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jìn)后角村:吳姓先祖有來源 后角村位于女埠街道辦事處駐地東北5500米。村民委員會駐后角自然村,村以駐地得名。自然村世居吳姓,與田畈吳同宗,古為匯潭后方之一角,故村名后角。地處平原,區(qū)域面積0.64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740畝。有8個村民小組,305戶,934人。村民大多以種植水稻、棉花和甘蔗為業(yè),是匯潭趕著的重要產(chǎn)區(qū)。 關(guān)于吳姓,有其來源: 以吳國號為姓,出自姬姓,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后裔。商朝時,黃帝的12世孫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兒子季歷頗有才干,生子姬昌(周文王),姬昌出世時,有圣瑞出現(xiàn),所以太王就屬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兒子泰伯和二兒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傳位給季歷,再傳位給姬昌,就決定自動讓賢,便一起南下荊蠻(周人敵視楚國的稱呼)。太伯和仲雍給當(dāng)時比較落后的江南帶去了中原先進(jìn)的文化,被當(dāng)?shù)赝林婆e為君長,號稱句吳。泰伯死后,由仲雍繼位。周武王(姬昌為文王,其子姬發(fā)為武王)滅商后,仲雍的3世孫周章為諸侯,國號改稱吳,并追封太伯為吳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孫壽夢稱王,建都今江蘇蘇州。壽夢的第四子季札本該繼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為生。此后吳王壽夢的后裔分為兩支:一支在政治上發(fā)展,出現(xiàn)了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另一支則是季札及其后裔獨立發(fā)展,人丁繁衍眾多,構(gòu)成了當(dāng)今吳姓的絕大部分。吳國被越國所滅后,其子孫便以國為姓,稱吳姓。 得姓始祖為泰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