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日韩经典一区二区三区-五月激情综合丁香婷婷-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专区

分享

中國國家級重點博物館之一——上海博物館的80件館藏珍寶(上)

 文旅小胖 2021-10-23

2008年,國家有關部門頒布文件規(guī)定,除文物建筑及遺址類博物館外,全國各級文化文物部門歸口管理的博物館、紀念館全部免費開放。為引導和支持地方重要博物館向國際先進行列邁進,財政部和國家文物局于2009年啟動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重點博物館。

經對全國博物館進行評估,最終明確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河南博物院、陜西歷史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等8個博物館為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博物館。這8個國家級重點博物館均處于中國歷史發(fā)展和文化旅游的核心地帶,是展現中華文明、反映中國文化價值,并具有一定國際水準的博物館。

以下就對8個國家級重點博物館之一上海博物館的重要館藏文物進行介紹(上)。

1. 石家河文化玉神人

石家河文化最早發(fā)現時被稱為湖北龍山文化,因其文化屬性特點與中原龍山文化有很多相識互通之處,后以其最初發(fā)現地-湖北天門石家河為命名,其主要分布于江漢流域一帶,常見出土人物和動物形態(tài)的玉器。這件玉神人高8.5厘米,為圓雕,青玉質,晶瑩剔透。玉神人面部造型奇特,斜橄欖形眼,蒜頭大鼻,闊嘴緊閉,表情莊嚴,頭戴平頂冠,耳戴一對耳環(huán),雙手放在胸前,被認為是古代巫師正在做法、通神的形象。傳世品,現藏于上海博物館。這件玉神人保存完整,制造工藝非常高超,是海內外同類傳世玉器中最為精美的一件,曾經是上海博物館的標識性玉件。

2. 商父乙觥

此觥高29.5厘米,全長31厘米,底部縱長12厘米,橫長16.7厘米,重4.8公斤,由蓋、身、鋬和圈足等幾部分組成。蓋前端是幻想中的動物頭部,有一對長頸鹿的角和兔子的耳朵,雙目圓睜,兩角后各有一條屈體小蛇,中脊浮雕一條細長卷尾小龍,蓋后端是一只牛頭,雙角突出,長舌上翹,與器尾的牛頭把手形成對應。腹部飾大鳳紋,體態(tài)雍容華貴,神情肅穆,其余諸鳳鳥裝飾在圈足、主鳳背上及器蓋各部位,各具形態(tài),錯落有致。觥器、蓋相對對銘刻“父乙”三字,是“氏為父乙做的器物。傳世品,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此器鑄工精湛,紋飾華美,造型莊重,有濃烈的神秘色彩,是商代晚期青銅器紋飾的新風格,此器集多種動物紋樣于一身,是將精美的藝術設計和器物的實用性高度統一的一件瑰寶。

3. 商亞方罍

此方罍高53厘米,口沿縱長17.2厘米,橫長20.1厘米,寬口,圓肩,腹部向下收斂,方圈足外撇。四角、四面中線處設寬厚棱脊,兩側肩部、腹下部設獸首鼻,另兩側置龍形耳。全器的紋飾以極細麗的云雷紋為底紋,自上而下裝飾六層浮雕狀的花紋??谘?、腹上部、圈足裝飾鳳鳥紋,肩部飾對稱龍紋,中間有大卷角正面獸首,腹中部及下部飾獸面紋,下端為利爪,獸角、龍尾等處聳出器表,凸出的紋飾以各種陰線為裝飾,透露出獰厲神秘之美。罍的頸部鑄銘文兩行四字,表明器主族徽“亞”,因此命名。傳世品,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此罍具雄奇厚重,精美瑰麗,是典型的“三組滿花器”,是商代青銅器中的杰作,代表了鼎盛時期的青銅鑄造工藝的最高水平。

