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三山不見” 指的是歷史上正定這塊土地曾是中山國、恒山郡、常山郡的治所所在,但正定境內(nèi)卻沒有山。 正定|“九橋不流” 說的是隆興寺前面的一座單孔三路石橋、府文廟和縣文廟大殿前面各有的一座泮橋(古代泮橋均為三橋并列的形制),但都無活水流過。 正定|“九樓四塔八大寺” 九樓指的是原城內(nèi)的四個門樓、四個角樓、還有陽和樓; 四塔是凌霄塔、華塔、須彌塔、澄靈塔; 八大寺指的是隆興寺、廣惠寺、臨濟寺、開元寺、天寧寺、洪濟寺、舍利寺、崇因寺,后三寺已毀。 正定|本篇將帶各位走訪 正定城墻 正定文廟大成殿 正定府文廟 大唐清河郡王紀功載政之頌碑 王世珍故居 梁氏宗祠 正定古城保護工程示意圖 正定古城已有1600多年歷史,東晉時土筑,北周時石砌,唐代擴建為土城,明朝擴建后改為周長24華里的磚城,現(xiàn)存正定城墻是明代遺存,城垣殘存不足1公里。作為國內(nèi)現(xiàn)存不多的明代城墻,正定城墻的殘留長度在現(xiàn)存明城墻中位列第三,僅次于南京城和開封府。 正定城垣最宏偉壯觀的當(dāng)數(shù)四座城門,東曰迎旭,后改為環(huán)翠,南曰長樂,西曰鎮(zhèn)遠,北曰永安,并均附有月城和甕城,后世重修或改建也均是在此基礎(chǔ)上進行。經(jīng)歲月剝蝕,古城墻已無往日風(fēng)采,僅存有頹壁殘垣和南、西、北三座搖搖欲墜的城門,東門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被整體掩蓋在國防工事下面。南門存里城門和甕城門,西存里城門、甕城門、北存里城門及月城門。 正定民間有一首歌謠:“東門里面大佛寺,東門外面接官廳,南門里面陽和樓,南門外面麥飯亭,西門里面石雞叫,西門外面萬人坑,北門里面韓信洞,北門外面出石青。”我們就在這首歌謠中把四門一一尋訪?!?/p> 東城門(迎旭門) “東門里面大佛寺”指的是隆興寺。 點擊回味:“京外名剎之首”正定隆興寺 “東門外面接官廳”是因為正定歷來是郡州府縣治所。凡是從京城來上任的大小官員路過正定,必須從東門進城拜官。因為東門稱為嘉門,所以就在東門外西修了一座不大不小的接官廳,凡是上任或卸任、過路入京的官員都在接官廳上舉行歡送儀式。 上世紀六十年代,全國性開展“備戰(zhàn)、備荒、為人民”和“深挖洞、廣積糧”的戰(zhàn)備運動,駐軍部隊以鋼筋、水泥和無數(shù)立方石料,用五年時間在東城門甕、月城原城基上堆筑起單峰高25米、總占地面積100多畝的工事,坊間稱之為石家莊轄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國防工事,這座神秘的工事代號"4號山"。如今的東城門已建成遺址公園。 東門里是正定民宿聚集的地方,便在這里擇了一家小住一晚。 南城門(長樂門) “南門里面陽和樓” 是唐明皇游地獄后所建。陽和樓建筑奇異獨特,它的下層和城墻一樣高大,下面有兩座城門似的大門洞,上面才是宏偉壯觀的大殿。更令人驚奇的是這殿上的每個木椽下面都墊有一個大元寶。傳說是把陽和樓建成,還沒有用完唐明皇拔給的銀兩。唐明皇下旨把剩下的銀兩鑄成大元寶壓在每個木椽下面。