照顧著孩子的衣食住行,同時也擁有著絕對的話語權。 但是也正是這種地位的不平等,父母們很容易把自己放在“專制”的位置之上,認為自己掌握著絕對的教育權威。 于是,“我都是為了你好”這樣的話成了父母沖孩子發(fā)脾氣、打罵的理由,不分場合不分時機的說教也全是因為孩子的“不懂事”。 但是其實捫心自問,父母們在教育中或多或少地夾雜自己的“情緒化”和“高期待”。 父母們認為孩子是自己生養(yǎng)的,是屬于自己的私產(chǎn),在孩子面前自己永遠是對的,是情有可原的。 雖然父母口口聲聲說自己不求回報,但是卻在心底里希望能在孩子身上看到教育的回報,能讓孩子如自己所預想的那般成長。 02、擅長施壓的父母,只會逼得他們越發(fā)暴戾 有些父母擔心自己的滿足會把孩子寵壞,于是他們利用每一次滿足的機會來對孩子說教。 “我的付出都是為了你”“我對你這么好,你必須得懂得感恩”,父母們一次又一次地把給予變成了道德施壓,即便孩子已經(jīng)不想要再接受這份有條件的愛時,不能獨立生活的他們也無法拒絕。 沉浸在自我感動中的父母們感慨著自己對孩子的付出,他們選擇性地忽視了孩子內心的真實需求。 無法傾訴內心,無法擁有選擇的自由,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讓迫切希望表達自我的孩子慢慢地閉上了嘴,因為他們知道此時父母們能聽見的不過是他們想要聽的而已。 03、無條件的愛才是高品質的愛 父母們在家庭生活中應該有意識地調整好自身的物質,雖然自己給予了孩子生命和養(yǎng)育,但是出于對獨立個體的尊重。 父母們也應該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架子,平等地與孩子相處,不亂發(fā)脾氣,有話好好說,不以成人的智慧拿捏孩子的內心。 在家庭關系中,強勢的一方成了掌控欲的表達者,通過自己的意志來控制對方的言行,這個過程會讓人獲得一定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但是作為父母,大人們一定要懂得自我收斂,給予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讓他們無所束縛地成長,這才是愛的真諦。 對于擁有一定的人生閱歷的成年人來說,利用大人的智慧和經(jīng)驗來逼迫孩子“就范”,這本就是一種可恥的行為。 所以為人父母應該多一點同理心,尊重孩子的情感需求,盡可能地實現(xiàn)共情。被道德綁架的滋味不好受,父母不該如此“狡猾”。 心理學家曾奇峰認為,孩子的不孝是繼發(fā)性的,是反應性的。 當父母給予孩子愛的舉動成了要挾對方的方式,孩子得不到高質量的愛的供給,不具備愛的能力的他們只會越成長越糟糕。 枕邊育兒寄語: 既然選擇謙讓,那就別拿謙讓當籌碼,既然選擇付出,那就別拿付出當條件。父母的愛要愛得深沉,所謂的有條件的愛其實根本不是愛,其不過是一種變相的索取。 (本文圖片來源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