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勝兵中醫(yī)” 醫(yī)道之漫漫,苦心而求索,常待東方白,不為世俗同。 張勝兵:武漢知名中醫(yī),中醫(yī)研究生,成名代表作《醫(yī)門推敲》五部,《攻癌救命錄》,《張勝兵解讀溫病條辨》 在《金匱要略》中有一些方子,后世醫(yī)家認為不是仲景的方子,是后人添加上去的,因此這些方子往往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從而使明珠暗投,但也有醫(yī)家獨具慧眼,從中悟得真諦并創(chuàng)下了后世名方,造福人類。今天要說的這個方子就是其中一個,因原條文字數(shù)太少,且是寒熱藥同用,所以一直很少有人重視,大學方劑學中更是不載。殊不知有名的鎮(zhèn)肝熄風湯卻是因本方所創(chuàng)。 張勝兵作品《攻癌救命錄》淘寶京東各大新華書店有售!掛號可獲得簽名書與張醫(yī)生合影留念! 風引湯 【原文】 風引湯:除熱癱癇。(中風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第五) 【方藥】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兩,大黃、干姜、龍骨各四兩,桂枝三兩,甘草、牡蠣各二兩。 【用法】上十二味,杵,粗篩,以韋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溫服一升(現(xiàn)代用法:水煎兩次,溫服)。 全方十二味藥:石膏、寒水石、滑石、甘草、大黃、龍骨、牡蠣、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桂枝、干姜。 本方為鎮(zhèn)心肝、熄風陽之劑。 方中用石膏、寒水石、滑石、甘草,為有名的三石湯,用寒涼以清火,辛涼以散風熱。 《本經(jīng)》謂石膏治“中風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干舌焦,不能息”。 配伍大黃,則瀉火通腑,協(xié)同三石,可以直折風火之勢,并壓之使下。 龍骨、牡蠣,重鎮(zhèn)潛陽?!侗窘?jīng)》謂龍骨治“小兒熱氣驚癇”,牡蠣治“驚恚怒氣”。 赤、白石脂除煩,療驚悸,壯筋骨。 紫石英“補心氣不足,定驚悸,安魂魄,填下焦”。(《別錄》) 諸石配合,共起“重以鎮(zhèn)怯”、“澀以固脫”的功用。能使風陽不再僭逆,而真氣亦不至于隨風邪以浮越。 桂枝祛風,合于三石,能夠祛風火。 干姜溫中,合于三石、大黃,則是寓熱于寒,寓守于攻,使寒不敗胃,又守住中焦,不致寒下各趨極端。 合而成方,重鎮(zhèn)心肝,則風引癱癇可去;除去火熱,則風陽亦能自熄。因為驚癇、瘈疭是由熱而致,肝風掣引,亦從火而出,所以主治突出“除熱”二字。 至于“風引”二字,《金匱玉函要略輯義》認為即“風癇掣引之謂”。 《外臺秘要·風癇門》引崔氏說,“永嘉二年,大人小兒頻行風癇之病,得發(fā)例不能言,或發(fā)熱,半身掣縮,或五六日,或七八日死。張思惟合此散,所療皆愈”。 有人認為,這個方劑,是后人所加,不似仲景之方,因為條文用藥,與其他方證不符,因此需另眼看待。然而這個方確是張仲景之方,是有據(jù)可證的。 如《諸病源候論》卷六寒食散發(fā)候,引皇甫士安云:“仲景經(jīng)有侯氏黑散、紫石英方,皆數(shù)種相出入,節(jié)度略同?!被矢κ堪?