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條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fā)黃。 一、學思 1、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fā)黃。 2、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此必合并有其他?。ɑ虬Y狀)。 若“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 無汗是不正常的,必有其他原因。無汗原因很多很多,如久虛、津液虛、里熱不重等。 “無汗”情況下,又有“小便利”(197條)、“小便不利”(本條)兩種情況。 陽明病有無汗情形、陽明病有無汗情形、陽明病有無汗情形。 3、如果身上廢水太多,有濕,熱就不足以把汗逼出,廢水(濕)太多,需要的熱也多,也無汗。 4、“心中懊憹”與“煩”不一樣。 劉度舟師解釋“心中懊惱”:為什么要“心中懊憹”?濕熱郁蒸在里、在胃,胃里的濕熱使人非常地難受。懊憹,這個煩,懊憹不是煩嗎?這種煩是一種郁結的,不是顯露于外的,心里懊憹得很,無可奈何,說也說不出來,怎么這樣難受?特別難受,古人就叫懊憹,自己恨自己,十分不舒服。 二、胡希恕《胡希恕講傷寒論》 (學思:《胡希恕傷寒論講座》內容為: 這幾段全講發(fā)黃。 “陽明病,無汗”,熱不得外越(學思:什么原因熱不得外越?其實是汗不得外越),則無汗,小便再不利,濕也不得下瀉, “心中懊憹”,里頭還真有熱,并不是沒有熱。 “身必發(fā)黃”,這就是我們開始講那個郁熱在里了,有濕有熱,這兩個結合起來則要發(fā)黃的。 ) 底下這幾段全講發(fā)黃。 陽明病無汗,說明熱不得外越,如果小便再不利,濕也不得下瀉,那么濕熱相合,就要發(fā)黃。 “心中懊憹”,也是說明里頭有熱。 “身必發(fā)黃”,就是郁熱在里,有濕有熱,二個結合必發(fā)黃。 三、李冠杰講康平本傷寒論這是降一字格的條文。 “陽明病”,是典型的里實熱證,人體需要以加快體液代謝的方式來散熱,所以常常表現(xiàn)為汗出和小便頻數。有時甚至還會出現(xiàn)汗多、小便也多,這種情況都存在。(學思:李冠杰師提到“體液”這個詞,很好!!) 但是也有例外的,這個條文論述的“無汗,小便不利”,就是其中一種。他表現(xiàn)的是陽明病典型的癥狀反應,但是,沒有汗,而且還小便不利。實際上,這個問題就更復雜了。這不是一個單純的陽明?。?strong>學思:合并有其他病),他有陽明病的同時,還存在有里飲的情況。 “心中懊惱”,這是熱證的典型癥狀反應。梔子豉湯證常常有這個癥狀存在。這個“心中懊惱”在經方里面,常常指熱擾胸膈,究其實,還是一個熱證。 “身必發(fā)黃”,既有里熱又有嚴重的體液代謝不良,所以,就非常容易發(fā)生黃疸病。條文論述的就是這個意思。 四、金·成無己《注解傷寒論》 陽明病,無汗,而小便不利者,熱蘊于內而不得越; “心中懊惱”者,熱氣郁蒸,欲發(fā)于外而為黃也。 五、清·吳謙《醫(yī)宗金鑒》 【注】 陽明病無汗,以熱無從外越也。 小便不利,濕不能下泄也。 心中懊,濕瘀熱郁于里也。故身必發(fā)黃,宜麻黃連軺赤小豆湯,外發(fā)內利可也。 若經汗、吐、下后,或小便利,而心中懊者,乃熱郁也,非濕瘀也。(學思:小便利,則濕出身外,沒有濕,則身不黃), 便(學思:是否漏一字“硬”)者,宜調胃承氣湯下之;便軟者,宜梔子豉湯涌之可也。 【集注】 方有執(zhí)曰:無汗、小便不利,則濕停懊惱,濕停熱郁,所以知必發(fā)黃也。 張璐曰:外不得汗,下不得溺,而濕、熱郁于胸中不得泄,勢必蒸身為黃也。 六、清·柯琴《傷寒來蘇集》 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則熱不得越;小便不利,則熱不得降;心液不支,故雖未經汗、下,而心中懊憹也。 無汗、小便不利,是發(fā)黃之原,心中懊惱,是發(fā)黃之兆。 然口不渴,腹不滿,非茵陳湯所宜,與梔子柏皮湯,黃自解矣。 七、清·黃元御《傷寒懸解》 飲入于胃,胃陽蒸動,化而為氣,氣降則水化。陽氣升發(fā),則化水之氣外泄而為汗,陽氣收藏,則氣化之水下注而為尿,汗出水利,濕熱發(fā)泄,故不發(fā)黃。 無汗而小便不利,濕氣莫泄,郁而生熱,熏蒸于上,則心中懊憹,身必發(fā)黃也。 八、清·曹穎甫《傷寒發(fā)微》 本條同第200條同講。 