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后,收拾行李,退房,和兒子乘公交去了泉州客運站,我們要從這里坐班車去惠安縣的崇武古城。 車至崇武鎮(zhèn),剛下車,一陣大風就將我的帽子吹跑了,令我猝不及防。重新戴上帽子,系好防風繩,感覺風不是一般的大,迎著風走都有些費力。風帶著絲絲涼意,不用看都知道到了海濱。 走在沿海路上,但見藍天上白云悠悠,港灣里舟楫云集,陽光下迷了我的眼,清風中醉了我的心。 小鎮(zhèn)很安靜,人少車稀,沒多久就到了古城的牌樓前。因為我們背著行李,這兒也沒有游客中心之類的地方,問了兩家商店都不提供寄存行李的服務,一時有點著急,總不至于讓我們背著行李去游玩吧,那多不方便又得多累呀。 試著走進第三家小店,一位大姐正在店內忙活,和大姐說明情況,大姐爽快地讓我把行李寄放在她店里,我們也沒要寄存憑證,一身輕松出了門。 崇武古城 坐落于泉州市惠安縣東南海濱,瀕臨臺灣海峽,近處海域遍布島嶼與礁石,地形復雜,易守難攻,戰(zhàn)略位置十分重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作為海防的最前沿,崇武古城曾經在明代倭患其間首當其沖,屢遭進犯;亦曾失利陷城,鐵馬哀鳴。明政府為抵御倭患,在東南沿海修筑了60多座衛(wèi)所城堡,建于1387年的崇武古城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丁字型石砌古城。 “崇武”乃“崇尚武備”之意。幾百年來,古城軍民憑借天然的屏障和牢固的石城,歷經血與火的洗禮,用生命譜寫出可歌可泣的戰(zhàn)斗詩篇。 古城作為歷史的見證人,見證了民族英雄戚繼光率部拼殺、抗擊倭寇的過程;它是鄭成功大軍揮師東渡,收復祖國寶島臺灣的據點;也是人民解放軍揚帆南征,解放廈門的海上基地;寫下了1956年周總理親自指揮崇武海戰(zhàn),擊沉擊傷入侵的美蔣“永泰”、“永昌”號軍艦的壯美篇章。 陽光下,由花崗巖壘成的城墻依然巍峨,似乎在吟誦著古老的詩篇“噓吸滄溟涵地脈,吐吞日月鎮(zhèn)天池”,展現了崇武的雄渾氣勢,照見了先賢的萬古英風。 背靠古城高墻,面對浩瀚大海,在一片坡地樹林里,是石雕工藝博覽園,這是我國為數不多的一處薈萃石雕精品的主題公園,是一處以石頭城墻為背景,以石城、石巖、石工藝品相互輝映的獨特景觀。與古城、大海渾然一體,獨具匠心。 惠安石雕是南派石雕的代表,惠安石雕的中心在崇武。 早在1600多年前的晉朝,惠安石雕作為永久性的藝術已被應用。建國初期北京十大建筑物就閃爍著惠安石雕的藝術光輝。 博覽園中薈萃了崇武鎮(zhèn)眾多名師巧匠創(chuàng)作的四大古典名著及“寓言園”、“華夏諸神”、“惠女樂園”、“十二生肖園”、“黑貓、白貓”等20多個主題的500多件石雕藝術精品,集中展示了“中國石雕之鄉(xiāng)”石雕技藝的新成就。 穿行在園內,看那一個個石雕作品,有的巨偉壯觀,有的小巧玲瓏;有的古樸純真,有的抽象夸張;均惟妙惟肖,生動傳神。靜靜地觀賞,細細地揣摩,不禁覺得蘊含深刻、發(fā)人深思。 這一片坡地起伏有序,石徑縱橫,綠意盎然,濃郁得仿佛要滴出水來。那綠意在陽光下綠得明艷,綠得亮麗,綠得不同凡響,生生地絆住了我的腿,久久不愿挪步。 順著坡地往下走就到了海邊。崇武海岸,曾被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中國最美八大海岸”之一。