當(dāng)時的文人墨客來到真定府都要到陽和樓登高眺望,賦詩題字?,F(xiàn)在大佛寺所存的“容膝”二字石匾,是南宋朱熹所寫,原來就鑲嵌在陽和樓上?!?/p> “南門外西面麥飯亭”是劉秀逃國路過真定府城南,逃到河堤餓得一點兒也走不動了。遇見一位送飯的老太婆,要了一碗飯是又香又甜,簡直是天底下難找的飯。后來劉秀坐上了皇上,天天吃的山珍海味,魚蝦雞鴨,早有點膩煩了。一天,他忽然想起了在真定府吃的那碗飯,于是命御廚作一頓這樣的飯,但他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只知道那飯又圓又扁,又有溝溝。御膳房怎么也做不成。他便派人到真定去查訪,請教了當(dāng)年舍飯的老太婆。原來他要做的飯是正定一帶用大麥仁碾成加工后的麥仁飯。劉秀為了紀念這件事,就在當(dāng)年舍飯的地方,派人修建了一座亭子,取名就叫“麥飯亭”。 1940年繪制的正定縣南門平面圖(轉(zhuǎn)網(wǎng)絡(luò)) 民國時期正定南門甕城月城照片 由甕城上看花樓的臺基座向東拍攝 (轉(zhuǎn)網(wǎng)絡(luò)) 現(xiàn)在的長樂門(南城門)城樓及兩側(cè)各50米的城墻,是正定縣政府號召百姓捐獻舊城磚,并投資399萬元人民幣于2001年修復(fù)完成的。 南門及復(fù)建中的甕城、月城 (轉(zhuǎn)網(wǎng)絡(luò)) 今日南門夜景 新修復(fù)的南城門依照原規(guī)制重建為一個完整的甕城體系,十分雄偉。 可以登城樓。 三重結(jié)構(gòu)設(shè)有里城、甕城、月城三道城垣,城外有護城河。 內(nèi)城的甕門之大也為國內(nèi)罕見。 城門分上下兩層,原城門上有一座木結(jié)構(gòu)閣樓,可惜在2010年春節(jié)正月初五一場大火中燒毀,后來依原樣重建了一座閣樓。 城門上嵌的石匾額“三關(guān)雄鎮(zhèn)”是古城墻上的舊物,上屋檐下的“長樂門”牌匾為著名書法家啟功所書。 在城門東西兩側(cè),還特意保留下了殘存的原城墻遺跡。 西城門(鎮(zhèn)遠門) “西門里面石雞叫”是因為正定城里是座磚砌的大城,在東南西方向各有城門一道。唯有西門甕城,就是從里面往外的第一道城門往南一拐,在東邊的城墻上有一處地方,不管是大小車輛通過或是用磚石在墻敲幾下,城墻里就會發(fā)出“唧唧”的叫聲,里面藏有一件寶貝-石雞,也有的說是金雞?!?/p> “西門以外萬人坑”是因為在以前出了西門往南拐,在城墻根處是斬犯人的法場,把犯人斬首后就地埋掉。因此,那個地方就叫“萬人坑”。正定人最忌諱說:“你快該出西門了吧!”認為這句話最不吉利。人們常把西門稱為喪門。 西門甕城、月城示意 出于軍事上的考慮,正定城的北門和南門并不對稱,兩門不在一條軸線上,北大街和南大街因此東西相錯了200多米,成了兩條平行的路,因此產(chǎn)生了大小兩個十字街口,其中大十字街即東西大街與南大街交匯處,小十字街是北大街與東西大街的交匯處。 由大十字街西行,遠遠的就能看見大街盡頭有一個城門,它就是正定的西城門。 西門門洞保存的還比較好,基本上是原汁原味,唯有地面在前些年被硬化成瀝青路面。 西門內(nèi)城門外側(cè)的門額上嵌有石匾,上刻“秀挹太行”四個大字,西門甕城已經(jīng)不存,僅剩下長約百米一小段甕城城墻,其中城門基座下部的包磚還在,頂部的包磚已丟失很多,明顯是人拆走的。 