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演卻是個從少年時代起, 著迷于色情電影的叛逆大叔。 一個想變成富翁的神棍,一個想變成神棍的富翁。 今天漫電影為大家?guī)磉@部“神跡一般的西部詩”—— 《血色將至》 這部電影的導(dǎo)演是保羅·托馬斯·安德森。 作為專注于獨立電影的新型導(dǎo)演,他的每部作品都具有強烈的個人風(fēng)格和獨特的時代氣質(zhì)。 他曾導(dǎo)演過《大師》、《木蘭花》、《不羈夜》、《私戀失調(diào)》、《賭城縱橫》等眾多佳片。 喜歡他的電影的人都叫他PTA, 而非保羅·托馬斯·安德森。 37歲時,這個孱弱的、病歪歪、胡子拉碴、爛泥一樣的前天才少年,慢悠悠、懶懶散散地拿出來他的第五部作品。 彼時他早就不是少年,甚至“年輕導(dǎo)演”都不太適用于他了。 但這樣的他,卻帶來了一場莫大的驚喜。 PTA在好萊塢一直是位反類型也反傳統(tǒng)的導(dǎo)演, 《血色將至》可以說是他最嚴(yán)肅也最類型的作品。 電影于2008年在美國上映,曾獲得多個奧斯卡提名。
不過主演丹尼爾·戴·劉易斯憑借他個人出色的演技,為電影奪得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這也是他人生中第二次獲得這個獎項。 這部電影在國內(nèi)知名度并不高, 甚至說是冷門電影也不為過。 但它卻被《紐約時報》評為21世紀(jì)十佳電影,更有人認(rèn)為它是“21世紀(jì)的公民凱恩”。 作為一部接近于人物傳記的電影,該片格局極大。 涵蓋了社會經(jīng)濟,宗教信仰,以及人性。 在這部電影里,PTA收起了他以往的玩世不恭,認(rèn)真而又嚴(yán)謹(jǐn)?shù)亟o觀眾呈現(xiàn)了一部恢宏的史詩。 影片根據(jù)小說《石油》改編。 展示了在荒蕪戈壁上虛構(gòu)的石油大亨丹尼爾·普萊恩維尤在通過對土地使用權(quán)的無情收購填補美國西部的空白發(fā)跡的人生軌跡。 而影帝劉易斯的偉大表演,為這部電影的成功賦予了靈魂上的意義。 故事開始于19世紀(jì)末的美國, 劉易斯飾演的丹尼爾還是貧窮的挖銀礦工。 沒有合作伙伴的丹尼爾獨自開采著礦石,在一次偶然下,挖到了一塊銀礦,卻因為梯子損壞,不小心摔傷了腿。 他靠仰臥挪行,離開了礦區(qū),并把那一塊銀礦石賣掉,賺得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丹尼爾的形象是很典型的追逐美國夢的年輕人。 他堅韌不拔,吃苦耐勞。 但同時,也有著異于常人的狠辣。 靠著第一桶金,丹尼爾組建了一個挖石油的小作坊。 在20世紀(jì)初,美國有“掏金熱”。 不過這里的金并不是黃金,而是黑金石油。 在工業(yè)社會里,現(xiàn)代資本主義的發(fā)家,大多數(shù)都是靠石油,而美國,則是靠石油受益最大的國家。 在一次下井事故中,丹尼爾的工友不幸被下墜的滑輪工具砸中身亡,丹尼爾在工友身亡后,收養(yǎng)了他的孩子并改名為HW。 為了讓人們把地租給自己,丹尼爾發(fā)揮了資本家最虛偽的嘴臉,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妻子早亡,和兒子相依為命的悲苦父親形象。 活下來的他認(rèn)為自己是被上帝選中的人, 并由此,開啟了他瘋狂積累資本的半生。 