被譽為“天然影棚”、“南方北戴河”。 海邊的風很大,吹得我的長發(fā)與裙裾亂舞,風中帶著海的清涼和濕潤,清爽宜人。波濤滾滾,拍打著礁石,卷起千堆雪,海浪聲聲,彈奏著一首雄壯渾厚的交響曲,不禁令人心潮澎湃,想放聲歌唱。 湛藍的天空,潔白的云彩,碧綠的海水,金色的沙灘,簡單而純凈的顏色卻有著一種詩意,讓人沉醉。 面對大海,我總有一種無盡的喜悅,想肆意的在沙灘上奔跑,踏著浪花,擁抱大海。 望向海天相連處,大海是遼闊的,也是神秘的。喜歡大海的遼闊與深邃,喜歡大海的浩瀚與坦蕩,海納百川,才有博大的胸懷。每每在海邊,所有的煩憂都會一掃而空,心胸也愈漸開闊。 坐在海邊,靜靜聆聽,海的聲音,述說人世的滄桑,有誰能懂它的喜怒哀樂?喜歡這樣的時刻:無人打擾;喜歡這樣的地方:寬闊無垠。任憑浪卷浪舒、潮起潮落,我只管,面朝大海。不論在什么地方,只要你愛它,它便是你的世界。 海邊的人很少,卻多了一份清靜,少了一分喧囂。漫步在金沙碧水間,跳躍在礁石海浪上,在驚濤拍岸的轟鳴中,欣賞著海邊峭壁上劉海粟等大師的摩崖石刻,感受著人與自然的完美結合。 不經意間,一排波浪涌來,來不及躲閃,兒子被打了個透濕。這樣與大海來個親密接觸,衣裳雖濕,也是快樂的吧。 崇武海岸的確是我見過的最美的海岸,這里有藍天白云,大海波濤、礁石沙灘、綠樹草地、還有為紀念建城六百年而建的海門亭,看海的觀浪閣,石雕城墻,摩崖石刻,既有美麗的海濱風光,又有豐富的歷史文化氣息,構成了一種獨特的美感。 在大海與城墻之間的坡地上,散落著大大小小、姿態(tài)各異的石雕,最醒目的是高達10.8米的戚繼光雕像。想當年,戚繼光屯兵在此,興修城防,演武練兵,抗擊倭寇,掃平了多年禍害東南沿海的倭患,人民得以安居樂業(yè)。這樣的民族英雄值得人們永遠地敬仰。 沿著海岸線一直走,就到了崇武古城的東南角,城墻上“崇武古城”四個金色的大字蒼勁有力,在陽光下閃著耀眼的光芒。 在古城的最高處,矗立著一座燈塔,高33米,塔身為白色方形標柱,是船舶駛往泉州灣和進入崇武港的重要助航標志。 初期的燈塔憑著數千支蠟燭發(fā)出的光為勇敢的漁民指引著方向,后來,燭光被換成了白紗罩煤油蒸汽燈,現在的燈塔改成了100瓦燈泡為光源。從燈塔光源的漸變中,感受到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 在古城的對面,立有一塊石碑,這是我國東海南海氣象分界線。崇武地理位置特殊,它正處在東海與南海兩個不同性質海域的交界處,臺灣海峽的特殊氣流和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氣流,從南北兩個方向同時影響,使得這里的氣候變化萬千。 在中國的氣象預報中會以崇武作為分界線,崇武以北是溫帶季風氣候,以南是熱帶季風氣候,左邊為南海區(qū)域,右邊為東海區(qū)域,是中國氣候重要的分界線。我在分界線的兩邊跑來跑去,仿佛一條快樂的魚兒一會游到了東海,一會又游到了南海。 登上高高的城樓,透過垛口眺望,碧海藍天,石雕背影,靜謐中有一種柔美;迎著強勁的海風,撫著生銹的炮身,剛強中有一種豪邁。崇武古城,帶給我千般感慨,萬般思緒。 下城樓,順著城墻往西,到了古城的南門。走進古城,青石板小巷幽深寂靜,那些調皮的藤蘿不甘寂寞地從石窗里探出頭來,好奇地打量著外面的世界。 陽光照在古老的墻上,留下斑駁的光影,有幾分夢幻,幾分迷離。兩旁的石房子、紅磚厝、木屋子,這些不同年代的建筑沉淀著時光的痕跡,閃爍著歲月的光芒。仿佛連空氣中都彌漫著滄桑的味道。 