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讀: 貼敷療法的應(yīng)用范圍非常廣泛,適用于內(nèi)、外、婦、兒諸科疾病,但必須在中醫(yī)理論的指導(dǎo)下辨證施治。其在兒科病癥中常見的適用范圍有小兒泄瀉、小兒疳積、小兒厭食、小兒支氣管炎等。今天推送介紹貼敷治療小兒腹瀉的驗方驗案。 ////////// 貼敷治小兒腹瀉 主編/田從豁、彭冬青 小兒腹瀉是兒科常見的一種胃腸道癥狀,大便次數(shù)增多,排出物呈水狀、糊狀或蛋花湯樣。外感暑濕,則瀉下近急,每日十余次,嘔吐惡食,時有腹痛,煩渴身熱,苔黃膩,脈滑;飲食不節(jié),則瀉下之物酸腐臭穢,腹痛時作,痛則欲瀉,瀉后痛減,苔厚膩,脈滑實;脾胃虛弱,則瀉下清稀,完谷不化,食欲不振,面色萎黃,睡臥露睛,苔白,脈濡無力。 小兒腹瀉分急性期及慢性期,急性期時多為邪氣勝正氣亦足,邪正相爭,可有腹瀉劇烈、惡寒發(fā)熱等癥,此時正氣尚充足,可因勢利導(dǎo)應(yīng)用藥物貼敷瀉法消除邪氣當(dāng)進入慢性期時,體內(nèi)正氣漸漸不足,邪氣存留,可先陪護正氣幫助毒邪外出,如正氣仍不足以驅(qū)邪外出,亦可稍用瀉法消除邪氣。若久瀉不止,當(dāng)以五倍子、石榴皮澀腸為先,酌加山楂、木香等健脾和胃。治療中仍需辨清寒熱虛實,對癥治療。并對小兒脾胃進行調(diào)護,注意飲食及保暖。 貼敷方 止瀉膏(《中華臍療大成》) 主治: 寒瀉。 處方: 白胡椒10粒,干姜10g,生姜10g,小茴香12g,肉桂3g,蔥白3棵。 用法: 先將前5味藥共硏為粗末,然后和蔥白共搗爛,再加酒精適量,將諸藥拌濕潤,共放鍋內(nèi)炒熱,裝布袋內(nèi)熱敷于臍部,每日熱敷2次,每次熱敷15~20分鐘,1劑藥可用1日,用時再炒熱。 姜附止瀉散(《中國中醫(yī)獨特療法大全》) 主治: 小兒虛寒性腹瀉。 處方: 炮姜30g,附子15g。 用法: 上藥研末備用。取藥末2g敷臍孔,炒蔥、鹽熨臍腹。 橘楂榴泥(《中華臍療大成》) 主治: 小兒腹瀉。 處方: 鮮橘皮30g,山楂30g,石榴皮30g。 用法: 上藥搗爛如泥狀。敷于肚臍,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 圖:山楂 五倍米醋膏(《中華臍療大成》) 主治: 小兒水瀉不止。 處方: 五倍子適量,陳米醋適量。 用法: 將五倍子研為細末,過篩后,加米醋適量共調(diào)和勻如糊狀,再用文火煮成稠膏敷在臍上,厚約2cm,外用紗布或?qū)挷紟гo。每日換藥1次,至病愈為止。 車前肉桂散(《中華臍療大成》) 主治: 寒濕腹瀉。 處方: 車前子、肉桂各適量。 用法: 上藥2味研末納臍。 吳茱萸籽(《中國灸法集粹》) 主治: 寒濕腹瀉。 處方: 吳茱萸300g,白胡椒300個,丁香60g,干姜60g。 用法: 上藥共研細末,混勻,貯瓶備用。貼敷時取上藥1~1.5g,加入凡士林適量調(diào)如膏狀,敷于臍窩,紗布固定,2日換藥1次。 蒼藁散(《中國灸法集粹》) 主治: 風(fēng)寒腹瀉。 處方: 取蒼術(shù)、藁本各研末,以2:1配合。 用法: 取上藥適量用溫水調(diào)和,納臍窩(神闕),令滿,外以膠布固定。24小時換藥1次,亦可根據(jù)病情適當(dāng)延長或縮短貼敷間隔時間。 顛倒苦蒼散(《中國灸法集粹》) 主治: 濕熱型腹瀉。 處方: 取苦參、蒼術(shù)各研末,熱重者3:1配合,濕重者以1:3配合。 用法: 米醋調(diào)敷兩足心(涌泉穴),外以紗布包孔。4~12小時換藥1次,瀉緩則換藥時間可適當(dāng)延長。 現(xiàn)代醫(yī)案 徐氏選用止瀉膏穴位貼敷神闕和關(guān)元穴治療小兒腹瀉病90例。取止瀉膏(吳茱萸、木香、肉桂、干姜研末,加麻油調(diào)成微潮濕狀)適量貼敷后,用膚疾寧固定,保持約6小時,每日換藥1次?;純和瑫r適量口服ORS液。結(jié)果:共90例,治愈75.6%,有效率98.9%。 [1]徐和祥.止瀉膏穴位敷貼治療小兒腹瀉病90例臨床觀察[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4(06):348. 《中國貼敷治療學(xué)(第二版)》 全書分為上、中、下、附四篇。上篇介紹了貼敷療法的發(fā)展歷史、作用原理、應(yīng)用范圍等。中篇介紹了貼敷常用藥物的作用及不同劑型的制造及功用。下篇則對近200種常見病,以病為綱,以古書中記載的貼敷方為目,分別介紹具體貼復(fù)方的制法、臨床操作及注意事項。 選擇“其他下載方式”,點擊確定 養(yǎng)生正道 版權(quán)聲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