丹尼爾為了租地開采石油,無所不用其極,明知道小波士頓地底下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卻故意壓低價格,以鵪鶉的價格替代石油價格。 并展開了一次極具哄騙性的演講, 承諾賣地的牧民一堆“空頭支票”。 他逐漸由懷揣著美國夢的年輕人,向另外一種極端資本主義靠近。 在不斷獲得財富的過程中, 逐漸失去人性的良知以及人的情感。 如果說丹尼爾人性中還有一點良知,那么它一定歸屬于親情。 然而丹尼爾的親情圍繞著兩個謊言。 一個是被別人騙,另外一個就是騙別人。 丹尼爾是一個孤獨的人,他的孤獨源于對這個世界的不信任,為了構(gòu)建信任,丹尼爾期待著建立家族企業(yè)。 他不遺余力的培養(yǎng)養(yǎng)子HW,最終夢想?yún)s因為HW意外喪失聽力而破滅。 這個時候,自稱是丹尼爾弟弟的亨利找上了門。 為了他,丹尼爾不惜將HW送去寄宿學(xué)校。 影片中丹尼爾唯一一次吐露心聲就是在這個“弟弟”面前。 所以,在得知亨利是假冒的騙子時,硬漢丹尼爾內(nèi)心的憤怒和悲痛可想而知。 謊言,讓亨利失去了性命。 也讓丹尼爾內(nèi)心的高墻,更加堅固。 養(yǎng)子HW,是丹尼爾最后一道防線。 如果說開始收養(yǎng)他,的確存在著利用的成分,但在后期的不斷相處中,丹尼爾也付出了真情。 即便HW失去了聽力, 丹尼爾心里仍然將他作為繼承人在培養(yǎng)。 可HW見慣了父親丹尼爾未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樣子,最終選擇遠(yuǎn)離硝煙,自立門戶。 而當(dāng)HW提出自立門戶時,丹尼爾覺得自己再次遭受了親情的背叛。 他像個孩子一樣發(fā)泄著怒火,故意說出了HW是孤兒的真相,騙HW收養(yǎng)他不過是為了小孩臉方便買地。 失去最后一絲親情的丹尼爾,完全成了魔鬼。 終日飲酒,不問世事。 這時候找上門來討錢的基督教神棍伊萊,就成為了魔鬼丹尼爾的“食物”。 而在伊萊這個角色上,足以看到PTA對基督教的批判和諷刺。 伊萊名為神父,但實際內(nèi)心卻是一個虛偽,貪婪的小人,借著神父之權(quán),大行蠱惑人心和斂財之事,心胸狹小,睚眥必報。 后面因為破產(chǎn),背負(fù)巨額債務(wù),找到丹尼爾,試圖通過倒賣班迪家的土地,來獲取大筆中介費,為了眼前的利益,伊萊毫不猶豫的背棄了自己的上帝。 這種對宗教的隱喻和諷刺,也是影片除了對資本主義本質(zhì)的揭露之外,更深層的批判。 這或許也正是在角逐奧斯卡時,它敗給《老無所依》的最大原因,畢竟對于信教的評委會,電影中的反基督無疑是在挑戰(zhàn)他們的信仰。 影片中丹尼爾的墮落,并不是一蹴而就。 他的良知,都是為了掠奪更多的財富而流失。 他是資本主義的縮影,也是美國躋身國際的隱射。 而整部電影,名義上講述的是資本家丹尼爾走向成功的故事,但實際上也是美國“發(fā)家史”,丹尼爾的背后代表的是千千萬萬和自己一樣的資本家。 資本主義社會的早期資本積累,充滿罪惡。 而在這期間,宗教就是幫兇。 透過PTA的鏡頭,我們看到的是他藐視丑惡的社會,以及挑釁奧斯卡評委會的囂張。 所以,這部電影從它拍攝之初, 就注定了和奧斯卡的無緣。 但這并不影響它成為經(jīng)典, 也不影響PTA躋身最偉大導(dǎo)演行列。 因為《血色將至》給我們呈現(xiàn)的不僅是一個人的傳記,而是一個罪惡時代的史詩,它就是21世紀(jì)的《公民凱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