/span>(公元215—282年)是晉朝人,晚于張仲景(假定他在建安10年寫《傷寒卒病論》,是公元205年),約只數(shù)十年,他是完全有可能看到這些方劑在張仲景的著作中的。 北宋林億等校正《外臺秘要》紫石湯(即風引湯)時,亦注明“此本仲景《傷寒論》方,《古今錄驗》,范汪同,并出第六卷中”。這樣,關(guān)于方源問題,可以明確無疑了。 《外臺秘要》除記載侯氏黑散、紫石湯外,更有寒水石煮散(較風引湯少紫石英,多犀角〈現(xiàn)用水牛角代之〉)、深師除熱方等,都是一個用藥路子(均見《外臺秘要》卷十四、十五)??梢娖渚哂携熜?,影響深遠了。直至北宋《和劑局方》,如其中的紫雪(即紫雪丹),治積熱驚癇。金代劉河間,揭舉六氣皆從火化之論,其治風病防風通圣散等,猶然是受侯氏黑散、風引湯等用藥的影響,除熱鎮(zhèn)心,寒溫相雜,石藥與草藥同用。 如果能夠不拘一格,不把張仲景的成就局限化,從臨床效果出發(fā),則這些方劑是值得很好研究,加以推廣運用的 “除熱癱癇”雖寥寥四字,但指出了風引湯的最主要的適應證。 本方所治之熱: ①外感熱病,病證表現(xiàn)以熱為主,或熱夾內(nèi)風; ②內(nèi)傷雜病,病證表現(xiàn)以熱為主,或熱化夾風; ③辨“熱”基本脈證包括或高熱、或煩躁、或口渴、或便結(jié)溲赤、或舌紅苔黃等,但病證表現(xiàn)不一定都具備。 本方所治之“癱”: ①重癥肌無力、或肌營養(yǎng)不良癥、或多發(fā)性神經(jīng)炎,病證表現(xiàn)是下肢無力,病變證機以熱為主; ②中風后遺癥,病證表現(xiàn)是半身不遂,病變證機以熱為主; ③流行性腦膜炎,乙型腦炎,或腦炎后遺癥,或脊髓灰質(zhì)炎等,病證表現(xiàn)以身體某部位功能受限或失常,病變證機以熱為主。 本方主治“癇”: ①發(fā)作性神志障礙,病證表現(xiàn)以短暫神志失常為主,病變證機以熱為主; ②癲癇,病證表現(xiàn)以抽搐、口吐白沫為主,病變證機是以熱為主。 風引湯之治為熱、癱、癇,此方不但能治熱病之腦癥,亦能治雜病之腦癥。 風引湯所治現(xiàn)代之病癥: 一、中風(腦卒中) 二、陽亢動風(高血壓) 三、半身不遂 四、瘛縱(癔病性抽搐) 五、癲癇 六、狂證 七、躁動證(小兒舞蹈癥) 八、氣厥 九、暑溫(乙型腦炎) 十、木舌 十一、不寐(神經(jīng)衰弱) 十二、肝郁化熱 十三、斜頸 十四、流火 十五、風隱疹(蕁麻疹) 十六、經(jīng)行頭痛 十七、更年期綜合征 …… 其實在臨床上但凡肝火亢盛,郁火生風所引起的一切病癥皆可隨證加減用之。 我在臨床上治療肝癌肝硬化后期肝性腦病就可以用此方加減使用。 張錫純稱他創(chuàng)制的建瓴湯和鎮(zhèn)肝熄風湯,就是受風引湯的啟發(fā)。張氏探經(jīng)朔源,并通過長期臨床實踐,和“平生閱歷所得”,并悟得仲師《金匱要略》風引湯,“方用石藥六味”,“且諸石性皆下沉,大黃尤下降,原能引逆上之血使之下行。又有龍骨、牡蠣與紫石英同用,善斂沖氣,與桂枝同用,善平肝氣。肝沖之氣不上干,則血之上沖者自能徐徐下降也”之道理,所以張氏創(chuàng)制建瓴湯,方中“重用赭石、龍骨、牡蠣且有加石膏之時,實竊師風引湯之意也”。藥用龍骨、牡蠣、白芍以鎮(zhèn)肝息風;牛膝、代赭石降胃,平肝,鎮(zhèn)沖,引血下行;生山藥、生地、柏子仁滋陰,補腎斂腎;生山藥且“能調(diào)和金石之藥與胃相宜,猶白虎湯用甘草、粳米之義” 張勝兵作品七部,淘寶京東各大新華書店有售!掛號可獲得簽名書以及與張醫(yī)生合影留念! 張醫(yī)生擅長病種及坐診地址如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