甕城城門洞里的路面還是原來的青石路面,石頭上帶有深深的車轍。走在城門洞里,仿佛穿趙了歷史,回到了百年以前。甕城的門匾書有“挹藍”二字。 西門南側(cè)維修過和沒有維修、風(fēng)化嚴重的城墻對比。 西門外僅存的月城城墻,長度不足30米的一小段。 甕城城墻還保留下來7、80米長一段,西門北側(cè)的城墻因修建進城路的原因已被拆毀,路的兩側(cè)修成了公園,名“鎮(zhèn)遠門公園”。 北城門(永安門) “北門里面韓信洞”,在大北門第一道城外北城墻根下,有一個很深很深的圓洞,據(jù)說是韓信為用兵而挖的一個土洞,一直通到城外。那時韓信還沒有當(dāng)元帥,只是一員偏將,只帶領(lǐng)少數(shù)兵馬鎮(zhèn)守正定,曾在這里巧布人馬,嚇退敵軍?!?/p> “北門外面出石青”,石青是一種寶貴的藥材,它能治療服毒后的急癥。過去的北門外,有個大沙疙瘩,方圓足足有百十畝那么大,圓圓的象個大墳頭。上面長滿了葛針蒺黎。早年間,有個放羊的孩子,常在這里放羊。有一次,他拾到了一塊象似石頭可比石頭軟的東西,他覺得好玩就帶回了家里。家里大人問他是從哪里拾來的??扇艺l也不知道這是什么東西。正巧被一位老中醫(yī)看見。老先生從懷里掏出眼鏡,仔細一看,高興地說道:“這是石青啊,是貴重藥材,專治服毒致死的病。”現(xiàn)在北門外面的沙疙瘩早已平為耕地,但還有人到那里去找石青。 古城北門曰“永安”。在古代正定府是北京的南大門,又是京畿之地。永安門是從前正定城通往京畿官道的北大門。 永安門現(xiàn)存里城門和月城門,甕城和月城城墻都沒有了,我們只能看到這孤零零月城門,滿目滄桑,周圍加圍欄保護。月城門竟然有門牌號“華安東路16號”。 看過了破舊的月城門,再去看重修的北城門。 正定北門段的城墻大部已毀,現(xiàn)存殘墻僅有大約百米長一小段,站在北門外看正定城墻,城門樓兩側(cè)的城墻的包磚全都不在,變成了兩截殘破的土墻。 修復(fù)過的磚墻新舊分明,唯有高大的門額上的“拱護神京”四個大字歷歷在目。 北城門周圍已修建成綠地公園。 正定九國保中,有兩個文廟。一個是正定府文廟,另一個是正定縣文廟大成殿。 正定府文廟 國保名雖是“正定府文廟”,其實只剩了座戟門,因斷代為元代,所以成了國保,也是正定唯一的元代建筑。 據(jù)記載,正定府文廟始建于北宋,元末毀于戰(zhàn)火,明清多次修繕,后來不斷損失,時至今日只有戟門幸存下來。如今府文廟已被修葺一新,被夾在居民樓的中間,很難看到它的雄姿,而且成為了賣票的景區(qū)。 到達府文廟時,已關(guān)門。從旁找了一把破椅子,立于其上向內(nèi)張望,草草按下快門權(quán)當(dāng)打卡留念。 正定縣文廟大成殿 正定縣文廟大成殿,這個國保名的指向就很明確了,是華夏大地上僅存的五座五代大木作之一。 梁先生在他的《正定古建筑調(diào)查紀略》中這樣描述這座大成殿:“在正定的最后一天,臨行時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縣文廟的大成殿,由外表看來,一望即令人驚喜。五間大殿都那樣翼翼的出檐,雄偉的斗栱,別處還未曾見過......以此殿外表與敦煌壁畫中建筑物相比較,我很疑心它是唐末五代遺物。” 