4. 商小臣茲方卣

此卣高49.2厘米,重14.9公斤。蓋為四阿屋頂式直沿形,蓋上有四阿形紐,器作方口,短斜肩,深腹直壁略收,圈足外撇的式樣,肩兩側設提梁,提梁兩端置圓雕獸首形,蓋和器的四隅有扁平形的扉棱。卣蓋上飾倒置的獸面紋,蓋沿飾龍紋,器頸部飾俯首屈體的龍紋,間隔有突出的獸首,腹部上端飾一周鳥紋,腹部飾圓睛和獠牙凸起的獸面紋,圈足飾鳥紋,提梁外側飾兩頭龍紋,內側飾陰線刻成的變形獸面紋。方卣的蓋內和器底各鑄銘文15字,記王賞賜了小臣茲,于是小臣茲鑄此方卣祭祀他的先祖乙。此器從現有著錄看,其最早的所有者應該是清代晚期著名收藏家吳大澂,自吳氏收藏中散佚后,即流落到日本私人收藏家手中。2010年上海博物館在市政府及國家文物局的支持下從日本藏家處將此方卣購回,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此器造型端莊厚重,保存完好,整器裝飾既簡樸粗放,又不失神秘莊重,為罕見的傳世商代青銅重器,曾經清末金石名家吳大澂收藏著錄,并有《愙齋集古圖》與之相得益彰、熠熠生輝,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學術價值,國寶級文物。

5. 西周德鼎

此鼎通高78厘米、口徑56厘米、腹深35.4厘米,重84.86公斤,口沿方折,兩耳高大,腹部下垂,下設三柱足??谘叵嘛椚M外卷角獸面紋,軀體向兩側展開甚長,尾部下卷。兩側配倒置龍紋,柱足上部紋飾與口沿相同,內腹與足連接處有凹陷穴,深約7.5厘米。此鼎鑄有銘文27字,銘文記錄了“德”跟隨著周成王,自蒿地前往成周,為周武王進行一場規(guī)模宏大的祭祀活動;祭祀結束之后,周成王賞賜給“德”二十朋貝,即四十串貝幣。西周時代大鼎鼎足一般都用這一方法,以避免腹與足交接處因鑄造冷凝時產生過大應力變化而開裂。1962年汪敬之、陳翔九先生捐贈,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此鼎形體瑰偉,紋飾簡潔,是西周時期遺存的少數青銅大鼎之一,其龐大的形體和高超的冶煉技藝是當時青銅工藝發(fā)展水平的標志,實屬重器。

6. 西周德方鼎

此鼎高24.4厘米,口縱長14.2厘米,橫長18厘米,口沿較寬,上立兩耳,淺腹平底,四角及外壁中線皆置棱脊,下置四條細長柱足,根部飾牛角獸首。四壁飾曲折角獸面紋,角形甚大,上有火紋,無軀體,兩側設倒置小龍,以細雷紋為地。腹內壁鑄銘文5行25字:“惟三月,王在成周,祉武王祼自蒿,咸,王賜德二十朋。用作寶尊彝”,記載某年三月周王來到成周,為武王舉行祭祀,結束后王賞賜貴族德二十朋貝,德因以作器。西周時期青銅器獸面紋不同于商,角外緣常有華美的鰭形增飾,此器增飾歧出尤長。傳世品,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此鼎設計鑄造精良,紋飾十分清晰規(guī)整,為西周早期的方鼎代表作品之一,所鑄銘文對歷史學、考古學和文字學的研究具有極高的價值,彌補了文獻記載的不足,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青銅寶尊彝。

7. 西周厚趠方鼎

此鼎通高21.3厘米,口部縱長13.3厘米,口部橫長17.5厘米,口沿較寬,上立兩耳,四角置棱脊,平底下置四條柱足。柱足上部飾外卷角獸首,是西周早期鼎足裝飾的趨向。腹部四壁飾獸面紋,雙角下垂,尖端又作勾曲形上卷,獸角占據獸面紋主要地位。腹內壁鑄銘文5行34字:隹(唯)王各(格)于成周年,(厚)趠又(有)于(濂)公,趠用乍氒(作厥)文考父辛寶?(尊),(其)子子孫孫永寶,朿(刺)。銘文記載周王來到成周的這一年,厚趠受到溓公饋贈,因以作鼎,作為他父親父辛的祭器。此鼎腹部紋飾極為罕見,另一相似器物藏于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傳世品,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此鼎鑄作精細,最早見于《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為宋代出土留存至今的青銅器之一,流傳保存至今實屬罕見,是歷見著錄、流傳有緒的重要青銅器。

8. 西周趞曹鼎

此鼎高23.4厘米,口徑22.9厘米,重3.94公斤,西周中期,立耳,腹較淺而寬,柱足較細,足內側平直??谘叵嘛椧恢軐ΨQ回首龍紋。腹內壁鑄銘文八行五十七字,記載恭王在宗周新宮大室前舉行大射禮,趞曹受到王的賞賜,為贊揚恭王宴請賓客,并作鼎。傳世有七年趞曹鼎和十五年趞曹鼎2器,曾經清末金石家吳大澄收藏,現藏于上海博物館。趞曹鼎的足與常見的圓足不同,前所未見,這種形式有利于鑄造后脫范,是恭王時期的新形式,明確紀年為周恭王十五年,訂正了世傳恭王在位十年和十二年之誤,對研究西周恭王的在位年限有重要價值,歷來被視為西周恭王時的標準器,國寶級文物。

