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色,性也”,語出《孟子-告子上》。告子從“生之謂性”立論,主張食、色為人類生存之必需。 孔子在《禮記》里講:“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孔子這里對于人生的看法是形而下的,“食”是泛指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起居,屬于物質的。色,既不代表喜歡漂亮的東西,更不是特指好色(hào sè,其實好色也算是喜歡漂亮事物的一種特例)一類,色的本意指感官上的追求,人有五感六覺,人對外界刺激的反應不過是折射出人性中的喜怒哀樂而已。 好色(hào sè):好,喜愛;色,美好的容貌體態(tài)?,F(xiàn)在的人總是愛把“食色,性也”解讀為吃喝和性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其實是在為自己的生理欲望尋找合理的理論支持罷了,言下之意:既然圣人都這樣講了,貪食貪色便可以心安理得了,就可以放肆而為了。人性的弱點,就這樣被有意或無意地歪曲了“食色”本來的意思。 打個比方說也許有助于理解這一現(xiàn)象。比如吃東西,成人常常愛吃什么食物便自稱我“喜歡”,而小孩子喜歡吃什么東西總是被大人們指責為“好吃”。為什么?因為大人比較虛偽,以“喜歡”的名義理所當然且理直氣壯,可以名正言順地貪嘴;小孩子想要吃什么,則扣個“好吃”的帽子,迫其處于道德和事理的洼地,從而使之產(chǎn)生羞慚之心,繼而有效控制之。 “好色”之說,亦同理如上。身居高位,大權在握或所謂“德高望重”有“身份”的人,他們居高臨下,以擁有不容置疑的法理和話語特權,對普通人的言行指手劃腳,設置形形色色的樊籬加以約束。“色”本誘人,大人物好之,小人物同樣好之,同樣都是人性的表現(xiàn)。而所謂權貴高官,富商巨賈,才子佳人的好色,那就是憐香惜玉,工作需要,不拘小節(jié),風流韻事等等,甚至無所不用其極地為大人物或名人的男盜女娼行為粉飾和貼金;而對小人物的好色則謂之心術不正,品性惡劣,道德敗壞等等……,站在道德制高點,對普通人實行道德綁架,妄意評判普通人的好惡與是非曲直,此乃千百年來剝削階級和統(tǒng)治者掌控意識形態(tài),控制普通勞動人民的大偽之德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