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時候,設(shè)計師是在為他人解決問題,但我們可能無法理解醫(yī)生、護士,無法理解教師、律師,無法理解清潔工、警衛(wèi)等各行各業(yè)的人的行為和想法。于是,為了理解他們做一件事情的真實情況,我們需要轉(zhuǎn)換自己的視角,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嘗試去理解他們?yōu)槭裁催@樣說,為什么這樣做,又為什么這樣想?從而,更好地為他們提供問題的解決方案。而要我們轉(zhuǎn)換角度,去理解人的這個過程便是設(shè)計思維的第一個階段——共情。 概念Empathize,國內(nèi)習慣翻譯為共情,臺灣翻譯為同理。共情,是指接納、認同對方的情緒,并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理解他。要真正的理解共情,先要從情緒說起。 “情緒,是推測得來的針對某個刺激的復(fù)雜反應(yīng)序列,它(包括)認知評價、主觀改變、自主神經(jīng)喚起和神經(jīng)興奮、行為沖動,以及為了對啟動這一復(fù)雜序列的刺激施加影響而設(shè)計的行為?!?/span> 簡單來說,情緒具有功能性,每一種情緒都是針對某個刺激的一些反應(yīng),且有四層含義,認知評估、感受、生理變化和行為。 通常,基于某種刺激產(chǎn)生的情緒,都隱藏著滿足與未被滿足的需求,如下圖所示。 可見,共情要基于他人在當下情景的行為和生理反應(yīng),去感知他人的情緒感受,并理解其行為和行為背后的原因(認知或想法,受文化影響),從而了解他人的真正需求。 通常來說,行為和生理反應(yīng)是易捕捉的,感受和想法可基于觀察和訪談來獲取,而人的需求,需要深度的理解和分析,表層的需求容易獲取,但底層需求的洞察則要有很強的共情能力。 共情,不同于同情。同情,以聆聽者為主角,共情(同理),以對方為主角。 共情,也不同于推理。推理,常是主觀的,將自己的感覺加諸在他人身上,認為他人與我有相同的感受;而共情,則是讓他人擁有自己的感受。 共情,在心理咨詢/治療以及人際交往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設(shè)計過程中,共情處于設(shè)計思維的第一個階段,我們需要時刻謹記以用戶為中心(后文使用“用戶”一詞,均代表使用者或服務(wù)對象)。了解他們的行為、想法、情緒感受,了解哪些事情是他們所真正在乎的,了解他們所從事的各種社會活動。這樣,在為用戶提供解決方案時,才能更貼近他們的真實需求。 如何共情?在共情過程中,設(shè)計師常用的方法有:訪談法,觀察法(實境調(diào)查法),角色扮演(沉浸法),問卷調(diào)研,6WH問題法等。其中,訪談法和觀察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且常結(jié)合使用。 觀察法,這里也稱實境調(diào)察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jù)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span> 以下視頻來源于 KM學舍 在上述案例中,針對患者體驗的調(diào)查,設(shè)計師親身去實地感知使用者的所處的環(huán)境,透過觀察了解兒童在使用過程中的體驗問題,從而為解決問題提供了更好的產(chǎn)品方案。 觀察過程中,設(shè)計師常常需要站在對方的視角,去觀察、去感知。嘗試走用戶走過的路,做他做過的事兒,看他所看到的東西,盡可能忘記自己的認知,自己的經(jīng)驗。 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注意到的內(nèi)容就會不一樣。 觀察,不僅是看,更是有意識地去思考。 此外,當我們觀察到使用者遇到的問題時,需要思考這是一個共性問題,還是一個個性問題?為了去更客觀地去驗證,設(shè)計師需要再多觀察幾個對象,通常3~5個左右的用戶就能夠反映出大多數(shù)問題,并出現(xiàn)重疊的反饋。 在實際使用觀察法的過程中,由于人的感觀有局限,我們常常需要借助儀器和手段,如:照相機、錄音筆、錄像機。這些原始的記錄和材料,為進一步分析用戶,洞察其核心訴求,提供了基礎(chǔ)和依據(jù)。 訪談法,包括單人訪談和多人訪談。 單人訪談,也稱一對一訪談,是指用提問的交流方式,來了解用戶使用產(chǎn)品或服務(wù)體驗的過程。