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仁康,字行健,1908 年生,江蘇省無錫市人。中醫(yī)研究員,主任中醫(yī)師。早年從其長兄學醫(yī),實為當年馳譽江南的外科名醫(yī)章治康先生的再傳弟子,深得章氏真?zhèn)鳌?/span> 先懸壺江南,頗負時譽??箲?zhàn)前夕,遷居上海行醫(yī)。1956 年調(diào)京工作,任中國中醫(yī)研究院研究員,西苑醫(yī)院、廣安門醫(yī)院外科主任、皮科主任等職。 朱氏在學術(shù)上主張衷中參西,既重視中醫(yī)辨證論治,又吸收西醫(yī)辨病之長,外科疾病著重內(nèi)治,故取效更著。他創(chuàng)制滋陰除濕法治療頑固性濕疹有特效;治瘡瘍大癥時,如消之不應,即用消托兼施、寓消于托法,亦每獲良效。朱氏的臨床經(jīng)驗,已輸入電腦系統(tǒng)儲存推廣。 朱氏早在 20 世紀 30 年代就曾 主編《國醫(yī)導報》,并著有《中西醫(yī)學匯綜》;以后又有《家庭食物療病法》、《中醫(yī)外科中藥治療學》、《中醫(yī)痔瘳療法》等書問世。1979 年集其主要經(jīng)驗及驗案,輯成《朱仁康臨床經(jīng)驗集》出版,獲國內(nèi)外好評。晚年專攻皮膚頑癥,朱氏創(chuàng)制的克銀方治療銀屑病,曾獲衛(wèi)生部科研成果獎。 一、補正托毒、清解郁火法治愈對口瘡一例 洪某,男,72歲。初診∶1958年10 月7日。 主訴及病史(家屬代訴)∶高年喪偶,悲痛過極,二周前項后正中起粟粒狀小瘡,未予重視,漸見腫痛日增,根盤如胡桃大,不久增至如碗口大;瘡形平塌堅硬,上見瘡頭無數(shù);疼痛日甚,整夜不眠,頸項轉(zhuǎn)動不利;伴有畏寒發(fā)熱,飲食不振;曾注射青霉素未控制。 診查∶項后正中有 9cm×11cm 腫塊,膿頭無數(shù),如蜂窠樣,堅不化膿,四周掀紅灼熱,痛而拒按,體溫 39.3℃,白細胞計數(shù) 19000/mm3,中性 86%。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細弦數(shù)。 辨證∶對口瘡。證屬郁火蘊結(jié),熱聚成患。 治法∶補正托毒,清解郁火。 處方∶生黃芪 30g 郁金 10g 歸尾10g 赤芍10g 銀花 20g 大貝母 10g 遠志10g皂角刺 10g炙甲片 10g炙乳沒各 8g香附 10g白茄蒂 3 個 生甘草 6g 3 劑 二診;10月10 日。瘡形高突,根盤收束,疼痛減緩,大便干秘。舌紅苔黃,脈弦滑數(shù)。已有外托之勢,繼服前方藥加大青葉 15g。3 劑。 三診;10 月14 日。瘡形已見高聳,膿頭已破,見有黃膿外泄,腫痛輕減,略思飲食,大便稀。舌質(zhì)紅、苔薄黃,繼以清熱托毒。 處方∶生黃芪 30g銀花 30g郁金10g 炙甲片 10g 皂角刺10g 土貝母 10g 遠志 10g 炙乳沒各 10g 生甘草 6g 3 劑 外用八二丹。 四診∶10 月 18 日。膿頭均潰,瘡口如杯口大,黃膿暢泄,腫痛俱減,胃納增,睡眠佳。舌正苔薄黃,脈滑帶數(shù),治擬補正祛邪,和營解毒。 處方∶生黃芪 30g 銀花 30g 遠志 10g 土貝母 10g 郁金 10g連翹 10g 炒山梔 10g 歸尾10g 赤芍 10g 5劑 外用九一丹。 五診∶10 月 23 日。膿泄暢,腐肉脫,腫痛俱輕,納馨眠安。舌正苔薄布,脈弦滑。治擬補正卻毒。宗前加丹參 15g,歸尾改當歸。5 劑。 六診∶10 月 28 日。膿水已稀,內(nèi)露新肌,腫痛俱微,納增睡安。舌正苔凈,脈滑。方擬補正生新。 處方∶黃芪 30g 當歸10g 白芍10g 茯苓 10g 黨參 15g 陳皮 10g 大貝母 10g甘草 6g 7 劑 外用生肌散。 七診∶11月5 日。瘡口縮小,新肌漸平。舌正苔凈,脈滑。宗前方,7劑。囑以外用生肌散為主。 半月后收口。 【按語】本例對口瘡,乃因高年喪偶,悲傷過度,七情郁火而發(fā)。初診腫癰平塌,堅而不漬。重用本補正托毒、清解郁火。使其腫束高突破清,膿毒外泄,隨后重用補氣,益血之藥,生肌長肉而愈。 二、清熱解毒、補正托毒法治愈脫疽一例 樊某,男,31歲。初診;1957年9月18日。 主訴及病史;1956 年6月,左足趾端開始發(fā)涼,走路間歇跛行,曾服四妙勇安湯近百劑未見功,病情逐漸增重。 診查;左足大趾呈灰黑色,冰冷疼痛,不能履地,趾頭潰破,流血水。痛時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夜難入寐。趺陽脈未觸及,舌淡紅苔薄膩,脈細數(shù)。 辨證∶脫疽。證屬陽氣不能達于四末,氣滯血瘀,瘀阻脈絡(luò),不通則痛,日久寒化為熱,熱勝肉腐。 治法∶清熱解毒、補正托毒。 處方∶生黃芪30g 地丁30g 公英 15g 銀花 30g 連翹 10g 丹皮 10g 赤芍10g元參 15g 懷牛膝 10g 炙乳沒各 8g 生甘草 20g 5 劑 二診;9 月 23 日。疼痛略緩,汁出少,趾頭黑腐局限,足背潮么減退。舌紅苔薄黃、脈滑數(shù)。治宗前方出入。 處方;生黃芪 30g當歸15g忍冬藤 30g地丁 30g公英15g皂角刺10g元參 15g連翹 10g炙乳沒各 10g生甘草 20g5 劑 三診∶9 月28 日。足趾黑腐脫,露出新肌,疼痛緩解,足背紅腫局限。舌質(zhì)紅苔薄布,脈細滑數(shù)。前方增損。 處方∶生黃芪 30g 丹參15g元參 30g 生甘草 20g地丁 30g 忍冬藤 30g 連翹 10g 懷牛膝 10g 炙乳沒各10g 7 劑 四診∶10 月5 日。諸癥均減,痛輕,趾頭腐脫肌生,略能行動。舌正苔凈,脈滑。擬以補正為主。 處方∶生黃芪 30g 元參 30g 當歸15g 丹參15g 赤芍10g 懷牛膝10g 茯苓10g甘草10g 10 劑 【按語】本例脫疽,黑腐有上延之勢,初診以大劑清熱解毒、補正托毒,控制病情;后以補養(yǎng)氣血,使腐脫肌生,免于截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