9. 西周師虎簋

此器通高15.2厘米,口徑23.9厘米,重4.72公斤.器蓋遺失,體較寬矮,敞口微收,鼓腹,腹上部兩側飾獸首耳,矮圈足外撇。腹部飾瓦溝紋。器內有銘文十行一百二十四字,記載師虎受王命繼承祖先考官職務。傳世品,現藏于上海博物館。師虎簋書體規(guī)正,筆法圓潤,輕重勻停,行款勻稱,體勢遒麗,雍容華麗,是一件承上啟下有關鍵作用的銅器,可以看出當時的金文已更成熟定型,不太追求象形,是中國文字及書法發(fā)展史的重要轉折。

10. 西周大克鼎

此鼎高93.1厘米,口徑75.6厘米,重201.5公斤,造型宏偉古樸,鼎口之上豎立雙耳,底部三足已開始向西周晚期的獸蹄形演化,顯得沉穩(wěn)堅實。該鼎紋飾是三組對稱的變體夔紋和寬闊的竊曲紋。銘文共28行290字,分二段,第一段為膳夫克自述乃祖師華父美德功績,勤事于恭王,出納王令,多蒙賞賜事。后段敘述孝王在崇周穆王廟,命尹氏冊命膳夫克,賜它土田、奴隸、物品等,克因之為乃祖宗廟作器。1890年(光緒16年)于陜西省寶雞市扶風縣法門寺任家村出土,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此鼎造型雄偉凝重,紋飾線條雄渾流暢,是中國古代青銅工藝達到巔峰的歷史見證,其銘文為西周大篆的典范之作,用筆厚重質樸,筆勢遒勁雄偉,形體舒展、挺拔,雖用圓筆也有其偉岸與雍容之態(tài)度。這篇銘文歷見著錄,流傳有緒,是研究西周經濟制度和奴隸制度的珍貴史料,為“海內三寶”之一,國寶級文物。

11. 西周晉侯穌鐘

晉侯蘇編鐘是一套打擊樂器,全套共16枚,第一組為大鐘,紋飾淺而細,第二組為中小型鐘,紋飾深而闊。鐘上刻有規(guī)整的文字,共刻銘文355字。在一件器上有這么完整的時間記錄,前所未有,是我們探討西周歷法的重要材料。這套編鐘全篇銘文用利器刻出,且筆劃流暢規(guī)正,為我們研究西周晚期的冶金工藝提供了一個新的材料,這說明早在距今3000年的西周時期的人民已經制造出了像鋼鐵一樣堅硬的工具在青銅器上刻字,是一套改寫中國冶金史的寶貴資料,國寶級文物。

12. 西周齊侯匜

匜為盥洗器,《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有"奉匜沃盥"的記載,沃的意思是澆水,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臉,奉匜沃盥是中國古代在祭祀典禮之前的重要禮儀。此器高24.7厘米,流至鋬長48.1厘米,重達6.42公斤,西周晚期盥洗器。器身如橢圓形瓢,前端寬流高高昂起,后端執(zhí)鋬作蛟龍?zhí)剿疇睿瑓F的四足同樣以龍為形,俯首曲體承載匜的器身,極其穩(wěn)健。匜內腹底部鑄有銘文22字:“齊侯乍(作)虢孟姬良女寶匜,其萬年無疆,子子孫孫永寶用”,虢孟姬是虢國君主的女兒,齊侯的夫人,“良女”是她的字,故知這件匜是齊侯特為其夫人而鑄。周代諸侯為了鞏固其政治地位,保障切身利益,經常用相互通婚聯姻的方式結為為聯盟。虢國是河南西部的小國,齊是東方大國,春秋時齊還一度成為霸主。虢齊兩國聯姻,顯然出于政治需要。顧榴先生捐贈,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此匜造型魁偉莊重,是目前所見青銅匜中形制為最大、最重的一件,其銘文記載了齊侯為虢孟姬良女作匜的事情,反映了當時各諸侯國彼此通婚結為政治聯盟的情況。

