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通讀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此章觀天象、人象,論大道有大情,大情中正。 天地不仁,是天象。仁,天地之本,在天為本,為大情,在人為心,仁心,愛心。何謂本,何為大情?本者,質(zhì)也,不自見,不自是;所為大情,雖有情于物,亦不自見,不自是。這叫大而不見。 天地不仁,是說,天地化生萬物,是謂本,是謂仁,對萬物有大情,但天地對于自己的仁之本,仁之大情,不自見,不自是。 老子悟到天地之仁,即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從另一個角度說,是大情,是不仁,不自知有仁。 以萬物為芻狗。 芻,草。狗,有性無知的生命。道賦予萬物以道性,讓萬物無大小之別,無強弱之分,無貴賤之異,不自見,不自是,不自生。如此,萬物之自性,合于道性。萬物,無大小,無強弱,無貴賤,不自見,不自是,不自生,在萬物,其生一如無,正是這樣的無才有了萬物的妙用。如此,道就讓萬物成了眾妙。 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圣人,也有大情,一樣對其仁不自見,不自是,從而讓百姓無大小之別,無強弱之分,無貴賤之異,不自見,不自是,不自生。萬民不自知而無為生。 天地不仁,圣人不仁,構(gòu)成是一個“無”的大勢。天地間,是一個空間,一個空虛而無物的大空間。人與人之間,像天地和圣人一樣不仁,人與人之間,就會有一個像天地間那樣的空虛無物的空間。在這個空間里,不盈,不溢,無欲無爭,虛而靜,空而實。 它像什么?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 這個比喻,天地間像一個風(fēng)箱,空而無物,虛而不盈,看起來,什么也沒有,這個沒有,不是什么也沒有,而是無物之有??沼?,虛有,無有。 為什么以風(fēng)箱為喻?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這就是風(fēng)箱,在它的空虛里,有著不盡的存在,當(dāng)它動起來的時候,就會有無窮無盡的生出。 天地啊,以它的不仁構(gòu)建了這樣一個空虛的天地間,它的空虛看起來,什么也沒有,可在它的空虛里,存在著無窮無盡的東西,當(dāng)它動的時候,也就是當(dāng)天地啟動它們的大情時,萬物就由此而生出來了。多像風(fēng)箱一樣,一啟動,就會鼓出無窮無盡的風(fēng)來,生火,生水,生土,生金,生木。 人之有情,知情而用情,用情而求情,求情而無情,無情而情滅。如此之人,豈如草木,何如鳥獸。 故此,老子在這一章的最后說: 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多言,指有知有心而有言,把知說出來,把心說出來,知與心,明明白白說出來,脫了本性,失了自然,變成了有為之行。結(jié)果正如我上面所說的,知情用情,最后是無情而情滅。 所以,老子說,不如守中,守著天地間的那個大空虛,守著生萬有的無,那樣,才能常恒而生生不息。 所以,老子倡導(dǎo)無知,無知,即不自見,不自是,不自生。有仁而不仁,有情而無情,此謂大仁,此謂大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