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家庭暴力就是指打罵、體罰孩子,但隨著80、90后進入父母的角色,打罵孩子的情況越來越少,每個人都有自己教育孩子的一套方法。 打罵式的家庭暴力越來越少,但很多新型的家庭暴力,卻開始盛行,對孩子的精神進行著摧殘。 今天C媽就來聊聊生活中,有哪些披著教育孩子外衣下的“暴力”吧。 01 習(xí)慣性使用攻擊性語言 雖然新生代父母基本都能忍住不對孩子進行打罵、貶低侮辱,但許多時候情緒需要發(fā)泄時,不過是換了一種更隱晦的方式——攻擊性語言: “真笨,這么點小事都干不好,將來啥能干好?” “你就知道搗亂” “你怎么連好好走路都不會?” 雖然不打不罵,但攻擊性的陳述,其本質(zhì)和辱罵、貶低是一樣的,都是語言暴力。 它并不比打罵的殺傷力低,反而因為更“溫和”、“無害”(這倆詞不是太完美),更不易被我們察覺到是在使用潛在“暴力”,所以出現(xiàn)頻率反而更高。 如果真的要比,這種長期低殺傷力的攻擊性語言,比偶爾高殺傷力的打罵,危害更大! 它導(dǎo)致的長期不安、自我懷疑、不被愛的恐慌,會慢慢占據(jù)孩子的內(nèi)心。 當(dāng)然,有人會說,我講一百遍孩子都不聽,我也沒辦法。 只能聲音越來越大,話越來越難聽! 孩子有時候熊起來確實是要命,永遠溫柔不生氣的媽媽,要么是神仙,要么是后媽。 但生氣可以,表達憤怒情緒也可以,但表達情緒≠語言攻擊≠泄憤。 我們可以怎么做? 你可以高聲、可以氣憤,可以告訴孩子“你這樣做令媽媽很生氣”、“我不喜歡你玩具亂丟”,甚至是板起臉訓(xùn)斥幾句,而不是“對人不對事”。 所以,盡量把攻擊性語言變成中性的描述性語言,不情緒化,不站在高處指責(zé),把看到的現(xiàn)象描述出來。 攻擊性語言: “滾,別叫我媽媽,你是我媽,行不” “笨死你得了,啥都干不好” “你怎么不去死。” 描述性語言: “地上到處都是你的玩具,這樣讓我有一點煩躁,快點把玩具放回原位吧” “你隨地亂扔垃圾了,這樣的行為是不文明的,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面,謝謝” 直接把你看到的“地上都是你的玩具”+你的感受“我有點煩躁”+你的需求“快把玩具放回原位”描述出來。 好好說話真的是一件需要一生去修煉的事情。 父母好好說話,孩子才能學(xué)會好好說。若父母總是惡語相向,這些話會原封不動地流入孩子的耳朵,最后變成孩子的語言。 02 冷暴力懲罰 冷暴力大家都知道,戀愛時大多數(shù)情侶最討厭的不是面紅耳赤的爭吵,而是一方一言不合的冷暴力。 懂得都懂。 但成為父母后,很多人卻把冷暴力帶給了孩子(ps:這里并不止跟孩子說明原因,彼此相互冷靜的過程) 我的一位朋友就曾跟我們分享過自己被父母關(guān)在門外的經(jīng)歷,具體原因她已經(jīng)忘記了,留在記憶中的,只有自己大哭著拍門,一遍一遍地喊媽媽的畫面,以及深深的絕望感。 即使現(xiàn)在長大,那種留在潛意識的被拋棄、不被愛和接納的感覺還是冷不丁地會襲擊她。 所以,這么多年,她對家一直都有著恐懼,無措,哪怕知道父母很愛自己,哪怕父母從沒動手打過她。 很多父母,在被孩子氣得或煩得不行時,就習(xí)慣晾一晾孩子,輕者直接冷漠臉,孩子說啥都不搭理他,嚴重者關(guān)小黑屋,關(guān)到門外。 也許你只想矯正孩子的行為,自以為我不理你,你就知道我有多生氣,你就知道該反思自己了。 但卻忽略了這種做法對孩子內(nèi)心的巨大傷害。 孩子根本就不會如你所愿的去思考“媽媽為什么不理我或為什么被關(guān)在門外”,他們唯一想的就是“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是不是不要我了”。 剛開始可能只是質(zhì)疑父母的愛,若是被冷暴力對待地久了,孩子會意識到“我的感受,父母根本就不在乎”,然后隱藏自己的情緒,關(guān)閉自己的內(nèi)心。 一旦孩子關(guān)閉自己的內(nèi)心,父母再想與其建立親密、信任的連接會非常難。 之前看過一項叫作“三分鐘忽視”的實驗,特別震撼。 一開始寶寶們和爸爸玩得非常開心。 就在這時,實驗人員要求爸爸們轉(zhuǎn)過臉去,再回頭只能面無表情的面對寶寶,持續(xù)三分鐘。 寶寶們看著自己的爸爸,嘗試重新和爸爸玩耍。但由于得不到回應(yīng),逐漸變得沮喪。 他們開始看向別處,想重新找一些玩具,做各種動作,極盡所能想得到爸爸的回應(yīng),和爸爸玩,依舊沒有回應(yīng)。 