13. 春秋子仲姜盤

此盤口徑45厘米,重12.4公斤,形體較大,器質厚重,整器風格質樸渾厚,圈足下置三只立體爬行猛虎,老虎身體側面與圈足邊緣相接。盤壁兩側設有一對寬厚的附耳高聳,其外側裝飾有云紋。盤的前后各攀有一條立體曲折角龍,盤內底鑄有浮雕的魚、龜、蛙等水生動物。子仲姜盤是香港太陽集團董事長葉肇夫先生捐獻,是晉國太師為他妻子仲姜所作的盤。1997年葉肇夫捐贈,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此盤紋飾精美,造型典雅,鑄工精良,體現了當時高超的青銅鑄造與裝飾水平,銘文書體工整,文字精煉簡要,并且有許多用語用韻異常精妙,整篇銘文是學術價值極高的史料。最特別的是盤內所有的動物可以在原地作360度的轉動,這是以前青銅器中絕無僅有的,彌足珍貴,國寶級文物。

14. 春秋犧尊

此尊高33.7厘米,長58.7厘米,重10.76公斤。牛首、頸、身、腿等部位裝飾有以盤繞回旋的龍蛇紋組成的獸面紋,仔細觀察為獸面銜兩蟠龍,蟠龍的上半身從獸面的頭頂伸出,后半身被獸面的雙角鉤住并向兩邊延伸。在牛頸及鍋形器上飾有虎、犀牛等動物的浮雕,形態(tài)生動,鑄造精美。1923年出土于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此尊紋飾華麗繁縟,構圖新穎,牛鼻上穿有一環(huán),說明了至少在春秋時期已經開始使用穿鼻的方法來馴服牛,是研究中國牲畜馴化史的一件寶貴的實物資料,為目前發(fā)現的唯一一件集盛酒、溫酒為一體的青銅器,國寶級文物。

15. 戰(zhàn)國商鞅方升

這件方升呈長方形,全長18.7厘米,升縱7厘米,橫12.5厘米,深2.3厘米,容積202.15立方厘米,重0.69千克,直壁,后有長方形柄。方升外側有銘文三十二字,記載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大良造“鞅”頒布標準計量器,以十六寸五分之一立方寸為一升?!按罅荚祺薄本褪巧眺保识@件器物被命名為商鞅方升。清朝晚期出土于陜西省渭南市蒲城縣,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方升底部加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詔書,證明秦始皇統一中國后仍以商鞅所規(guī)定的制度和標準統一全國的度量衡,是中國度量衡史上極重要的珍品,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國寶級文物。

16. 戰(zhàn)國楚簡《孔子詩論》

竹簡是古人在紙張發(fā)明之前,用以書寫文字的竹片。對楚國竹簡的資料研究,對于研究戰(zhàn)國時期文化有著特殊的意義。該《孔子詩論》是迄今發(fā)現的最早評論《詩經》的專文,完、殘簡有二十九支。該文字較為奇特,不為人所熟悉,關于其文字的釋讀尤其引人注目,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其文字奇雄,不類齊魯,奇詰古拙,形成一種豐富多變與絢麗婉轉的藝術風格。傳世作品,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楚國文字在戰(zhàn)國文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從楚國文字與書法風貌,可以窺探到楚國文化“荊楚雄風”的藝術特色,此書不僅是早期書法作品的代表,也是十分珍貴的文化研究資料,國寶級文物。

17. 西漢八牛貯貝器

貯貝器是云南地區(qū)滇族特有的青銅器形制,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自是滇青銅文明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物。此器高51厘米,底徑29厘米,重15.2公斤,出土時里面裝有貝幣,器物整體呈束腰圓筒形,器蓋上鑄有一頭大牛和七頭小牛。中間的大牛立于鼓型座上,長角彎延前聳,威武雄健。七只小牛低首垂尾環(huán)繞在蓋沿。腰部是兩只虎形耳,虎的造型威猛,虎視眈眈。滇族青銅器中,牛和虎是常見的裝飾題材。傳云南省玉溪市江川縣李家山出土,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此器雕琢細膩,形象生動,為滇國王侯貴族的專用品,是反應滇文化青銅特色的標志性器物,具有較強的寫實性和極高的藝術價值。

