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大量的中國國寶外流,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流入到了日本,在今天的日本東京細川護立氏永青文庫當中,藏有一件“國寶奇珍”。 此作乃是宋代書法界不世出的一件書法奇寶,全篇171個字,每一個字毫無破綻。這件作品乃是黃庭堅晚年的極品之作,并且也是黃庭堅頗引以為自豪的作品。 “南宋四大家”之一的大書法家范成大曾得到此作之后,寫下了一段題跋: “山谷晚年書法大成,如此帖毫發(fā)無遺恨矣。心手和調(diào),筆墨又如人意?!?/p> 意思是這件作品乃是黃庭堅晚年書法的集大成者,這件作品沒有一處敗筆,書寫的狀態(tài)、用筆的狀態(tài)、紙張的融合度與墨色的感覺都超乎尋常的協(xié)調(diào),假如讓黃庭堅重新來創(chuàng)作的話,也難以創(chuàng)作出如此精彩的作品。 這件作品就是著名的《經(jīng)伏波神祠詩》。 此卷可以說是行書,或者說是行楷,每一個字都長槍大戟,大開大合,同時在細節(jié)上能夠做到極為完美的狀態(tài)。 一個書法人達到了一個高度之后,考驗其書法境界的因素已經(jīng)不光是技法層面了,而是他的才情和學養(yǎng)。 黃庭堅是“江西詩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與唐代的“詩圣”杜甫和陳與義被譽為“一祖三宗”,在宋代詩壇的影響力,黃庭堅甚至還要在蘇東坡之上。由此可見,黃庭堅的才情之高。 在黃庭堅的這件《經(jīng)伏波神祠詩》作品當中,我們能夠真切體會到“唯筆軟則奇怪生焉”的書法超妙之境。 這句話的意思不是書寫時候的刻意安排,而是憑借日常的書法練習以及深厚的才情,在一種獨特的情境當中的自然發(fā)揮,使得毛筆、紙張、墨色、手感和心境達到了一致的契合狀態(tài),這也是孫過庭在《書譜》當中所說的“五乖五合”的道理。 這件黃庭堅的《經(jīng)伏波神祠詩》卷后還有他的粉絲明代大書法家文徵明的一段題跋: “右黃文節(jié)公書劉賓客《伏波祠詩》,雄偉絕倫,真得折釵、屋漏之妙?!?br> 我們在黃庭堅的《山谷論書》當中不難發(fā)現(xiàn),黃庭堅獲取筆法的途徑是見到了張旭、懷素、高閑的墨跡,在這些墨跡當中悟出了“錐畫沙”、“折釵股”、“屋漏痕”、“印印泥”的古人用筆之法,而這些用筆的法則,在這件《經(jīng)伏波神祠詩》當中被完美得體現(xiàn)了出來,黃庭堅的筆法境界于此作當中可見一斑。 也難怪,此作成為了黃庭堅頗引以為傲的作品,從技法完備程度和藝術(shù)性的角度來看,此作絲毫不亞于東坡的《寒食帖》,皆是心手相合的神品。 ?此作之所以知名度不太高,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此作藏于日本,個種原因,殊不足道也,而但從藝術(shù)領(lǐng)域而言,此作不僅是黃庭堅生平的扛鼎之作,也是整個宋代書壇中的極品之作。 |
|
來自: yangsuorong > 《宋 四 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