發(fā)黃有數證,一為發(fā)汗太過,劫血液外泄皮中,隱隱見黃色。一為風濕內阻,身如薰黃。一為陽明之燥已成,太陰之濕未化,而為濕熱內實之發(fā)黃。一為膽汁外溢,郁于皮里膜外,而成陽熱無實之發(fā)黃。 若汗不外泄,小便不利者,則為水郁之發(fā)黃,即因火薰而額上微汗,而余證依然不減,其為水郁之發(fā)黃如故也。 夫注涼水于盃中,雖累月而瑩潔如故,易之以沸湯,數日已變黃色矣。所以然者,為其曾受陽熱蒸化也。是故發(fā)熱之人,小便必黃。濕郁于表,身疼發(fā)熱,其面亦黃。今太陽水氣,既不能外泄于皮毛,又不能下出于腎膀,復為陽明之熱上下交迫,則水濕之變?yōu)辄S色者,留著于皮毛之內,而一身發(fā)黃。但表里不通,陽明胃熱郁結心下,而心中為之懊惱。 得此證者,惟梔子豉湯足以清里而達表。若不解,則宜梔子厚樸枳實湯,使熱從下泄而黃自退。要未可以發(fā)汗、利小便之治治之也。 九、劉渡舟《劉渡舟傷寒論講稿》 這一條講濕邪為患,濕熱發(fā)黃的成因及先期癥狀。前面我們不都講了嗎,怎么張仲景這么重復?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此欲作谷疸,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系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fā)黃。又講濕啊!這不重了,這個有點兒意思。別看條文很短,它的臨床指導意義是非常大的。 陽明病無汗,它貫徹前面的精神,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這一條底下分出來一條了,所以還是承上文來的。 陽明病是有汗的,在臨床上這句話很有用處,辨證陽明病首先問有汗沒有汗,反無汗,就是說陽明如果有熱,這個熱還不能夠蒸發(fā)汗出,陽明的熱就不能從外而越,出不去了。 為什么陽明的熱不能夠往外發(fā)越?。恳驗樗@里有一個扯后腿的,熱里夾濕邪,濕是個蘊邪,濕郁而熱不得越。熱不能夠騰越而從周身汗出,所以陽明病的無汗,是因為熱中夾濕。(學思:如果身上廢水太多,有濕,熱就不足以把汗逼出,廢水(濕)太多,需要的熱也多,也無汗)(當然,還有津液虛) 上面講的是陽明病無汗是有寒,這一條是夾濕。 是不是一點兒汗都沒有,個別的人有汗,就是但頭汗出,劑頸而還,就是腦袋上有一點兒汗,齊者脖子就沒有汗了,余處無汗,周身無汗。這樣也是叫無汗。這是因為有濕。(學思:這段解釋什么叫無汗,好) 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也。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三焦是水道,是一個溝渠,能把濕邪排泄出去?,F(xiàn)在,小便不利者,這個濕里還有熱邪,熱邪扯著濕邪,這樣小便不利了,濕不得泄也。濕不得泄,熱不得越,濕熱兩邪郁蒸于內,所以這里有一個成郁的病理反映,這個難解難分的濕熱影響膽液的排泄,就要發(fā)生黃疸。 為什么“心中懊憹”?“心中懊憹”是發(fā)黃的一個前驅證候,所以說“心中懊憹”者,身必發(fā)黃。先有“心中懊憹”,后周身才出現(xiàn)黃疸。為什么要“心中懊憹”?濕熱郁蒸在里、在胃,胃里的濕熱使人非常地難受。懊憹,這個煩,懊憹不是煩嗎?這種煩是一種郁結的,不是顯露于外的,心里懊憹得很,無可奈何,說也說不出來,怎么這樣難受?特別難受,古人就叫懊憹,自己恨自己,十分不舒服。有了這樣一個癥狀,這時候,身必發(fā)黃,出現(xiàn)黃疸了。 上邊兩條谷疸都沒有說到懊憹的問題,所以這一條不是一個重復。另外,這一條說明陽明病無汗啊,也不光是虛寒的問題,也有濕熱的問題。 濕熱的問題,怎樣才能作這樣的一個結論?要有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和沒有汗,或者說是頭上有汗,身上無汗,心里特別懊憹的,小便黃黃的,這時候鞏膜上頭有黃色了,那就要發(fā)黃了。 十、子恒注 患陽明病,本應濈然汗出反而無汗,或是陽明之熱無力蒸騰津液外泄作汗,或是因為水濕之邪阻滯邪熱外泄。 小便本應通利而反不利,或是津液不足,或是水濕內停,辯證來看應該是濕邪困阻陽明之熱,熱不外達。 而“心中懊惱”不安正是被困邪熱上擾心神所致,如此則濕熱蒸騰,必然身現(xiàn)黃疸。 |
|
來自: 健康使者846A > 《經方應用及扶陽醫(y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