18. 西漢“見日之光”銅鏡

透光鏡是一種特殊的青銅鏡,鏡面不僅能照人,當陽光或平行光照射鏡面時,鏡面的反射投影能出現與鏡背的文字和紋飾相同的影像。此鏡因在銅鏡背面花紋外側有銘文“見日之光,天下大明”,所以得名。鑄造透光鏡有兩個關鍵:一是鑄造過程中的冷卻凝固的工藝,即銅鏡在迅速冷卻時,鏡背的花紋在凝固收縮中,紋飾的凹凸會使鏡面產生與鏡背相應的輕微起伏;二是研磨拋光的工藝,鏡面在研磨拋光中又產生新的彈性變形,進一步增添了鏡面的起伏。當兩個條件都具備時,就會產生“透光”效應。此鏡直徑7.4厘米,凈重50克,其鏡面微凸,鏡背中央有一個外鼓的圓鈕,四周裝飾八曲連弧紋。傳世品,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此鏡工藝高超,鏡面微凸,鏡面的反射投影就能出現與鏡背的文字和紋飾相同的影像,充分運用和體現了光學和力學原理,具有極高歷史、科學和藝術研究價值,是古代鑄鏡工藝上的一項杰出創(chuàng)造,國寶級文物。

19. 西晉白玉袞帶鮮卑頭

鮮卑頭,即胡語所言的帶鉤或帶扣。《漢書·匈奴傳》顏師古注:“犀毗,胡帶之鉤也,亦曰鮮卑,亦謂師比,總一物也,語有輕重耳?!贝似鏖L9.5厘米,寬6.5厘米,采用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通體透雕一條蜷曲的蟠龍,龍身上部曾嵌有寶石,現已全部脫失。器背兩側有銘文兩行:“庚午,御府造白玉袞帶鮮卑頭,其年十二月丙辰就,用工七百”,“將臣范許、奉車都尉臣程涇、令奉車都尉關內侯臣張余”。記錄了制作時間、制作機構、器物名稱、用工人數、監(jiān)造者姓名等非常有價值的內容。上古玉器一般很少雕刻銘文,明清時才較多出現,在魏晉時期就出現如此多銘文,彌足珍貴。傳世品,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此白玉帶鉤為“御府”所造,應當為皇室用具,且刻有46字銘文十分罕見,系皇帝的御用之物,在傳世數量稀少的晉代玉器中被譽為“獨一無二”的稀世孤品,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具有代表性的高等級玉器精品。

20. 東晉王羲之《上虞帖》(唐摹)

此帖又名《夜來腹痛帖》,縱23.5厘米,橫26厘米,為紙本草書,共7行,58字,是王羲之因病未能得見朋友一面而寫的一封信,也提到其他親戚朋友的近況,作品風格面貌屬于王羲之晚年書風。此帖較多使用中鋒運筆,體勢超逸優(yōu)游,靈動卓約,與章草相比,筆畫中隸意漸失,字體間連貫流暢,說明此時王氏的書法,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已有了很大程度的創(chuàng)新。左右兩上角皆鈐有南唐“集賢院御書印”、“內合同印”,即宋人所稱的“金圖書”。傳世古書畫上并用此兩印者獨見此《上虞帖》,而帖上南唐的“內合同印”為其他古書畫上所未見。《上虞帖》在明代藏晉王府,旋歸韓逢禧。至清初為保和殿大學士梁清標所藏。清嘉慶時為翰林商載所收,后又歸大興程定夷。明人詹景鳳將之著錄于《東圖玄覽》,并推許為“唐摹之絕精者”。傳世品,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此帖草法隨意灑脫,輕松自然,不拘小節(jié),風格面貌屬于王羲之晚年書風,且書卷前后蓋有南唐和北宋皇室的收藏印章及歷代收藏印記,同時保留著北宋內府的裝裱格式,為唐代摹本的珍品,堪與原作媲美,也是一件難得的藝苑瑰寶,國寶級文物。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祖籍山東瑯琊(山東臨沂),東晉杰出書法家,世稱“王右軍”,其楷、行、草、隸、八分、飛白、章草俱入神妙之境,成為后世崇拜的名家和學習的楷模,有“書圣”之稱。后人評其書法曰:“飄若游云,矯若驚龍”、“龍?zhí)扉T,虎臥凰閣”、“天質自然,豐神蓋代”。

