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流 (1)溫榆河 為朝陽區(qū)東北部邊界河,屬北運河水系。古名濕余水、溫余水、澡余水、榆河等。源于昌平縣軍都山南麓,流經(jīng)昌平縣、順義縣、朝陽區(qū)至通縣北關閘(閘以下稱北運河)。溫榆河于朝陽區(qū)北部入境,沿朝陽區(qū)界經(jīng)黃港、孫河、金盞、樓梓莊4鄉(xiāng)的北部和東部;沿途納小清河、壩河。 溫榆河是歷史上重要的運糧河道,沿河設有糧倉,金盞村、辛堡村都曾設義倉貯糧。河上有葦溝、孫河、金盞等著名的渡口。1908年曾在孫河附近設京師自來水公司,其遺跡依然可尋。 溫榆河河道彎曲、淤塞,加之年久失修,常泛濫成災。1939年,因連降暴雨致兩岸幾十里一片汪洋。1949年后,在溫榆河上游山區(qū)陸續(xù)修建六座中、小型水庫,1963年后采取清淤、筑堤、裁彎取直、建護堤固沙林帶等措施,使其增強了排洪泄洪能力。沿河四鄉(xiāng)建起多處揚水站、引水渠,充分利用河水資源進行農(nóng)田灌溉。除此還辟舊河灣為養(yǎng)魚場等。 (2)小清河 為溫榆河支流,屬北運河水系。源于海淀區(qū)碧云寺附近,因水流清澈而得“清河”一名,下游流經(jīng)區(qū)域內(nèi)稱小清河。小清河穿過昌平路進入朝陽區(qū)境,經(jīng)洼里、來廣營鄉(xiāng)北部和黃港鄉(xiāng)的西北部,于沙子營以東匯入溫榆河;沿途納入羊坊水庫、沈家村水庫。 區(qū)域內(nèi)陸勢低洼,水流不暢,歷史上災害頻繁。由于1951年、1952年兩次治理不徹底而致災害不斷。1978年再次進行治理,裁彎取直改變河道,使河道縮短了4公里;挖深、拓寬河道,使其上口寬70.48米、底寬40米、深3.97米,增加了排洪能力;筑堤6公里,加固河床鋪砌石塊磚頭3405米,建水閘2座,從而保護了河床。此工程解決了汛期的排洪、排澇問題,促進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除此,沿河兩岸營造的長9000米、寬24米、總面積達323.84畝的防護林帶,對控制水土流失、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起到了積極作用。 (3)北小河 為壩河一大支流,屬北運河水系。源于大屯村西部,流經(jīng)大屯、來廣營、南皋、金盞、東壩五鄉(xiāng),于三岔河(村)西部匯入壩河。為自然排水河道。1949年前未治理過,河道淤塞狹窄,排水不暢,雨季常泛濫成災。1950、1952、1957年先后進行了拓寬、清淤和加深河漕的治理工作,使河床上寬達44.2米、底寬10米、深5.6米,修筑河壩,河床砌磚加固13270米,又營造長3900米、寬14米的綠化林帶。經(jīng)過治理后的北小河基本解決了流域內(nèi)的防洪排澇和農(nóng)田灌溉問題。 1960年代以后,一些工廠向河里排放了大量工業(yè)廢水,致使河水嚴重污染。1990年亞運會之前,本市第一個利用生物化學反應原理進行城市污水凈化的北小河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建成,為此解決了北小河、尤其是亞運村地區(qū)的污水凈化和環(huán)境污染問題。 (4)壩河 系溫榆河支流,屬北運河水系。古為高梁河下游一支流。元代筑壩七處以通漕運,得名壩河。水源有兩處:一為北護城河東端的單孔分洪閘.