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 生而為人,我們本身都是有一顆樂于助人的良善之心,在幫助別人的時候我們雖然并不奢望得到他人的回報,但是也并不希望因為做了好事反而惹禍上身。 王陽明在《知行合一》一書中提到“小恩養(yǎng)貴人,大恩養(yǎng)仇人”一觀點,是在王陽明開創(chuàng)“心學”后被世人稱之為圣人,曾對一個弟子施于恩惠,這個弟子不但沒有感恩,還多次利用王陽明的好,給王陽明引來禍端。 但這并沒有打擊了王陽明施恩于人的心,王陽明則選擇將自己的經(jīng)歷寫在了書中,警醒世人,“有3種人關系再好,也不要施以大恩”,幫助人是需要注意分寸的否則就要小心惹禍上身了。 第一種人:極度貪婪的人 《知行合一》:凡事過猶不及,對于極度貪婪的人關系再好,也不要施以大恩。 貪婪的人也就是充滿欲望的人,一個人欲望越大想要的東西越多,當你對他們給予的幫助滿足不了他們的欲望的時候,他們不僅不會感激你之前的付出,還會怨你恨你為什么滿足不了他們更多的需求。 當你對一個貪得無厭的人施以恩惠時,可以施以小恩,但是一定不要對他們施以大恩,否則他們就會不斷地向我們索取,一旦滿足不了他們就會被他們記恨上而讓我們?nèi)堑溕仙怼?/p> 第二種人:不知感恩的人 《知行合一》:幫是情分,不幫是本分,對于不知感恩的人關系再好,也不要施以大恩。 我們在幫助別人的時候,雖然不一定會以得到別人的回報而去施以幫助,但如果對方一點感恩的心都沒有也會讓我們心寒,而且他們會把我們的付出當作是理所應當一樣,認為自己弱自己有理,我們不幫他們就是可恨。 當你對一個不知感恩的人施以恩惠時,可以施以小恩,但是一定不要對他們施以大恩,你越對他們好他們越會視為理所應當,當你有一天不再幫他們的時候他們就會成為仇人。 第三種人:過度自卑的人 《知行合一》:施以恩惠要注意關注對方的自尊心,對于過度自卑的人關系再好,也不要施以大恩。 我們身邊幾乎都有一種人,他們?yōu)槿酥液窭蠈崊s家境貧苦,作為他們的朋友總想著能夠幫上一點忙是一點,但對于一個過度自卑的人來說別人對自己的大恩就是像是心中的一座大山反而成為了他們的心理負擔。 當你對一個過度自卑的人施以恩惠時,可以施以小恩,但是一定不要對他們施以大恩,我們一定要懂得分寸,照顧好他們的自尊心,否則就很容易讓他們誤會我們是可憐他。 王陽明在《知行合一》中所提到的“小恩養(yǎng)貴人,大恩養(yǎng)仇人”正是他自己親身經(jīng)歷過后而得出的經(jīng)驗,對于我們在為人處事方面有著很強的指導意義,面對需要幫助的人我們依然會選擇施以恩惠,但是卻要學會分寸,要知道“久負大恩必成仇”避免給自己帶來災禍。 人生一定要讀一讀王陽明 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中只有兩個人可以稱為“圣人”,一位是孔夫子、孔圣人,另一位則就是王陽明、王圣人,王陽明其“心學”思想更是被世人稱之為“最具有指導意義的思想”。 王陽明開創(chuàng)的“心學”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是最容易做到的圣人智慧,“心學”顧名思義以心而始,自心開始修煉,讓我們能夠始終保持內(nèi)心的強大,只有內(nèi)心足夠的強大,生活中也就沒有什么能夠傷害的到我們了。 如果你對王陽明的“心學”很感興趣,只是靠小編的幾篇文章是遠遠不夠的,小編才疏學淺,能夠將“心學”中的智慧描述個一二也僅僅是王陽明智慧其中的冰山一角而已,想要學習“心學” 向您推薦讀一讀《知行合一》和《傳習錄》這兩本書,嘗試著學習圣人王陽明的思想,汲取到圣人的智慧,超越人生極限。 |
|
來自: 新用戶86028838 > 《王陽明與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