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膳源遠流長。古代關于“神農嘗百草”的傳說,反映了早在遠古時代中華民族就在開始探索食物和藥物的功用,故有“醫(yī)食同源”之說。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周朝,宮廷醫(yī)生分為四科,其中的“食醫(yī)”,即通過調配膳食為帝王的養(yǎng)生、保健服務。今吾介紹幾款感冒食療方,于輕癥患者使用,如嚴重者,最好以湯藥為宜! 紫蘇橘皮粥 主要原料:粳米500克,紫蘇葉約15克,橘皮15克。 制作方法:先以粳米煮稀粥,粥成放入紫蘇葉橘皮,稍煮即可。 效用說明:適宜于感冒風寒,兼咳嗽、胸悶不適者。風熱感冒不宜! 吾解, 粳米煮稀粥,此為發(fā)汗而利小便,止煩渴而養(yǎng)腸胃。伍蘇葉,者行氣解肌, 入氣分兼入血分,利肺下氣,發(fā)表祛風,寬中利腸散寒和血。用陳皮者, 此理氣,調中,燥濕,化痰之佳品。蘇葉伍陳皮,為治胸腹脹滿,不思飲食,嘔吐噦逆,咳嗽痰多。此藥膳方藥也宜慢性腎炎,腸胃性感冒等有風寒濕者也佳! 蔥白大蒜粥 主要原料:粳米約50克,蔥白3寸段,大蒜10g。 制作方法:煮粳米做粥,臨熟加入蔥白大蒜。 效用說明:解表散寒。凡因風寒侵表而引起的惡寒、發(fā)熱、頭痛、鼻塞、無汗體痛等癥者,熱食得汗則愈。 蔥白即蔥之近根處白莖, 味辛性溫, 升浮上達, 入胃肺二經, 其中空, 故能外散風寒, 內通陽氣, 又能行血散瘀, 止腹痛, 消腫毒, 皆系行氣之功, 所謂三焦相通一氣而已,如加米粥之運化之力,感冒全身疼痛鼻塞可治亦! 《綱目》謂蒜,其氣熏烈,能通五臟,達諸竅,去寒濕,辟邪惡,消癰腫,化癥積肉食,此其功也。而大蒜辣素實為一種植物殺菌素。對感冒所謂并發(fā)之細菌感染有效! 蔥白即蔥之近根處白莖, 味辛性溫, 升浮上達, 入胃肺二經, 其中空, 故能外散風寒, 內通陽氣, 又能行血散瘀, 止腹痛, 消腫毒, 皆系行氣之功, 所謂三焦相通一氣而已,如加米粥之運化之力,感冒全身疼痛鼻塞可治亦! 紫蘇干葛粥 主要原料:粳米60克,紫蘇葉10克 ,干葛30克。 制作方法:先以水1500克煮干葛取汁去渣,用汁再加蘇葉煮米做粥。 效用說明:退熱解肌,透疹止瀉。凡因外感傷風及肌胰出現發(fā)熱重、口渴、無汗、兼見大便溏瀉,或兒童麻疹之初期,皆可輔食此粥。 方解, 粳米熬粥, 其甘涼,得天地中和之氣,和胃補中,色白入肺。有除煩清熱,煮汁止渴, 暢胃氣而生津液之良效!兒童麻疹患者服之,扶正氣也!葛根,凈表邪,解肌熱,止煩渴, 其又最能升發(fā)脾胃清陽之氣。紫蘇葉,為發(fā)生之物,辛溫能散,氣薄能通,味薄發(fā)泄,專解肌發(fā)表,療傷風傷寒……凡屬表癥,放邪氣出路之要藥也?!峨s病源流犀燭》之蘇葛湯,其主藥為紫蘇 葛根, 有解表透疹之功。治麻疹初起,憎寒壯熱,鼻流清涕,身體疼痛,咳嗽氣急,腮紅眼赤,目淚嚏噴,伴嘔吐泄瀉,或干嘔惡心者。 吾認為, 中華之藥膳,亦為傳統(tǒng)文化之瑰寶也!藥膳之配方與一般食品配方不盡相同,它需遵循兩個原則:一是中醫(yī)方劑組成的主次輔佐關系,一是膳食的調配原則。前者,在組成藥膳配方時,對所使用的原料應有主次輔佐關系。后者,主要是指要使藥膳既有中藥的特點又要符合膳食的要求,有色、香、味、形、質等方面的美感。二者必須互相協(xié)調,有利于增強藥膳的食療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