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照片中的元代青花瓷瓶不表,在期盼中,終于等來了據(jù)稱原裝于該元代青花瓷瓶,并與之一起出土的元代普洱茶。該茶被張君珍藏于一個金屬的金色小罐茶茶罐中,擰開罐蓋,輕搖幾下,聞之,茶香清新清爽無陳茶常有的蓬塵味。倒出一半干茶(約5克),放入茶碟中供諸位圍觀欣賞,干茶形狀為短條索狀和顆粒狀的混合,清爽干凈無異物;色幽黑無潤光;普洱茶特有的茶香清淡、清爽。若按張君友之確認,可見這一元代普洱茶保存得極好,相關的貯存普洱茶的經(jīng)驗值得推廣。 將干茶置入蓋杯中,以攝氏100度的沸水沖泡,依陳茶沖泡的慣例,聞香味后倒掉頭道水,因其為距今800余年的陳茶,從謹慎出發(fā),第二道水亦在聞香味后倒掉。而我則在較長時間的對頭道和二道湯的聞香中,聞到了飄忽而過的樟腦丸的氣味。詢之,得到了陶君肯定性的回應,陳君則說是樟腦非樟腦丸的氣息;馮君說,沒聞到什么氣味,其他人亦是,大概是聞香時間都太短了吧。 從第三道水開始,茶湯入口,進入全面品鑒。觀其色,前八道茶湯為褐棕色,深沉而穩(wěn)重;之后,則轉為黃棕色,寧靜而安詳,直至茶盡,茶色穩(wěn)定如一。聞其香,前兩道茶湯之香為淡雅清新的花香,有樟腦丸或天然樟腦的氣味穿行于其中;之后,熟普洱特有的“鴨屎香”(也有人稱為“普味”,即普洱茶之香味)顯現(xiàn),并逐漸成為主香,伴之以幽幽的花香;十三道水后,鴨屎香淡化,幽幽的蘭香飄拂于茶湯之中;至十五道水后,茶香淡若無,只余茶味。品其味,湯味具有普洱陳茶的柔滑綿潤之感,無澀味和苦味,微甜,入口舒適;至十二道水后,茶味逐漸轉薄淡;至十八道水后,茶味消褪,杯中茶唯有湯色黃棕。此茶很耐泡,以蓋杯泡之,六人喝,可泡十八道水,才至完全茶盡。茶底暗黑,潔凈,無異物與異味。 諸位觀之、聞之、品之、評之,皆認為該茶缺少一種800余年歷史的滄桑味。而就其具體貯存年份來說,有人認為是十多年,有人認為是二十年左右,即,甚至不到該茶所藏之“元代青花瓷瓶”拍得的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至今的三十余年。就茶類型而言,袁君和我都認為是熟普,諸君贊同。陳君從百度上查得,在國內,熟普出現(xiàn)的年份為1973年,如依此說,元代尚無熟普。對此,不同意見者之間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討論,最后,達成如下共識:如果該茶確為原裝,而裝有這茶的該“元代青花瓷瓶”的那拍賣證書非虛假或虛構,那么,第一,該茶的無歷史滄桑味由該茶高超的貯茶方法所致,這一能在長達800余年的歷史中,極大地保持了普洱茶的新鮮度,使800余年的陳茶如10—近90年的陳茶的經(jīng)驗,值得包括考古界、科技界、茶葉界在內的諸多領域的科研人員認真研究,直至加以推廣;第二,因不知何因,國內熟普洱的制作在元代后中斷了,出現(xiàn)了熟普的空白,至1973年才重新生產(chǎn)。因此,1973年的生產(chǎn)應稱為“恢復生產(chǎn)”而非“開始生產(chǎn)”,進而,中國的熟普制作史可上溯至元代,中國熟普的制作史不再是近五十年,而是長達八百余年。 基于嚴肅的科學精神,從謹慎、認真出發(fā),諸茶友要求馮君拍照(本文照片由馮君提供),由我執(zhí)筆記錄,合成此文發(fā)表,以求教于各位愛擺“龍門陣”的方家。 (注:本文經(jīng)張君修改,特此致謝?。?/span>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 *若您對茶生活有興趣,歡迎來稿。 |
|
來自: 建懷v394hwyhnb > 《普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