引出北護城之水;一為光熙門北里西側的三孔啟閉閘,引出北土城河之水。二水匯入壩河,流經(jīng)太陽宮、將臺、東壩、樓梓莊四鄉(xiāng)和酒仙橋地區(qū),于沙窩村東南匯入溫榆河。沿途納亮馬河、北小河。 壩河歷史上曾以漕運聞名。自唐、遼、金等朝代起就建堰壩通航漕運,并設置河官進行專門管理。元代郭守敬對壩河實地勘察后進行過大規(guī)模的改造治理,擴大了壩河的漕運能力,同時又沿河建倉20余座以配合漕運用以儲備。這一時期漕運最為繁榮。1418年沿河又建倉7座,貯存京城所需糧草及建材物資。清后期因水源不濟、淤塞失修,喪失漕運能力。 壩河流域地勢平緩、低洼,加之年久失修,近代災害頻繁。1950年7月17日的一場暴雨,沿岸受澇,糧食減產(chǎn);1963年8月9日一場暴雨,決口18處,農(nóng)田被淹,損失極大。1950至1957年間曾五次大規(guī)模治理,包括進行疏通、拓寬清淤、固堤等工程。今河道上寬61.4米、底寬25米、深6.1米,最大排洪量可達135立方米/秒,并建有攔河閘7座以利灌溉、排水、泄洪。隨城市建設發(fā)展,沿岸建有著名的壩河小區(qū)和酒仙橋小區(qū)。 (5)亮馬河 又名亮馬橋溝。為壩河支流,屬北運河水系。源于北護城河東端的亮馬河引水閘,經(jīng)東城區(qū)境內(nèi)700米長的暗河道,流經(jīng)朝陽區(qū)的三里屯、麥子店、酒仙橋三個街道辦和將臺、東風、東壩三鄉(xiāng),于西壩村(注意,不是西壩河)東匯入壩河。 亮馬河為古老的河道,因在壩河以南,明代名南壩河。壩河、南壩河一帶水源充足、牧草豐盛,明永樂年間皇家御馬苑即建在壩河下游今朝陽農(nóng)場一帶,南壩河沿岸為放馬場地。為此又將南壩河易名“晾馬河”。亮馬河是城區(qū)東北部的重要排水河道。因年久失修、淤塞嚴重,加之城市污水和工廠廢水不斷排入,致使嚴重污染。1981年開始對河道進行分期分批治理。首先,是清淤、疏通河道。有萬人參加的義務勞動大軍將過去流入河內(nèi)的淤泥、懸浮物等全部清除運走。在此基礎上砌筑混凝土護坡9353米,建水簸箕30處和各類涵閘16座,兩岸鋪設水泥步道10201米,并于南側修筑亮馬河南路。1984年冬季,朝陽區(qū)政府又組織五萬勞動大軍對亮馬河進一步清淤疏挖,加固河道,遂修成現(xiàn)狀。 (6) 通惠河 屬北運河水系。金代為閘河之一段,元代名通惠河,明代稱大通河,后恢復至今名。源于東便門南護城河之水,流經(jīng)朝陽區(qū)的建外地區(qū)和高碑店、三間房、管莊三個鄉(xiāng),至通縣臥虎橋匯入北運河。沿岸地勢平坦,河道順直。 通惠河為著名的古運糧河道。遼、金時期即用于漕運。元代漕運量增大,舊河道遠不能適應需要。郭守敬曾奉命設計治理:引白浮泉水經(jīng)甕山泊(昆明湖前身)至積水潭向南注入運糧河道直達通州。河上建閘11處以起到“過舟止水”的作用??⒐ず笤雷婧霰亓屹n名“通惠河”。明嘉靖七年(1528)吳仲受命再次進行治理,基本依照元代郭守敬自昌平白浮泉引水路線并廣收北山、西山諸水,又截沙河和溫榆河之水,使水勢增大,從而恢復了元代舊觀,也為清代進一步通航漕運奠定了基礎。清康熙三十六年(1679)在慶豐閘以上修“新建閘”,利用舊有排水溝加以開浚通達東護城壕,并于朝陽門外東壕建造回龍閘,可使漕船溯航至東大橋下。乾隆年間又對通惠河上源疏浚改造,將甕山泊改名昆明湖,增大湖容量,同時整修白浮堰水渠,改造積水潭,從而使通惠河增大水量更便于漕運;以后各個時期也都對通惠河作過疏浚治理。清末由于海運開始及鐵路建成,致使漕運漸廢。