21. 東晉王獻之《鴨頭丸帖》(唐?。?/h2>

此帖縱26.1厘米,橫26.9厘米,絹本草書,共二行十五字,系王獻之給友人的便札,帖文:“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這幅作品運筆非常熟練,筆畫勁利靈動,風神散逸,帖中的10多個字曲直結合:橫豎較直,有剛勁之美;又有圓轉外拓的曲筆,有遒婉之美,用墨巧妙自然,墨色有枯有潤,變化豐富?!案逍兄荨钡男胁菔峭醌I之獨創(chuàng)的書體。明末清初的書畫鑒藏大家吳其貞稱此帖“書法雅正,雄秀驚人,得天然妙趣,為無上神品也”。此帖原藏宋太宗秘閣,經宋徽宗宣和內府,宋亡后為元文宗藏,后賜柯九思,明重入內府,后又從內府散出,萬歷年間歸私人收藏家吳用卿,崇禎時入吳新宇家,清光緒時為徐叔鴻所得,民國時歸葉恭綽收藏。傳世品,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此帖整體風格俊逸爽邁,超逸優(yōu)游,章法上行距很寬,顯得蕭散疏朗,流傳有序,堪稱是一幅不拘法則而又無處不存在法則、嫵媚秀麗而又散朗灑脫的草書精品,是王獻之行草的代表作,國寶級文物。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東晉瑯琊臨沂人,王羲之第七子。幼年隨父羲之學書法,兼學張芝。書法眾體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于創(chuàng)新,不為其父所囿,為魏晉以來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貢獻,在書法史上被譽為“小圣”,與父齊名,人稱“二王”。

22. 北魏元倪墓志

此墓志全稱《魏故寧遠將軍敦煌鎮(zhèn)將元君墓志銘》,縱74厘米,橫73.5厘米,北魏正光四年(523年)二月刻,楷書,共19行,行22字。墓志的書寫者應是當時高手,因受南朝書法影響,滲入圓筆和行書筆法,點畫流動。此志刻工亦甚精,能將原書筆意較細致地傳達出來,雖未署作者名,通過秀逸精健的書法推斷,該墓志很可能是造詣頗深的書家和刻工所為。此志日本曾有影印本,如今印本國內很少見到。民國初年在河南洛陽姚凹村出土,曾歸常熟曾炳章、昊興蔣榖孫、番禺陳漁春,1960年從陳氏處訪得此石,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此墓志書法技藝純熟,墨色飽滿生動,是魏楷中的佼佼者,書風趨于秀逸瀟灑,端莊典雅又不失圓潤,結體具有一般魏體的基本特征而屬其中平正規(guī)矩者,,是雄強悍勁的魏碑向雋永流美的楷書發(fā)展過程中的一種過渡書體,是北魏墓志中的極品代表作,是元氏墓志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國寶級文物。

23. 隋阿彌陀佛三尊銅像

常見的金銅佛像往往為單件,而這件作品則以佛床的形式來表現,給人以立體的空間感。此造像高37.6厘米,長方形底座上承一佛二菩薩、二供養(yǎng)人、二獅子。主尊阿彌陀佛左右還有兩個插孔,原應置二弟子形象,現已佚。主尊佛像結跏趺坐於蓮臺上,袈裟右袒,作說法印,座下為束腰形仰覆蓮座。菩薩面佛而立,左尊持寶珠,右尊拈寶花,皆高髻寶冠,低眉垂首,神態(tài)靜穆。供養(yǎng)人為一男一女。女供養(yǎng)人捧物,披帛恭立;男供養(yǎng)人合掌,表情謙遜。獅子張口吐舌,作踞蹲狀。菩薩瓔珞上的珍珠顆顆清晰,最前兩只獅子身上的線條(如毛發(fā)等)是在整器鑄成之后,用刀陰刻而成,相當細致。傳世品,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此阿彌陀佛三尊像,制作工藝精湛,頭光使用失蠟法鑄造,采用透雕工藝,其精細程度讓人驚嘆,與陜西省出土的阿彌陀佛鎏金銅像和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收藏的阿彌陀佛九尊像是中國金銅造像的最高代表。

24. 唐懷素草書《苦筍帖》頁

此帖縱25.1厘米,橫12厘米,絹本草書,共兩行十四字,文曰“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逕來,懷素上”。字雖不多,但技巧嫻熟,精練流逸,運筆如驟雨旋風,飛動圓轉,雖變化無常,但法度具備;點畫粗細濃淡,結字大小正斜,線條柔中寓剛,神采飛動。《苦筍帖》是可考的最早與茶有關的佛門書法,也是禪茶一味的產物。安岐評此帖道:“墨氣精彩,草書十四字超妙入神”?!犊喙S帖》宋時曾入紹興內府收藏,后歷經元歐陽玄,明項元汴,清安岐、乾隆內府、永瑢、永瑆、奕訢、戴瀅等收藏。清宮舊藏,后流出宮外,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此帖書法俊健,瘦肥相宜,流暢生動,中鋒用筆,輕重合度,墨彩如新,直逼二王書風,盡顯清逸之態(tài),有古雅淡泊的意趣,是懷素傳世書跡的代表作,藝術價值極高,屬我國第二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國寶級文物。

