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方常見疾病治癥:小兒癲癇、抽搐 【辯證診斷】 1、抽筋、腿抽搐或者痙證、癲癰、癱瘓等癥狀,都屬于蹺脈病的范疇,因為陰蹺、陽蹺主運動。 【辯證治則】 1、(1)更有羊癲之癥,忽然臥倒,作羊馬之聲,口中吐痰如涌者,痰迷心竅,因寒而成,感寒則發(fā)也。方用人參三錢,白術(shù)一兩,茯神五錢,山藥三錢,薏仁五錢,肉桂一錢,附子一錢,半夏三錢,水煎服。一劑全愈,永不再發(fā),幸珍視之毋忽。羊癲癥得之小兒之時居多,內(nèi)傷脾胃,外感風寒。結(jié)成在胸膈之中。所以一遇風寒,便發(fā)舊痰。今純用補正之藥,不盡祛痰,轉(zhuǎn)能去其病根也。若作風痰治之,雖亦奏功,終不能一止而不再發(fā)。此天師之方,所以奇而正也。 (2)人病來如作牛馬聲,即牛馬癲也。大約羊癲小兒居多,牛馬癲大人居半也。牛馬之癲,雖與羊癲同治,而癥實各異。方用人參三兩,白術(shù)五兩,甘草一兩,陳皮三錢,生南星一兩,半夏一兩,附子一錢,為末,蜜為丸。須病未發(fā)前服之,永不再發(fā)。 2、(1)風引湯非但治大人風引、小兒驚癇及腳氣沖心,諸般暴卒急劇,迫于上焦,干于心肺、胸滿短氣,干嘔而喘急、肩膊強急、頭脈怒脹欲死者,無問屬何病名,皆可投之挫暴緩急、而救危篤。危篤既解,繼以調(diào)理之方。 (2)胸部脹滿,動氣若奔馬而上沖,肩息短氣,干嘔、且喘急甚、直視上竄。瘈瘲搐搦,水飲不下者,無問何因,皆為風引湯證。 3、小朋友的癲癇,尤其是高燒后一直發(fā)癲癇,癲癇就是急、煩躁,使用甘麥大棗湯效果非常好。腹診可以摸到直的幾條筋下來。 4、癲癇:見水就發(fā),五苓散。 5、(1)如果腿抽筋更多的是內(nèi)側(cè)急,木瓜煎很有效果:用木瓜、吳萸、生姜。這種病癥多見于 6、(1)小兒發(fā)熱,兼見惡寒頭痛者,太陽經(jīng)傷寒也。宜人參敗毒散。 (2)小兒口噤,手足抽掣痰潮者,傷風動痰火也。宜羌活息風湯。 7、(1)癇證是指間斷發(fā)作性病證,多與情志刺激有關(guān)。從臟腑來說,主要由于肝、脾、心、腎臟氣失調(diào),導致一時性的陰陽紊亂,氣逆痰壅,蒙蔽清竅,而突然發(fā)作。癥見全身或手足抽搐顫動,或面部肌肉抽搐,牙關(guān)緊閉,頸項強硬,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霎時即恢復如常人。若先抽搐而后仆倒不省人事者,則用桂枝湯加防風、竹葉,息風清熱;若發(fā)作前伴有眼前發(fā)黑者,可用烏梅丸(湯),以其目為肝竅之故。 (2)癲癇俗稱“羊癇風”,以全身強直痙攣,突然性的意識喪失為特征。若癥見抽搐甚,伴有熱象而諸藥無效者,可用風引湯治療。若發(fā)作時口中無痰者,急診處理病情平穩(wěn)后可用磁朱丸。 8、(1)抽搐,是濕邪為患。袓國醫(yī)學認為“諸痙項強皆屬于濕”,抽搐為太陽經(jīng)脈的病變。風濕侵襲太陽經(jīng)脈,濕為陰邪,阻塞陽氣,經(jīng)脈失養(yǎng),則筋燥而抽搐。若伴有身重、自汗、惡風者,可用防己黃芪湯益氣行濕,使氣得益,濕得行,則抽搐自愈。 (2)經(jīng)期抽搐是因其人素體血虛,遇經(jīng)期則更虛,以致血液不能濡養(yǎng)筋脈。筋脈失養(yǎng),形成血虛生風,諸癥叢生。癥見痙攣抽風、角弓反張、頸項強痛,頻頻發(fā)作,時作時止,脈滑無力。因時值月經(jīng)期,故仍借用“熱入血室”之治法。治療時,可用小柴胡湯去半夏之燥,而加入花粉之潤以生津;去黃芩之苦寒,而加芍藥以益陰;加重人參量以補虛,再加葛根以疏通經(jīng)脈。筋脈得濡,其癥自除。 9、芍藥甘草湯治療骨骼肌、韌帶、平滑肌的痙攣、抽經(jīng)、疼痛:如腓腸肌痙攣,肌肉痛性痙攣綜合征、陰道痙攣、強中(陰莖持續(xù)勃起不軟)、喉痙攣、縮陰癥、全身抽搐、中風后遺癥的肌肉僵硬、疼痛、麻木、肩周炎、肌強直癥,急性腰扭傷,脊椎骨質(zhì)增生癥、外傷性頭痛眩暈癥、陰莖抽痛;膽絞痛、腎絞痛、胃痙攣、胃扭轉(zhuǎn)、腸粘連、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萎縮性胃炎、支氣管哮喘、百日咳及頑固性咳嗽、潰瘍性結(jié)腸炎、晚期肝癌疼痛、痛經(jīng)、子宮痙攣。 【辯證比較】 1、(1)奔豚之動,自臍底起而即沖心胸,休作有時。若臍下悸者,欲作奔豚,為有水氣,屬桂枝加桂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奔豚湯及廣濟小品之方證; (2)若似此形狀,發(fā)時呻吟者,蟲也。蟲證常有動氣甚者、或心中煩悶、怔忡者,當合蟲藥癥狀辯之,可參用甘草粉蜜湯、烏梅丸; (3)癲癇也有似奔豚的現(xiàn)象。 【民間方法】 (僅供參考而已,大部分只對特定情況有效。真正治療或除根請認真閱讀臨床指導等內(nèi)容) 1、小兒抽風(突然四肢抽搐):山羊角*削成片10克,煎一碗湯一次服下,一日3次,連用5天,以后不發(f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