欞星門、泮池、戟門俱全,成色很新,肯定都是近期復(fù)建的。進入戟門,中軸線上當(dāng)面是座孔子的立像,左右各有兩塊古碑,孔子像后是那座梁先生所說的“大令人失望”的前殿,繞過去,梁先生所說的“雄壯古勁的五間”大成殿出現(xiàn)在眼前。 大成殿為單檐歇山頂,頂部坡度平緩舒展,面闊5間,進深3間。千年的身影有些遲暮,特別是承重的屋頂,出檐有些短促。屋脊的舉折較大,不若一般唐宋建筑深遠平和的展翅。 柱子有明顯卷剎,柱頭不施普柏枋,僅用欄額。柱頭斗拱奇大,補間鋪作無華拱,只有柱頭枋,上面刻影拱。梁架由駝峰及斜柱構(gòu)成。當(dāng)心間板門,似乎已不是原物。次間直欞檻窗。 大成殿內(nèi)正面神臺上供奉的是“大成至圣先師”孔子??鬃酉駯|,配“復(fù)圣”顏子(即顏回,孔子的學(xué)生)和“述圣”子思子(子思,即孔伋,孔子之孫,曾子的學(xué)生)二人的神像。孔子像西配“宗圣”曾子(曾參,孔子的學(xué)生)和“亞圣”孟子(孟軻,子思的門人的學(xué)生)二人的神像。 從大成殿月臺向前望,廣場兩側(cè)是廂房,乃當(dāng)年供奉72賢人的地方。 廣場中間數(shù)座石碑,按梁思成先生記載,最早為元代,大多屬明朝。三開間硬山建筑即國學(xué)堂。 大唐清河郡王紀功載政之頌碑 大唐清河郡王紀功載政之頌碑,就在街邊上,只建有一個碑亭將其罩住,使其免受風(fēng)吹雨淋。 唐永泰二年(766年)刻立,碑身十分雄偉,記述的是滹沱河洪水沖毀正定城墻,成德軍節(jié)度使李寶臣主政正定期間疏浚滹沱河,減輕民眾負擔(dān)“封征不賦”的功績,因此大碑又名“封凍碑”或“風(fēng)動碑”。這位李寶臣可不是個凡角,先是隨安祿山起兵反唐,后來歸順唐朝,被封為成德節(jié)度使,是唐朝末年藩鎮(zhèn)割據(jù)的重要人物。 這座石碑在書法史上的地位也很高。碑文由唐代支度判官、朝散大夫兼監(jiān)察御史王佑撰文,唐朝散大夫行太子司儀郎王士則書丹。 碑身表面已經(jīng)有明顯的風(fēng)化脫落,部分碑文已不可辨識。但大部分碑文還是清晰可見,書法遒勁有力,刻工精美。保存完好的唐碑在全國應(yīng)該都不多見了,更可況是這么巨大、刻有上千字的唐碑,更是罕見。不同于后人摹寫的碑帖,這塊碑上的石刻,保留的是唐代書法的原貌。 “風(fēng)動碑”自公元766年樹立后,歷經(jīng)1300年,碑址未曾變動,一直立于此地,這也是很難得的。 王士珍舊居 王士珍(1861—1930),正定縣牛家莊人,北洋三杰之首(王士珍、段祺瑞和馮國璋這“三杰”,被人指為袁世凱的“龍、虎、豹” )。 王士珍故居,在西門里中山西路兩側(cè)。原有建筑四五百間,規(guī)模宏大,建筑布局嚴謹,前后有序。分南北兩院,路南是王氏雙節(jié)祠,路北是王士珍舊居,已被修葺如新。 但均吃閉門羹,只好門口打卡。 梁氏宗祠 梁氏家族是清明時期正定的名門望族,梁氏宗祠的始建年代,應(yīng)建于明代晚期。其修建可能與梁夢龍及其父梁相有關(guān),現(xiàn)存大門和建于明代晚期的祠堂。 路過梁氏宗祠,見門虛掩,便敲門進入想一探究竟,卻遭遇被惡狠狠滴驅(qū)逐,嚇銀! 未完待續(x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