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是三家分晉,按說這三家就應(yīng)該是當時爭雄的六卿當中的贏家,但是這三家當中還有一個最大的贏家,那就是韓趙魏這三家當中的趙氏。 上一段說了范氏和中行氏的出局,咱們先來還原一下這個場景,這里面就有趙氏的痕跡。當時是趙氏的家主趙鞅和大夫邯鄲午有矛盾,趙鞅要殺邯鄲午,邯鄲午聯(lián)合范氏和中行氏一起攻打趙氏。趙氏抵擋不住,敗退到晉陽。這個時候晉國的國君晉定公又出場了,《史記》說是他帶兵包圍了晉陽,我估計是想趁火打劫,消滅掉六卿當中風頭最強勁的趙氏。 但是與此同時,趙氏這邊也有幫場子的,智氏、韓氏和魏氏都站在趙氏這一邊,攻打范氏和中行氏,打敗了這兩家。然后《史記》記載:“范、中行反,晉君擊之?!本褪钦f范氏和中行氏造反了,晉國國君也帶兵打他們。不過我覺得這個話有點兒說不通,本來這兩家和國君是綁在一塊兒的,韓趙魏加智氏聯(lián)合攻打他們,他們不去一致對敵,反而突然造國君的反,給自己增加敵人,這大腦怎么長得?當然,也有可能是范氏和中行氏看打不過那三家,想要把國君收拾了,彌補一下自己的損失,但是這個可能性并不大,因為當時還沒有過跟國君動手的先例。而且跟國君站在一起,雖然實際上沒有什么太大的幫助,但是在道義上還能夠有的說,反過來攻打國君,油水沒什么,反而失去了道義上的優(yōu)勢,還給自己增加了一個敵人,這筆賬怎么算都是賠,他們?yōu)槭裁串斶@個冤大頭?所以我覺得這里面最大的可能是范氏和中行氏打不過那幾家的聯(lián)軍,國君一看這兩家要完,反過來落井下石,把自己摘干凈。 范氏和中行氏徹底失敗,跑到了朝歌。您可能問了?上一段不是說朝歌讓齊國拿過去了嗎?那是五十五年前了,春秋時期這種邊境城市易主的事情很普遍,估計這類城市的居民都懶得打聽我們是哪國人,反正誰來了都是完糧納稅。 請按住或掃描下方二維碼關(guān)注本人微信公眾號,您的轉(zhuǎn)發(fā)是對我最大的肯定,謝謝各位的鼓勵和支持 不管怎么說,打跑了范氏和中行氏,韓氏和魏氏在國君面前替趙鞅說好話,因為畢竟趙氏曾經(jīng)跟國君是對立面,雖然國君就是不赦免他,趙氏也該吃吃該喝喝,但是名義上多少差點兒意思,這就是國君僅存的一點兒剩余價值。國君也知趣,宣布赦免趙鞅,恢復他的位子,大家表面上繼續(xù)其樂融融。七年后,范氏和中行氏徹底失敗,逃亡到了齊國。您注意,《史記》上說“晉敗范、中行氏”,說明這次是以國君討伐逆臣的方式和那兩家開戰(zhàn)。但是誰都明白,這次討伐的主要力量不可能是國君,只不過是那三家借著國君的名義,占據(jù)道義上的制高點,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一樣的。 然后那四家和國君過了三十二年的平靜日子,接下來就是上一段說的出公死在半道上,這四家聯(lián)合立了哀公,聽這謚號,這位生前這個國君當?shù)靡膊辉趺错樞摹?/span> 哀公的父親跟剩下的四家當中的智氏家主智伯關(guān)系很好,估計立哀公的時候,智伯也是最賣力氣的。哀公上來以后,國家大事基本上都是智伯說了算。這下子智伯膨脹了,把范氏和中行氏的地盤都歸了自己。不過這段記載和前面說晉出公聽說那四家把范氏和中行氏的土地瓜分了之后很生氣,攻打那四家的記載有沖突。因為按照后面的記載,是智氏一家獨占范氏和中行氏的地盤,而看前面的說法,是四家利益均沾。 我覺得有兩種可能,一是智伯獨占了大部分的土地,一個人當了吃肉的,那三家就跟著喝了點兒剩湯,不過我覺得這個可能性不大,因為當時這四家沒有明顯的強弱差距,那三家憑什么就看著智伯占大便宜,連一聲都不吭。