懷素(737-799年),字藏真,俗姓錢,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懷素自幼出家,好草書,曾將棄筆堆積埋之于山下,號稱“筆?!?,又廣種芭蕉,用蕉葉加以揮灑,即稱其居曰“綠天庵”。好飲酒,時人謂之“醉僧”,自言得草書三昧,有“狂僧”之稱。懷素書法初學歐陽詢,后師從張旭的學生鄔彤學草書,與張旭合稱“顛張醉素”。其草書狂風怒浪,援毫掣電,隨手萬變,法度精嚴,影響后代極大。

25. 唐高閑草書《千字文》卷

此卷縱30.8厘米,橫331.1厘米,為殘卷,僅存“葬”字以下52行、243字,前缺的部分由元鮮于樞補。此卷錄南朝梁周興嗣《千字文》,自首句“天地玄黃”至“園莽抽條”之“園”已遺失,從“莽抽條”以下,存二百余字。此卷以硬毫書寫,筆勢濃重,堅挺縱放而不失規(guī)矩,循規(guī)草法,揮灑自如,氣象生動,用筆嫻熟痛快淋漓,又結體豐厚富有內涵。其結尾處,尤為開闔恢弘,豪爽頓生,給人一種筆墨淋漓酣暢的感覺。此書跡流傳有緒,曾經宋趙明誠、元鮮于樞、明方鳴謙、清卞永譽和安岐等收藏。傳世品,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此卷運筆緩、速、動、靜,變幻不定,有動不可留,靜不可推之妙,通篇神采超逸,自成一家,無疑可稱為高閑的草書杰作,為流傳至今的高氏唯一可見之跡,國寶級文物。

高閑,生卒年未詳,烏程(今浙江湖州)人,幼出家于湖州開元寺,后入長安,唐憲宗元和至唐宣宗大中(806—859年)時人,是唐代后期的一位僧人書家,所作草書盛名一時,其穩(wěn)重若泰山、飄逸似神仙之意蘊,應是書法藝術中的崇高境界,因此在中國草書史上能與“張顛狂素”并列。與當時的名詩人張祜、陳陶以及著名文學家韓愈友善。

26. 唐孫位《高逸圖》卷

此圖縱45.2厘米,橫168.7厘米,圖中所剩四賢,一為好老莊學說而性格“介然不群”的山濤,旁有童子將琴奉上。一為“不修威儀,善發(fā)談端”的王戎,旁有童子抱書卷。一為寫《酒德頌》的劉伶,回顧欲吐,旁有童子持唾壺跪接。一為飲酒放浪,慣作青白眼的阮藉,旁有童子奉上方斗。四賢的面容、體態(tài)、表情各不相同,并以侍童、器物作補充,豐富其個性特征。卷后有明朝司馬通伯的題跋,圖上鈐有北宋內府“宣”“和”、“政”、“和”朱文連珠印記,“御書”、“政和”、“宣和”、“睿思東閣”、雙龍朱文印記,并有清梁清標、清內府收藏印記。清宮舊藏,后溥儀以御賜溥杰之名帶出皇宮,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此圖著重人物眼神刻畫,得顧愷之“傳神阿堵”之妙,線條細勁流暢,如行云流水,兼有張僧繇“骨氣奇?zhèn)ァ钡奶厣?,畫風在六朝的基礎上更趨工致精巧,而點綴的木石已用皴梁,則開啟了五代畫法的先路,是書畫中的瑰寶,是孫位唯一存世的作品,也為目前屈指可數的幾件唐代作品之一,國寶級文物。

孫位,一名遇,原籍會稽(浙江紹興),唐代著名的畫家。擅畫人物、鬼神、松石、墨竹,所作皆筆精墨妙,雄壯奔放,情高格逸。尤以畫水著名,與張南本善畫火并稱于世。孫位繼承了顧愷之“勁緊連綿如吐絲”的行云流水的風格,但更加成熟,線條的變化更豐富,人物造型刻畫更真實細致,《高逸圖》是他唯一存世的作品。