漫步在青石路上,流連在老房子前,在那微風輕拂間、感受古城的清幽與愜意。寧靜,是這座古城的故事,似乎整座城都靜止在那午后時光,偶爾傳來幾聲孩童的啼哭聲和老人的咳嗽聲,凡塵中的煙火氣息便自然鮮活起來。 古城小巷縱橫,宛若迷宮。我們漫無目的隨意地走著,慵懶的步伐,緩慢地前行,仿佛是在這座沒人認識的城里尋覓自己內心的回憶。期待著與未知的旅程不期而遇,希望每一次相遇,都是我的心之所向。 出城門,返回。天熱,口渴,在一個阿婆的攤上買了四果湯。到泉州的這幾天似乎是和四果湯干上了,每天都吃,的確是消暑解熱的好飲品。 看大海,逛古城,沉醉其間,忘了時間。直到肚子咕咕叫了,這才驚覺已是下午兩點多了,還沒吃午飯。連忙找了家餐館填肚子。 到崇武一定要嘗嘗魚卷。魚卷是福建閩南一帶的一道名菜,也是泉州的十大名小吃之一。魚卷是將馬鮫魚去骨取肉,手工擂成魚糜,配以番薯粉,再加上一些輔料食材,卷成兩頭圓形的長條,寄意“頭圓尾圓,長長久久”。 以海為生的人,時時冒著生命危險,人們最看重的是平安順利、圓滿團聚。因魚卷中蘊含的美好寓意,崇武不少人在節(jié)日及喜事宴席中就有“無卷不成宴”的習俗。 魚卷吃法多樣,可蒸、可炸、可湯,我們要了炸魚卷和馬鮫羹,入口柔潤清脆,咀嚼齒頰留香,既不見魚肉,也不含腥味,湯也是鮮美無比。我們吃得很過癮。 吃過飯,來到寄存行李的小店取行李,要給大姐寄存費時,她說什么也不肯收。旅途中,總有一些素不相識的人給予我?guī)椭?,帶給我溫暖。也許,一別之后再不相逢,我仍感恩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 崇武有三大看點:古城、石雕和惠安女。前兩項我們已經看過了,接下來就要去看惠安女了。 回到崇武客運站路口,看到路旁停著那種藍色的三輪車,那應該是開往大岞的車,上前一問,果真如此。 大岞村是一個典型的漁村,位于泉州市惠安縣崇武鎮(zhèn),三面環(huán)海,是聞名中外的“惠安女”的主要聚居區(qū)之一,也是國家一級漁港的所在地。 坐上三輪車,沒多久就到了大岞村,入住安德惠客棧??蜅5闹魅耸?/span>位美麗的惠安女,除了為游客提供住宿和休閑外,秉承著傳播惠女民俗文化、傳承惠女精神的理念,還組織策劃旅游攝影、藝術寫生等活動,住在這里的客人都親切地叫她“小張老師”。 小張老師正好要帶攝影團去海邊拍惠安女,我便也跟著去了。提起惠安女,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她們那奇特的服飾。她們頭戴黃斗笠,系著藍底碎花的頭巾,捂住雙頰下頜,上身穿著緊窄短小的衣服,露出肚皮,腰間佩有銀腰鏈,下穿寬大飄逸的低腰黑褲, 俚語稱之為:“封建頭、民主肚、節(jié)約衣、浪費褲”。 到了海邊,看到那一個個惠安女身上的服飾,真的覺得獨特又漂亮。她們的服飾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實用且美觀。 惠安女頭上的斗笠刷上黃漆,具有防日曬雨淋作用;頭巾是用來擋風防沙,御寒保暖和保護發(fā)型的;佩帶銀腰鏈是為了追求美觀,縮短的上衣,可以把銀腰鏈更好地突顯出來。惠安女的服飾展示了女人身材的曲線美和婀娜多姿的神態(tài) ,令人百看不厭,領略著無窮的美感。 惠安女的服飾講究色彩與環(huán)境協(xié)調和諧,與大海融為一體。有詩人描繪惠安女的服飾是:風吹海色上衣冠,真是恰如其分。黑色褲子突出其如礁石般的穩(wěn)重,藍色頭巾渲染其大海般的深邃與天空般的清澈。 蟳埔女與惠安女、湄洲女并稱為福建三大漁女。