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曼·羅蘭說過,很多人在二三十歲的時候就死去了。 因為一旦過了那個年齡,他們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都是在模仿自己中度過。 日復(fù)一日,更機械、更裝腔作勢地重復(fù)他們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所愛所恨。 王陽明幾經(jīng)搖擺,終于未在這個年齡“死”去。 他獲得重生,此后有生之年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所愛所恨與此時截然不同。 所以,人生沒有定則。 沒有人能夠告訴你20歲應(yīng)當(dāng)怎樣、30歲應(yīng)當(dāng)怎樣、40歲又應(yīng)當(dāng)怎樣。 任何時候,只要聽從你的內(nèi)心就夠了。 不問西東。 十三歲時,他的母親鄭氏去世,悲痛異常,但是與朱熹相比,王陽明要幸福得多。 朱熹十四歲喪父,由父親的好友撫養(yǎng)成人,而王陽明至少還有父親和祖父,而且父親的地位還非常顯赫。 父親龍山公有一愛妾,在鄭氏去世之后升為正室。 但這位繼母對王陽明不太好,王陽明心中也一直很不舒服。 一天,王陽明去街上游玩,見到一個人在賣鸮鳥,就立刻出錢買了一只, 然后來到巫婆的住處,給了她五錢銀子,告訴巫婆過會兒見到繼母要如此這般說。 叮囑完畢,王陽明就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回家了。 他偷偷走進繼母的臥室,把鸮鳥藏在被子底下。 繼母回到臥室,一掀開被子,突然從中飛出一只鸮鳥, 鸮鳥在屋子里亂飛,還發(fā)出陣陣怪聲。 這下可把繼母給嚇壞了,她趕緊打開窗子,把鸮鳥趕了出去。 在民間,野鳥入室是不祥的征兆,更何況還是一只發(fā)出怪聲的鸮鳥,那真的是太不吉利了。 繼母尋思,這只鸮鳥是怎么進到自己的被子里的? 屋里掛著窗簾,錦被也非常厚重,鸮鳥根本不可能鉆進去。 繼母越想越覺得害怕。 王陽明聽到繼母發(fā)出驚叫聲,佯裝什么都不知道,進屋詢問原因。 繼母向他詳述了這一怪事,陽明聽罷,說: “何不召巫者詢之?” 繼母立刻派人找來巫婆。 巫婆一進門就嚷嚷道: “家有怪氣?!?/span> 然后又盯著王陽明的繼母看了一會兒,說: “夫人氣色不佳,當(dāng)有大災(zāi)晦至矣。” 繼母將被子中飛出鸮鳥一事告知巫婆。 巫婆聽后對她說: “老婦當(dāng)問諸家神?!?/span> 于是點好香燭,讓繼母跪拜諸神。 儀式結(jié)束后,巫婆又假托王陽明生母的亡靈附體,警告繼母說: “汝待我兒無禮。吾訴于天曹,將取汝命。適怪鳥即我所化也?!?/span> 繼母信以為真,跪拜無數(shù),認罪懺悔,并且表示: “此后再不敢?!?/span> 過了好長時間,王陽明生母的“亡靈”才離去。 巫婆蘇醒后又說: “適見先夫人,意色甚怒,將托怪鳥啄爾生魂,幸夫人許以改過,方才升屋檐而去?!?/span> 此事過后,繼母對王陽明的態(tài)度大有好轉(zhuǎn),不敢再無禮。 雖然以上所述未必為真,卻顯示了王陽明從小就善于運用權(quán)謀術(shù)策。 正是因為如此,他日后才能從刺客手中死里逃生, 才能平定長年作亂的賊寇,并神速果敢地平定了宸濠的叛亂,完成救國之大業(yè)。 但是,如果王陽明對于繼母的所作所為是真的話,那么此舉就完全有別于其祖先王祥、王覽的孝行。 前文已述,王祥、王覽的孝行是世間的典范, 而王陽明則是用權(quán)謀術(shù)策懲戒自己的繼母,并最終助其向善,二者之間存在著根本差別。 后世有人指責(zé)王陽明善權(quán)謀,認為陽明學(xué)充滿了權(quán)術(shù)和霸術(shù), 但那都是王陽明少年時期的所作所為, 暫且不論他使用的手段,單從最終促使繼母悔悟這一點來看,就不應(yīng)該對王陽明橫加指責(zé)。 