1950至1970年代間,雖曾多次治理,但由于工業(yè)廢水、生活污水排入河內(nèi),造成河水嚴重污染。 1984年對高碑店水庫上部河道進行疏挖、順直以此擴大庫容量、解決汛期蓄洪問題。鑒于工業(yè)廢水造成的污染,當時全國最大的污水處理廠高碑店污水處理廠,在通惠河及高碑店水庫以南地區(qū)起建。該廠建成后,日處理污水達百萬立方米,可使全市四分之一的城市污水得到完全處理,使通惠河、高碑店閘下游河水還清,使東郊幾萬畝農(nóng)田的灌溉水質得到改善。此外,每天還將向高碑店發(fā)電廠提供13萬噸冷卻水,向東方化工廠提供6萬至7萬噸冷卻水,日產(chǎn)沼氣3萬立方米。 (7) 蕭太后河 涼水河支流,屬北運河水系。以遼圣宗之母蕭太后命河名。源于東南護城河,流經(jīng)南磨房、十八里店、豆各莊、黑莊戶四鄉(xiāng),在黑莊戶東南入通縣境內(nèi),于張家灣匯入涼水河。 蕭太后河是遼代疏浚的薊水漕運河道。遼據(jù)幽州,將薊城改為南京(今廣安門),當時所需糧草、物資皆由壩河--高梁河漕運至白蓮潭(積水潭),再由陸路南運至城內(nèi)。疏浚薊水后漕運可直達南京城下,從而節(jié)省了時間及轉運環(huán)節(jié)。至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金(薊)河水量豐沛,足以浮航漕糧大船。元代之后,都城位置北移,這條漕運河道廢棄為排水溝。 蕭太后河因地勢低洼、年久失修,河道淤塞不暢,每到雨季便泛濫成災。1964至1973年間先后治理清淤。河道上段修建節(jié)制閘8座、橋涵16座、蓄水池2處。現(xiàn)依然是朝陽區(qū)東南部和南部的一條重要排水河道。 二、鐵路 (1)京承鐵路 西起北京站,東經(jīng)東城、朝陽、通州、順義、懷柔、密云6縣區(qū)入河北省至承德站。取起止站地名各一字定路名。該路向東與錦承線、向北與承隆線接軌。朝陽區(qū)范圍內(nèi),該鐵路跨雙井、管莊兩街道辦轄域和南磨房、高碑店、三間房、管莊四鄉(xiāng)轄域。 該鐵路為北京通往關外地區(qū)的鐵路交通干線。原由京熱鐵路通縣至古北口段和錦承鐵路古北口至承德段組成,1938年建成通車。1949年前,懷柔經(jīng)古北口至承德段被拆除,1955年選線重筑,改由懷柔經(jīng)興隆、上板城至承德,1959年建成。雙橋至懷柔段已于1960年建成雙線。中途設北京東、雙橋、通西、張辛、順義、牛欄山、廟城、懷柔、統(tǒng)軍莊、密云、六道河子、靜葦塘、興隆、鷹手營子、潘家店、新杖子、上板城等28個車站。 通過朝陽區(qū)的路段自西向東與建國門南大街、東三環(huán)中路、西大望路、高碑店路、雙橋路、雙橋東路相交。 (2)京包鐵路 始于北京站,經(jīng)朝陽區(qū)西部、中部繞至西北部進入河北省、越山西省至內(nèi)蒙古包頭市。用起止站地名各一字命路名。在朝陽區(qū)內(nèi),跨雙井、八里莊兩街道辦轄域和南磨房、高碑店、東風、將臺、南皋、來廣營六鄉(xiāng)轄境。 該鐵路是我國北部東西向鐵路交通干線。由原京張鐵路向西接建,1905至1922年分段建成。初名京綏鐵路,1928年改名平綏鐵路,1949年后更為今名。該路西接包蘭鐵路、東與京承、京秦、通坨鐵路接軌,往南依次與京山——京滬(在四惠東)、京廣線(在東便門東)相連,中與同蒲、集二鐵路相交。 該鐵路北京至張家口段,原稱京張鐵路,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條自行勘測、設計和負責施工的鐵路,杰出的鐵路工程師詹天佑,因主持這一工程而名垂史冊。