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語: 如果您剛剛接觸道教,您一定有很多疑問:到底什么是道教?道教的創(chuàng)始人是誰?學(xué)道有什么好處?道教到底是不是迷信?如何學(xué)道...本文將逐一解答,請(qǐng)您跟隨我一起輕叩眾妙之門。 什么是道教 道教以學(xué)道、修道、行道為主。發(fā)源最早,始於軒轅黃帝,為中國民族固有的宗教。 道教信仰是“道”,故稱道教。尊奉《老子》一書為《道德經(jīng)》,作為主要經(jīng)典。道教認(rèn)為,道,是“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萬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也就是說,宇宙、陰陽、萬物都是由它化生的。 道教認(rèn)為:在萬物中,除了人居住的世界外,還有神仙居住的所謂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道化為三種炁,再化成三位至高無上的神,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道教信奉的神還有許許多多,擁有龐大的神團(tuán)系統(tǒng)。如三官、四御、四值功曹、六丁六甲、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真武大帝、東岳大帝、碧霞元君、斗姥元君、驪山老母、關(guān)圣帝君、城隍、土地、灶君、門神等等。 信仰“道”的另一個(gè)重要內(nèi)容是相信人可以長生不死,可以成仙。道教認(rèn)為道具有永恒的生命,獲得它、保持它便可長生,這也叫作“德”。德即得,即得道。道教重生,追求長生,相信人通過求神或修煉可以得道,不僅可以享受人間的幸福,而且可以返本還元,與道同體,肉體永生,白日飛天,長存仙界。 道教為什么以道名教呢? 道教徒對(duì)道,一要信仰、二要研究、三要繼承、四要發(fā)揚(yáng)、五要踐行,所以道士要“以道為事”、以“道”教化眾生,故以“道”名教。 什么是道與德 老子所說的“道”是道教教義的核心,是以“清靜為宗、虛無為體、柔弱為用”的一種“道”。這種“道”是宇宙的本源與主宰者,它無所不包、無所不在,它是一切的開始與萬事萬物的生化者?!兜赖陆?jīng)》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所說的“道”既是指“宇宙”的本體,又是指“自然”的規(guī)律。所以“道”能使一切有形在三清眾神面前,不論貴賤、貧富、賢愚,一律平等。道教強(qiáng)調(diào),任何人都可以信仰道教,都能夠?qū)W道、得道?!独献酉霠栕ⅰ钒选暗馈闭f成是“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昆侖,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詞一耳”?!痘煸实凼ゼo(jì)》也有類似的說法:“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dú)庵孀?,天地之根本也”。所以太上老君即是“道”的化身?/span> “德”和“道”是一個(gè)整體,成為道教教義的核心。《道德經(jīng)》中所說的“上德”、“玄德”、“常德”、“道尊而德貴”的“德”指的是這個(gè)“德”?!肚屐o經(jīng)》中說:“上士無爭(zhēng)、下士好爭(zhēng)、上德不德、下德執(zhí)德、執(zhí)著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所以道教徒一定要重視“修道養(yǎng)德”。并將“道”和“德”作為最根本的信仰和行動(dòng)的準(zhǔn)則,必須做到既要修道,更要積德?!兜澜塘x樞·道德義》說:“道德一體,而其二義。一而不一,二而不二”。所以可以說,凡是符合“道”的準(zhǔn)則的,便是“有德”;凡是違反“道”的準(zhǔn)則的,便是“無德”?!段魃?jīng)·序》云:“道之在我謂之德”。按照“道”的準(zhǔn)則,“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xiāng),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道教強(qiáng)調(diào),修身、治家、統(tǒng)治天下,都應(yīng)該修道,從而使“道普德溢”,以達(dá)到太平和仁愛的理想境界。道教將“德”按態(tài)度區(qū)分為“陰德”和“陽德”二類。所謂“陰德”,是指?jìng)€(gè)人不被他人所知道的德行;所謂“陽德”,是指?jìng)€(gè)人被大家了解的德行。道教提倡“陰德”密惠,“大以及于人,小以及于物,修身積德”。 道教創(chuàng)始人是誰 張道陵(公元34—156),道教創(chuàng)始人,第一代天師。本名張陵,東漢沛國豐邑(今江蘇豐縣)人。道書載:為漢留侯子房八世孫。建武十年正月十五夜,生于吳之天目山,七歲讀老子道德二篇,即了其義。為太學(xué)書生,通曉天文、地理、諸子、五經(jīng)、從學(xué)者千余人。 永平二年(59)以直言極諫科中,拜巴郡江州令(今重慶),時(shí)年二十六歲。因素志于黃老之道,見世風(fēng)日下,不久遂棄官隱于北邙山(今河南洛陽北)。漢章帝、和帝詔征皆不就。后與弟子王長從淮入江西鄱陽,訴流至云錦山(今龍虎山),煉九天神丹,三年丹成而龍虎見,山因以名。聞蜀中民風(fēng)純厚,易可教化,入蜀居鶴鳴山修道。漢安元年(142)感太上授以正一盟威之道或云三天正法正一科術(shù)要道法文,創(chuàng)立了道教。立二十四治,以祭酒分領(lǐng),不喜施刑罰,廉恥治民,符水治病,百姓奉之為師。尊老子為教祖,奉《老子五千文》撰《老子想爾注》闡揚(yáng)道教教義,稱“道”即是“一”,“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以“道”為最高信仰。 永壽二年(156),以盟威都功諸品經(jīng)箓、玉冊(cè)、劍印付子衡,與夫人雍氏升仙而去,年一百二十三歲。唐天寶七載冊(cè)贈(zèng)“太師”,僖宗中和四年(884)封為“三天扶教大法師”。宋理宗加封“正一靜應(yīng)顯佑真君”。道教尊為祖天師,泰玄上相,降魔護(hù)道天尊。 張道陵因在蜀漢之境設(shè)二十四治,為布化行道的機(jī)構(gòu),凡入道者交五米為信,后人因稱其教為“五斗米道”。因張陵為該教第一代天師,故教徒尊稱“祖天師”。人們又稱其教為“天師道”。張?zhí)鞄熥鹄献訛榻套妫睢独献游迩摹窞樽罡呓?jīng)典,并自撰《老子想爾注》發(fā)揮老子的道家思想。以“道”為最高信仰,將“道”和老子相提并論,宣稱即是“一”,“二散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 因嗣第四代天師張盛將天師法裔由陜西漢中遷居江西省龍虎山中。從張盛以后道陵祖師歷代子孫皆住在龍虎山中,一直到63代天師張恩溥。1949年大陸解放,張恩溥隨蔣介石殘余勢(shì)力逃往臺(tái)灣,攜帶長子張?jiān)寿t和祖?zhèn)鳌坝裼 奔啊胺▌Α币豢凇,F(xiàn)貴溪縣上清鎮(zhèn)天師府即其遺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