成化二十一年(1485),王陽明十四歲,開始學(xué)習(xí)弓馬之術(shù),研讀《六韜》《三略》等兵法書籍。 他認為儒生的最大缺點就是不懂兵法。 雖然孔子曾說“有文事者,必有武備”, 但當(dāng)世的儒生僅僅是巧于章句,平時只關(guān)注科舉及第和榮華富貴。 儒生做文章粉飾太平,一旦遇事,就束手無策,實乃儒生之恥。 翌年,王陽明十五歲,和父親同游居庸關(guān)。 王陽明懷抱經(jīng)略北地之志,對諸夷狄的種類及其村落進行調(diào)查,傾聽針對夷狄的防御對策, 認為應(yīng)該采取措施趕走夷狄的騎兵,阻止他們進一步南侵。 一日,王陽明夢見自己拜謁伏波祠,還賦詩一首,據(jù)此也可以看出王陽明當(dāng)時的志向。 伏波將軍馬援(前14—49),扶風(fēng)茂陵(今陜西興平東北)人,是東漢光武帝時期的名將。 馬援最初在北方以畜牧為業(yè),王莽朝時出仕為官。 后來追隨光武帝,因討伐羌族有功,被封為伏波將軍。 此后馬援又屢立戰(zhàn)功,先后平定交趾叛亂,征討匈奴和烏桓,討伐南方武陵郡玉溪蠻暴動等。 老年時,再次出兵匈奴,最終病死疆場。 馬援深得光武帝的信任,并將皇帝的威儀傳及諸夷,是一位彪炳史冊的大將軍。 正因為有光武帝這樣的明君,才會出現(xiàn)馬援這樣的大將軍。 武陵蠻夷暴動之時,馬援已年過六旬。 他上書光武帝,要求親自帶兵出征。 光武帝考慮其年事已高,沒有應(yīng)允。 馬援立即在光武帝面前披掛整齊,上馬馳騁,環(huán)視四方,以夸示自己體力尚好。 光武帝笑著說:“矍鑠哉是翁也?!?/span> 于是派馬援率領(lǐng)大軍前往征剿。 馬援曾說:“大丈夫立志,窮當(dāng)益堅,老當(dāng)益壯?!?/span> 并申明壯志說: “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當(dāng)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馬援以社稷為重,不顧己身,不追求功名利祿,實乃東漢之一大豪雄。 他對自家子弟的言行也非常用心地進行教誨。 他南征交趾時,在前線聽說侄兒們到處亂發(fā)議論,譏諷別人, 而且與一些輕狂不羈的人物結(jié)交往來,便立即寫信勸誡他們:
馬援的忠誠和人品令少年王陽明推崇備至。 王陽明在夢中所作之詩《夢中絕句》,收錄于《兩廣詩》二十一首(《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中。 伏波祠位于廣西橫縣東部的烏蠻灘(邕江支流)上游。 嘉靖六年(1527),王陽明五十六歲,受朝廷之命前往廣西思恩和田州平定叛亂。 歸鄉(xiāng)途中,王陽明拜謁了伏波祠,并作詩兩首,題曰《謁伏波祠》。 當(dāng)時,他想起了四十多年前,自己十五歲時在夢中所作的絕句,還特意為《夢中絕句》作了序: “此予十五歲時夢中所作。今拜伏波祠下,宛如夢中。茲行殆有不偶然者,因識其事于此?!?/span> 王陽明十五歲時作的這首詩,似乎預(yù)言了他晚年平定思恩和田州叛亂之事。 《夢中絕句》這樣寫道: “卷甲歸來馬伏波,早年兵法鬃毛皤。云埋銅柱雷轟折,六字題文尚不磨?!?/span> “卷甲歸來”是指馬援平定交趾叛亂后勝利歸來。 當(dāng)時,馬援在邊境立了一根銅柱,上面題了六個字。 據(jù)東正堂考證,這六個字應(yīng)該是“銅柱折,交趾滅”。 《大明一統(tǒng)志》卷九十的安南部分記載了馬援的誓文,其中就有這六個字。 王陽明在《夢中絕句》中表現(xiàn)了他的英雄氣概,年僅十五歲就能寫出如此高風(fēng)亮節(jié)的詩,真讓人驚嘆。 陽明在少年時代創(chuàng)作的詩歌雖然無法與他二十多歲時“以心入文”的詩歌相比, 卻充滿了奇趣、理性和個性,應(yīng)該說這是他少年時代詩歌的一大特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