27. 唐云龍紋葵口玉盤

此玉盤口徑10.3厘米,高2厘米,口沿為十二葵瓣狀,淺平底,與西安何家村窖藏中出土的白玉及水晶八瓣花形杯多少有異曲同工之處,在形制上可能受到金銀器或瓷器的影響。此盤外壁浮雕兩龍戲珠圖案,龍首張口吐舌,雙角,頸上發(fā)鬣飄動,身有翼并飾網格鱗紋,背、腹刻鰭甲,尾彎曲并穿繞一后腿,足三爪。龍體呈飛動狀,兩龍首間琢一寶珠,龍身外滿飾如意形云紋。傳世品,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此盤玉質溫潤晶瑩,外壁浮雕雙龍戲珠圖案,屬于典型的唐代龍紋樣式,所飾的二龍戲珠為所見年代最早的同類圖案之一,在出土和傳世器中類似的器物十分罕見,為唐代玉雕器皿極珍貴的標準器。

28. 唐越窯青釉海棠式碗

唐代越瓷的種類主要有碗、盤、壺、瓶、盞托、粉盒等。晚唐時的碗有了更多的式樣,如荷花碗、荷葉碗、海棠碗、菱形花口碗等。唐代飲茶之風極為盛行,這直接導致了茶碗的流行。陸羽在《茶經》中認為飲茶的碗以越窯產品為最好。這只海棠式碗高10.8厘米,口縱23.3厘米,口橫32.2厘米,足徑11.4厘米,橢圓形,口及器身作海棠花式,敞口微斂,斜腹,圈足外卷,碗壁有4條淺楞,在口沿處稍稍內收,呈四出缺口式,外壁以4條直線為飾,圈足底部設花瓣形缺口。胎質堅硬,呈灰色并泛氧化赭紅,支燒。支燒痕,內心與圈足各16個。通體施青黃色釉,釉色潤澤明亮,器形大而規(guī)整,造型線條豐滿,圓潤而流暢,形體優(yōu)美雅致,酷似一朵盛開的四瓣海棠花。傳世品,現藏于上海博物館。這件海棠式碗胎質細膩,釉色勻潤,青中閃黃,潤澤如玉,制作考究,釉層均勻,造型規(guī)整別致,是越州窯青瓷的代表作和名貴佳品,是唐代越窯青瓷中出類拔萃之作,海內孤品,國寶級文物。

29. 五代定窯白釉鏤雕宮殿人物枕

這件瓷枕高13.6厘米,長22.9厘米,寬18.4厘米,通體施白釉,釉面滋潤,聚釉處呈淡水綠色,玻璃質光很強,胎體細膩潔白。枕面作如意頭形,其上刻滿密而流暢的纏枝花卉紋,兩側微上翹,下承仿木結構建筑的宮殿形平座,門窗門拱、基址臺階均雕刻得形象逼真,殿宇前門緊閉,后門半開,一人側立于門前,造型別致,獨具匠心。方座底部無釉,附著有褐色細砂,中央有一小孔。傳世品,現藏于上海博物館。瓷枕在唐代已有所見,宋、金時廣為流行,而如此鏤雕殿宇式人物的瓷枕,則較為罕見,構思別致,獨具意匠,胎質細膩,釉色潔白,其胎質、釉色和精湛的雕塑技藝與五代至北宋早期的定窯瓷器的特征一致,國內收藏中僅見此一件,國寶級文物。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久久人妻人人澡人人妻|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狠狠躁| 色一欲一性一乱—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的视频| 翘臀少妇成人一区二区| 中文字日产幕码三区国产| 亚洲一区二区亚洲日本| 日韩一级免费中文字幕视频|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熟女|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大片av|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二区| 亚洲午夜精品视频在线| 国内自拍偷拍福利视频| 日本在线视频播放91| 亚洲一级二级三级精品| 日本免费一本一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熟女| 日韩精品日韩激情日韩综合| 儿媳妇的诱惑中文字幕| 欧美特色特黄一级大黄片| 日韩偷拍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精品欧美一级乱黄|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不卡看片 | 国产99久久精品果冻传媒| av在线免费观看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自拍杆香蕉视频| 国产精品美女午夜视频| 日韩中文字幕视频在线高清版| 在线观看视频日韩成人| 欧美一级特黄大片做受大屁股|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精品|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久久青青草原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激情在线观看| 狠狠做五月深爱婷婷综合| 日系韩系还是欧美久久|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视频欧美视频| 精品国产丝袜一区二区| 99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一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