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片子從頭到尾沒有一個陽光明媚的鏡頭,天際線邊的布魯克林大橋和新世貿(mào)中心始終罩在陰翳的背景下,偶爾有太陽的日子也都拍的是室內(nèi)散射的光線,搞得人一直很壓抑。 這氣氛跟影片的主題可能很搭,就是關(guān)于記憶,不可靠的記憶,以及憑著不可靠的記憶的敘述:男主Stephen Elliot以自傳成為作家,那里面他是一個標準的美版苦孩子:被父親遺棄在寄宿學校長大,等等,等等,……,這套路我們太習慣了吧?好像我們都喜歡把自己描寫得很慘,尤其是成長經(jīng)歷,仿佛不這樣就不能成功,這方面孟子給我們舉過很經(jīng)典的案例,大體上過初中的中國人都背得出來,沒學過孟子的奧巴馬,也喜歡跟聽眾講他小時候如何沒錢上學,其實撫養(yǎng)他長大的外婆是標準的白人中產(chǎn)階級,就連含著金鑰匙出生的王思聰,實在沒什么悲慘的童年可秀,也還是有一番小時候記性不好被父親毒打的戲碼。 這方法作為政商大佬的營銷策略,或為了向市場靠攏,或者至少讓人不那么嫉妒,我們見怪不怪,但像男主這樣完全不能自拔的也確實罕見:偷發(fā)小的東西變成他自殺時候人家送給他安慰他,青春期逆反父親怕他自殘只好暫時銬住他變成父親要掐死他,……,如果說,這些還算他按自己愿意的視角“重組”記憶的話,把活著的父親改編成已死,算是他沉溺于自己“悲慘”往事的登峰造極,以致要靠嗑藥、性虐、甚至瀕死體驗才能忘卻,而這瀕死體驗的素材,竟然是來自他“記憶”中的父親“掐死”他的過程,就已經(jīng)接近臆想癥而且非常危險了,連被繼父性侵過的真正有著不幸身世因而跟他情投意合的女友都看不下去了不得不拂袖而去,以及父親說自己病危而且真的病危了他因此發(fā)現(xiàn)父親也不都在撒謊——才讓他猛醒。天哪!生命沒有教會他的,非得死亡來教他,愛教不會他的,只好恨來教他,也太可怕了吧? 當然,電影嘛,難免讓人毛骨悚然,至于生活中我們自己,樂此不疲地活在自己編織的記憶里的,可能記憶的內(nèi)容不會都這么驚悚,但憑著自己的記憶指責別人的,不知凡幾;能進入我們記憶的,當然都是我們最親的人,這樣的傷害著愛自己的人,又有幾人有男主那樣的機緣跟他們和解、更跟自己和解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