頭一天去看了蟳埔女,不免把她們的服飾做個比較。蟳埔女是“民主頭,封建肚”, 不系頭巾,只在頭部戴花,滿頭鮮花裝飾成“簪花圍”,“大裾衫”遮住肚子;惠安女則是“封建頭,民主肚”,用頭巾把頭包得只剩下臉部一個“倒三角”,“節(jié)約衣”露出肚皮;二者唯一相同的就是都穿黑色寬腿褲。蟳埔女與惠安女的服飾堪稱泉州民俗的兩朵奇葩。 惠安女們在海邊補網、撒網、抬石,再現了她們的日常生活。她們不僅以奇特的服飾的聞名,更以勤勞、賢惠、勇敢著稱。多少年來這里的男子出海打魚、出外謀生, 惠安女在家風里雨里辛勤勞作,里里外外一手操持,許多應由男人干的活都能見到她們的身影。她們成為這方土地上一道靚麗的風景。 鏡頭里的惠安女與藍天白云相映襯,隨大海波濤而起舞,堅定而婉麗,剛強而柔和,有一種獨特的風情和美感。我忘情地拍攝著,相機、手機左右開弓,只想把這美麗的瞬間記錄下來。有惠安女到我跟前來看自己的照片,我一張張地翻給她們看,向她們豎起大拇指,她們也開心地笑了。 惠安女都走了,我還坐在海邊看海浪翻涌,解散一頭長發(fā),任海風吹拂。海風溫柔了我的臉,也吹醉了我的心。 慢慢往回走,一路無言,細細品味著漁村的安靜與純樸,內心充盈又滿足。 在餐館吃晚餐時,店主送了個湯給我們。這里的人們真是熱情友善,那天在泉州去閩臺緣博物館時巴士司機怕我們曬著了特意多開一段路直接把我們送到門口;今天在崇武古城大姐不肯收我們的行李寄存費,此刻在大岞店主又免費送湯給我們喝。一路行來,是滿滿的溫暖和感動。這份愛心、這份善意,我必將銘記于心,回饋于世。 第二天一早四點多就起床隨小張老師到海邊去拍攝。清晨的海邊氣溫很低,要命的是還刮起了風下起了雨,我穿了件長袖薄開衫還冷得發(fā)抖,兒子穿著短袖就更冷了。 黑暗中,惠安女手中的油燈閃爍在無際的海面,那點點橘色的光芒,給人溫暖和希望。 天色漸亮,勤勞的惠安女在海邊抬船、拖網、挖海蠣。美麗,透在她們的身上;快樂,寫在她們的臉上;她們的骨子里撐著堅強;她們的血液里流淌著勇敢。這就是惠安女的風范。 在海水和風雨中拍了好長時間,我都快凍僵了,于是,返回。在菜市場的小店吃了早餐,早餐品種很多,恨不得每樣都吃到??粗耸袌隼飦韥硗I菜賣菜的惠安女,感覺很親切,這就是她們的生活,自然而真實。 慢慢地在村里轉悠著,到了村南的虎豹關,六十多年前建立的海防民兵哨所依然屹立于此。這是一座特殊的哨所,除哨所長外,其余人員都由惠安女組成。她們手握鋼槍、身披彈夾、穿著傳統(tǒng)惠安女服飾,被譽為“新一代紅色娘子軍”。 惠安女哨所成立于1956年,最初主要負責對陸??涨闆r的監(jiān)控,監(jiān)視過往船只。如今,這些女民兵配合當地武警、邊防派出所打擊走私、販毒,開展軍警民聯防、海上救助、應急處突,積極參加森林滅火、防汛搶險、防臺抗災等工作,成績斐然。 “傳承惠女精神,筑牢海防堡壘”,已成為惠安女哨所的座右銘。惠安女哨所的姑娘們,用無私奉獻的光彩裝點著大海的絢麗壯闊,用無悔的青春日夜守護著祖國的海防?;莅才毺氐姆棸匀崛醯募绨?,而正是這柔弱的肩膀,鑄就了惠女精神。 我站在哨所門口看著惠安女操練,哨所內不能拍照,沒有留下她們巾幗不讓須眉的神采,但她們的颯爽英姿已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 回到客棧,收拾行李,準備去福州。依舊是小三輪到崇武,再換乘專線車到惠安高鐵站。即將離開,已然想念,惠安之行,風情萬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