京包鐵路中途設有北京東、星火、望京、黃土店、昌平、南口、居庸關、青龍橋、康莊、懷來、宣化、張家口、大同、集寧、呼和浩特等74個車站。 京包鐵路西支線(西二旗至廣安門)的廣安門站至北京北站(原西直門站)段,因影響北京市內(nèi)交通,于1968年拆除。 (3)京秦鐵路 西起北京市雙橋輔助編組站,經(jīng)通縣入河北省,經(jīng)三河、豐潤、灤縣、昌黎至秦皇島東站。以北京的“京”字和終點站名的首字得路名。該路與京山(北京至山海關)鐵路在秦皇島站交會,為京山鐵路的分流線。 朝陽區(qū)范圍內(nèi),該鐵路跨管莊街道辦轄域和管莊鄉(xiāng)轄域。1984年建成通車,1985年完成電氣化工程。自雙橋至通縣利用京承鐵路線,通縣至唐山市灤縣(灤州)狼窩鋪村利用原有通坨鐵路增建第二線,狼窩鋪向東至秦皇島東站系新建雙線。 該路為北京至秦皇島港口的第二條通路,是晉煤外運的主要交通之一。它不僅緩解了京山鐵路運輸?shù)膲毫?,還縮短北京至山海關貨運距離60多公里、客運距離100多公里,還有助于北京市東部地區(qū)的物資集散。 中途設有通西、燕郊、三河縣、薊縣南、玉田縣、狼窩鋪、坨子頭、灤縣、昌黎、北戴河等37個車站。經(jīng)過朝陽區(qū)內(nèi)與雙橋路、雙橋東路相交。 (4)京坨鐵路 西起北京站,經(jīng)東城、朝陽、通州3區(qū)縣入河北省,再經(jīng)大廠、三河、薊縣、玉田、豐潤各縣,東至坨子頭站與京山線接軌。取起、止站名各一字組成路名。朝陽區(qū)內(nèi),跨雙井、管莊兩街道辦轄域和南磨房、高碑店、三間房、管莊四鄉(xiāng)轄域。 該路橫貫京東平原和冀東平原,為京山線的分流鐵路,它縮短了關內(nèi)外客、貨運的距離。通縣西站以西為京承線路段,以東路段始建于1969年,1975年建成通車。1980年代初自通縣至狼窩鋪,利用原線增建第二線,狼窩鋪以東新建雙線并于1985年完成電氣化工程,使該路成為京秦電氣化鐵路西段和中段的組成路段。 全線設有北京東、雙橋、通縣西、通縣、燕郊、大廠縣、三河縣、薊縣南、玉田縣、豐潤、狼窩鋪、咎各莊等31個車站。通過朝陽區(qū)的路段自西向東與建國門南大街、西大望路、高碑店路、雙橋路、雙橋東路相交。 (5)雙豐鐵路 東起雙橋輔助編組站,西至豐臺西編組站。以起止站名的首字組成路名。又因該路環(huán)繞北京市區(qū)東南郊,故又名東南環(huán)鐵路。經(jīng)朝陽、豐臺兩區(qū)和大興縣境。朝陽區(qū)范圍內(nèi),跨管莊、垡頭兩街道辦轄域和高碑店、南磨房、十八里店、小紅門四鄉(xiāng)轄域。 1959年建成通車,1972年建成雙線,1984年完成電氣工程。該路西與豐沙鐵路相接(是豐沙鐵路與京秦鐵路的連接線),為京包鐵路東支(西二旗到星火到四惠東)的南延。另外還承擔首都東南郊物資的運輸和集散任務。 中途設有百子灣、小紅門、公益莊(今名大紅門)、榆樹莊等車站。在朝陽區(qū)內(nèi)與雙橋路、高碑店路、廣渠路、王四營路、化工路、大羊坊路、京津塘高速公路、小紅門路相交。 (6)望和鐵路 北起望京站,南至和平里站。以起止站名的首字組成路名。全長10.8公里。跨來廣營、太陽宮兩鄉(xiāng)和香河園街道辦轄域。1969年建成通車。該路為北京鐵路樞紐東北環(huán)鐵路的組成路段,是京包鐵路東支(西二旗到星火到四惠東)的一條單線支線,南端設站臺。 主要承運北京東北郊的大宗和零擔貨物,并與終端附近北京造紙一廠的專用鐵路線接軌。