還有一種可能性來源于智伯向其他三家士大夫要地盤的記載,說是智伯向韓氏和魏氏索要萬戶之邑,就是有一萬戶人家的地盤,這個在當時可就不小了,而且智氏跟其他三家的沖突也是因為這個爆發(fā)出來的,所以我覺得有可能是他要來地盤之后,基本上等于得到了范氏和中行氏的所有地盤了。因為韓氏和魏氏當時比較慫,智伯一要就給了。不過他們肯定不會把自己的核心地盤給智伯,一般會選擇把剛得到手的范氏和中行氏的新地盤吐出來。 不過智伯要地的過程中碰到了硬釘子,就是趙氏,趙氏的家主趙襄子不答應(yīng)。智伯一看碰見釘子戶了,就聯(lián)合魏氏的魏桓子和韓氏的韓康子攻打趙襄子。本來智伯就是四家里面最大的,再加上另外兩家,實力遠遠強于趙襄子。趙襄子野戰(zhàn)不是對手,但是也不甘心投降,他也知道,投降絕對沒有好下場,肯定是家族被屠滅的結(jié)局。所以他退入晉陽城死守。 智伯一時間攻打晉陽城不下,決定以水代兵。晉陽就是現(xiàn)在的太原,地處汾河流域,汾河是黃河的一條重要的支流?,F(xiàn)在無所謂了,黃河都快沒水了,何況支流。當時汾河的水量還是很充足的,智伯就把汾河掘開,水灌晉陽。 一般這個城市要是被水灌了,基本上就算守不住了。歷史上被水灌了還能堅持的時候不多,我能立刻想起來的就是兩次,一次是三國時關(guān)羽攻打樊城,樊城被水淹了,曹仁堅守不退,終于等到呂子明白衣渡江,拿下荊州,樊城解圍。還有一次就是這次,趙襄子堅持到了最后的勝利。 不過被水淹的城市想要轉(zhuǎn)危為安,有一個必要條件就是外面的形勢變化,靠自己想要打退敵人幾乎不可能。曹仁仗著東吳出兵偷襲荊州,這回趙襄子則是靠著智伯帶著的三家聯(lián)軍的內(nèi)亂。 當時智伯看到水灌晉陽,得意洋洋,認為晉陽指日可下,就跟那兩家的家主說:“我才知道,原來用水攻城這么管用,隨便就能滅亡一個國家,以后我打哪里都有辦法了?!?/span> 那二位一聽,臉就變色了。因為魏氏的的都城安邑,就是現(xiàn)在的山西運城,韓氏的都城平陽,就是現(xiàn)在的山西臨汾。您聽臨汾這個城市名字,就知道這個城市也在汾河邊上,而運城跟臨汾挨著,所以這兩座城市也怕水攻。他們一琢磨,將來什么時候我們跟這個智伯鬧翻了,他再給我們來這么一出,我們也得完啊,心里就嘀咕了。正好這時候趙襄子派重臣張孟談偷偷潛出晉陽,也來勸這兩家脫離智伯。這三家算是一拍即合,那兩家直接在智伯后面捅刀子,趙襄子正面攻打,智伯戰(zhàn)敗被殺,最強大的智氏反而完蛋了。這下就剩下三家了,這三家還算仁義,沒有對晉國國君趕盡殺絕,給他絳和曲沃兩個城,在里面忍著,算是還有晉國這么個存在,不過已經(jīng)可以忽略不計了。 四十八年以后,周威烈王正式認證這三家成為諸侯,三家分晉至此成功。 那么總結(jié)一下,這三家都是贏家,但是最大的贏家還是趙氏。其實在晉國中后期的歷史上,趙氏是出鏡率最高的士大夫家族,在晉國占有最重要的地位。而且三家分晉之后,趙氏,也就是趙國得到的地盤最大。魏國比趙國先崛起是因為有一個雄才大略的魏文侯,地盤更多的是從其它國家搶的。 趙氏之所以成功,我覺得有三個原因:一是認得清形勢,絕不輕易冒頭。您看三家分晉的過程當中,無論是擠兌國君還是欺負其他家族,趙氏從來都不是挑頭的,就是跟邯鄲午有過一次沖突,那還是邯鄲午先惹得趙氏,出頭椽子先爛,趙氏從來不把自己放在風口浪尖上。二是趙氏懂得交朋友,人脈廣。每次遇到危機都有人幫忙,趙氏孤兒的時候,他們家馬上就要被抹去了,韓氏幫他們說話;后來跟范氏和中行氏開打,國君都趁火打劫,但是韓氏、魏氏和智氏都堅定地站在他這一邊;再后來跟智氏開戰(zhàn),那兩家后來也反水幫他。三是懂得積攢實力,悶聲發(fā)財,要人有人,要錢有錢,否則晉陽被水灌了,他可能完全堅持不到那兩家反水那一天,也正因為如此,他們才有底氣跟智氏叫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