訪談的內(nèi)容依據(jù)訪談目標而定,總體包括產(chǎn)品或服務(wù)的體驗過程、感受、想法、個人經(jīng)歷等等。 多人訪談,也稱焦點小組訪談(一般6~8人的同類用戶),是一對多交流,通常有一個固定的主題,用結(jié)構(gòu)化的方式研究使用者或服務(wù)對象的感覺、態(tài)度等。 無論是一對一,還是焦點小組形式,在訪談過程中,都要先做好彼此的心理建設(shè),去除主要的負面情緒和不利的環(huán)境影響因素,盡量為訪談對象提供安全、輕松的氛圍與環(huán)境,幫助其緩解緊張情緒。 在訪談過程中,我們可以了解用戶做一件事情的原因是什么?了解用戶的情緒感受,什么讓他快樂,什么讓他憂傷,又是什么讓他憤怒……了解用戶的動機、認知、信仰和價值觀等等。 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發(fā)現(xiàn)一些矛盾的存在,可能幫助用戶看到了他不曾注意的行為、方式、方法,將這些都記錄下來,作為下一步分析的素材。 訪談的步驟: 1、明確訪談的目標(目標人群、想要調(diào)查的問題) 2、擬定訪談大綱,包括訪談的內(nèi)容及內(nèi)容排序,這將是一次設(shè)計自然的對話 3、招募用戶,安排訪談日常 4、訪談(注意過程內(nèi)容記錄) 5、回顧并整理分析資料 訪談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傾聽。 訪談?wù)咭敺e極的聆聽者。 傾聽,更多聚焦于用戶說話的用詞和微妙之處,不僅僅要聽對方說什么,也要注意觀察被訪談對象的非言語行為,包括其面部表情,肢體運動,空間距離等,這也是我們常說的要用第三只耳朵去聽。所以,傾聽過程,往往伴隨著觀察(特定情景的觀察)。 提升共情力在設(shè)計思維的共情階段,常用的方法和工具能幫助我們快速了解用戶,和用戶建立關(guān)系,但僅僅掌握了工具和方法,卻不見得能觸及人心,因為人的思維善于欺騙,不只是他人,更是我們自己。所以,要做到真正的客觀去理解他人,洞察用戶的需求這并不容易。 首先,我們先要學會自我覺察,覺察自己的情緒,自己的行為模式,自己的需求,從而培養(yǎng)共情能力。這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不斷地進行正念練習,以此提升覺察能力。 正念,最初源于佛教禪修,是從坐禪、冥想、參悟等發(fā)展而來。有目的的、有意識的,關(guān)注、覺察當下的一切,而對當下的一切又都不作任何判斷、任何分析、任何反應(yīng),只是單純地覺察它、注意它。 正念練習有三個要點:專注當下,覺察,接納。 專注當下。人的大腦就像一臺永動機,無時無刻不在思考。你走路的時候,可能在想得快點,約會別遲到了;你吃飯的時候,可能在想剛剛結(jié)束的會議主要問題是什么;刷牙的時候可能在想,時間還早,一會兒吃個早飯再走…… 看吧!你不是在想過去,就是想未來,都沒有好好關(guān)注當下,刷牙的時候就只是刷牙,感受滿嘴泡沫,感受牙膏的清新;吃飯的時候就只是吃飯,體會飯菜入口的味道,由饑餓到飽腹的過程;走路的時候就認真走路,覺察自己的呼吸,身邊的一草一木…..試著把你的注意力放到當下,關(guān)注你正在做的事情。 覺察,就像是透過鏡子看自己,帶著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完全敞開地去面對當下的一切體驗,像嬰兒一樣,沒有什么事是枯燥的,充滿好奇心地去觀察和體驗,覺察當下的呼吸,覺察當下的情緒,覺察當下的想法… … 接納,常常在覺察之后。當我們覺察到自己的情緒感受、想法、行為模式時,能夠不加評判地,全然地接受它。無所謂好壞,無所謂對錯,都應(yīng)該受到歡迎,辨識并毫無差別地對待他們,因為這些都是我們自己。 正念練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情景開始。 早上醒來時,輕輕地微笑… 閑暇時,輕輕地微笑… 平躺,全身放松… 深呼吸… 用腳步測量呼吸… 深呼吸… ... ... 更多信息請查閱《正念的奇跡》“32個正念練習” 我們可以透過不斷地練習,來提升自我覺察能力,從而提升共情的能力。 尾聲在設(shè)計思維的共情階段,共情是一個工具,也是一個過程,其核心是以人為本。此過程中,設(shè)計師要有空杯心態(tài),摒除偏見,帶著好奇心,去理解用戶的行為和想法,為解決他們的問題提供有效的產(chǎn)品或解決方案。 參考資料來源: |
|
來自: 叨叨道 > 《^體驗設(shè)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