僅僅三分鐘后,寶寶們紛紛表現(xiàn)出強烈的負面情緒和巨大的壓力,崩潰大哭。 精神分析學(xué)有句話叫:“無回應(yīng)之地即是絕境?!?/div> 對于孩子來說,父母的不回應(yīng),甚至是故意不回應(yīng),真的會把孩子推向絕境。 如研究人員所言,現(xiàn)實生活中,那些一直經(jīng)歷著像實驗中“三分鐘忽視”的寶寶,最后會導(dǎo)致悲劇性的后果。 其實,父母面對孩子無理取鬧的冷處理,不過是在逃避。因為真的不知道如何處理了呀,總不能打一頓或把自己氣死吧。 有情緒很正常,但是不能在錯誤的發(fā)泄方式上一條路走到黑。 孩子情緒崩潰要冷靜,但絕對不是直接將其置之不理。而是要理解、接納孩子的感受,引導(dǎo)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艾瑪,關(guān)于情緒說過太多次)。 至于不良行為的改正也絕不是你不理他,他就能無師自通的。我們必須保證孩子“有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的正確認知。 若認知沒問題行為卻依舊不改,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孩子承擔(dān)行為的直接后果。 一次又一次不聽話,那為娘就一次又一次盯到你改。 童年就是在試錯中學(xué)習(xí)和長大的,首先我們作為成年人,這個包容度和耐心是要有的。 管教的目的是修正行為,而不是真的跟孩子置氣。 03 高壓式環(huán)境 不知道你有沒有察覺到,這屆孩子,其實比我們小時候的壓力大了很多。 我們小時候,各種資源都緊張,爸媽忙著掙錢養(yǎng)家,根本就沒空事無巨細的管我們,再加上信息閉塞,橫向縱向的對比都沒有,所以孩子和父母其實是相對簡單且快樂的。 但現(xiàn)在不一樣啊。 4個人圍著一個孩子,他們受到的關(guān)注前所未有的高,但這是一把雙刃劍,他們接到的要求也會前所未有的多。 正是更加富裕的養(yǎng)育精力,讓那個我們眼睛無時無刻地瞄在孩子身上。 就說正常一日流程,通常都是回家放下書包就跑沒影了,不到飯點絕不回家,只要不闖禍,基本上父母也不會管。 但現(xiàn)在: 孩子放學(xué)回家沒洗手,被說,衛(wèi)生習(xí)慣不好愛生病。 玩玩具弄的哪都是,被說,你連用完就收都做不到,以后能干啥? 有點駝背沒站好,被說,站沒站相坐沒坐相像什么。 光吃米飯不吃青菜,被說,挑食的孩子身體差。 作業(yè)磨蹭不愛寫,被說,不自律的孩子將來走不遠。 不愛上英語課,被說,接不上國際將來將來被別人甩下。 上舞蹈課/積木課/鋼琴課不認真,被說,沒個特長注定普普通通。 …… 從進家門的那一刻,各種要求和說教就沒斷過,好像你一點沒注意,孩子今后的人生就要完蛋似的。 隨手一點就是某專家的育兒方法,隨手一刷就是別人家的完美小孩。 再看看自家孩子,好像哪哪都離“好”的標(biāo)準(zhǔn)差一點。 于是,無所事事不努力的每一秒你都覺得是浪費,孩子的哪一點沒教育好都是罪過。 知乎上有人問:讓人感到窒息的家庭是什么樣的? 一個高贊回答:起床起晚了會被說,東西放錯會被說,吃飯吃什么會被說,就連站著、坐著也會被說,怎么都不對,都會被父母告知,你應(yīng)該怎么做。 新時代的孩子,父母給予的關(guān)注的越多,孩子感受到的要求就越高、越密集了! 但孩子自然不可能事事都做到如你所愿,孩子越做不到,大人越焦慮,孩子感受到的壓力就越高。 他需要時刻察言觀色,時刻小心翼翼地應(yīng)付父母的要求。 當(dāng)孩子長期處于這種高度壓力中,不得喘息,他的自我不斷被壓抑,內(nèi)心是很容易崩的,最終不是反抗就是自我消亡。 據(jù)調(diào)查,很多有抑郁傾向的青少年都源于父母高壓式教育。 所以,新時代我們能更關(guān)注孩子是好事,但是它的副作用,也要有意避免。 適當(dāng)給孩子松綁,不僅是為孩子好,更是給父母留條活路呀,姐妹們。不必痛苦,也無需糾結(jié)。 世上沒有完美的小孩,更沒有完美的父母。 我們既然也不完美,為什么要把孩子按在我們預(yù)設(shè)的路上走呢? 被父母無限干涉的孩子,成年后,永遠超越不了他的父母。 每一個生命都有其內(nèi)在成長的動力和自我完善的能力,我們只需要給孩子無限多的愛和一些不能碰的底線,除了這2樣,請給孩子些自由發(fā)展的權(quán)利。 只要一點點,孩子會用他獨有的生命向你展示,一切都會向著好的方向發(fā)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