該路除起止站外無中途站。沿線與來廣營東路、來廣營西路、北四環(huán)東路、太陽宮路、北三環(huán)東路、青年溝路、和平里北街、西壩河南路相交。 (7)北京東站 位于深溝村西南側。北鄰通惠河,南靠百子灣路。原站始建于1942年,當時為貨運站,初稱北京東郊東站。1988年于西側擴建為以貨運為主的客、貨運綜合站,按照北京地區(qū)鐵路樞紐各車站的布局,據(jù)其地理位置居東,故易站名為北京東站。 站臺位于鐵路線北側,呈東西走向。建有候車室、基本站臺、旅客站臺、旅客通行地道、有裝卸機械車輛設備的斷面站臺,設有貨位眾多的大型貨場,附設19條工廠、倉庫專用鐵路線,并有龍門吊車、機械裝卸設備等設施。 該站為京承鐵路、京包鐵路中間站之一。西行直抵北京站,東行經(jīng)雙橋站可通京秦線、京承線、京坨線。其聯(lián)路線折向北部與京包線上的星火車站相接,折向南與東南環(huán)鐵路上的百子灣站相通。1992年,日發(fā)貨量35萬噸,日到站貨物160萬噸,為北京東部地區(qū)的主要貨物集散站。 (8)雙橋站 為客貨運站和輔助編組站。其中客、貨運站位于雙橋路兩側,北鄰東柳巷,南靠雙橋路西里;輔助編組站位于雙橋路以東、雙橋東路以西地域。 原站始建于1902年。1985年擴建為輔助編組站。站臺位于鐵路線南側,呈東西走向。因居雙橋地區(qū),故名。建有基本站臺、旅客站臺、候車室、旅客通行地道、貨場、倉庫、站前廣場、龍門吊車等裝卸機械及機車整備、車輛檢修等站區(qū)設施。 該站處京承線咽喉路段,是其區(qū)間站之一,又是京秦鐵路的起點站。由該站東行除京承線外,還有京秦電氣化鐵路和京坨鐵路;西行除直達北京東站、北京站外,折向北與京包鐵路溝通;折向南與東南環(huán)鐵路接軌,經(jīng)豐西站(加東側豐臺站)與京山——京滬、京廣、京原、豐沙線溝通。 該站主要承擔京承、京秦、京坨各線區(qū)段及北京鐵路樞紐內(nèi)各專用鐵路線的運轉貨物列車的調(diào)度、解體、編組作業(yè),為北京地區(qū)內(nèi)第二大編組車站和貨物集散中心。 (9)星火站 位于朝陽區(qū)中部東風鄉(xiāng)境內(nèi)。東北靠將臺洼村,西南鄰辛莊。因居原星火公社境內(nèi),故名。站臺呈南北走向。建于1968年。是東北環(huán)鐵路線和京包線上的中間作業(yè)貨運站。建有基本站臺、貨物線、貨場、倉庫及裝卸機械等站區(qū)設施。 有通往酒仙橋電子工業(yè)區(qū)各大工廠的多條專用鐵路線。由該站北行與鐵道部環(huán)行鐵路試驗場接軌,經(jīng)望京站與望和線、京包線溝通。南行經(jīng)百子灣站與東南環(huán)鐵路線、豐沙線溝通;南行折向西經(jīng)北京東站直抵北京站;南行折向東與京承線、京秦線、京坨線溝通。 (10) 望京站 位于朝陽區(qū)北部 來廣營鄉(xiāng)境內(nèi)。東北鄰近善各莊,西距來廣營鄉(xiāng)政府駐地1.4公里。以該站東南的大望京村名定站名。1968年建站,站臺和鐵路線呈西北、東南走向。是東北鐵路環(huán)線和京包鐵路線區(qū)段上的中間作業(yè)小站。設有基本站臺、少量貨位的貨場及較小庫容量的庫房。 由該站折向南與鐵道部環(huán)行鐵路試驗場相接,再向南與星火車站相通。西北行與望和鐵路線接軌通往和平里站,再向西北通往昌平縣境的黃土店站。 |
|
來自: 明日大雪飄 > 《京滬,各地,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