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 在 前 面 坐落在海泊路、高密路、易州路、博山路之間口字形上的廣興里,是青島最出名的里院之一。這座歷盡風雨滄桑的老建筑,從占地面積、天井開闊、人口數量、年代久遠等方面,都堪稱島城之最。 中西合璧造就獨特空間布局 廣興里由沿街所建的四座三層樓圍成,是一處形狀類似大四合院的建筑。它巧妙地將中式四合院與西方洋樓別墅的形制特點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擁有諸多生活功能的獨特空間布局。整座里院有150余間房,每間房面積的約14平方米。相傳上世紀四十年代最繁盛時,廣興里的居民數量曾達到300戶。 廣興里的戶籍門牌為海泊路63號,它有四個大門,雙雙對稱。易州路、博山路的兩個門位于樓院的中間。海泊路、高密路的兩門則偏于西樓一側,因樓院是依坡而建,所以只有海泊路63號院門可平坦出入,其它三門都有石臺階。建院不久,博山路大門堵死改為門頭房,所以至今只存三門。居民不以路名稱門,而以朝向稱“廣興里南門洞、東門洞、北門洞”。 青島是一座山城,老市區(qū)很難找到平直的馬路,大都是蜿蜒曲折、依山順勢。海泊路自中山路至博山路段,基本平坦;由博山路至濟寧路段,則是一溜斜坡。廣興里依坡而建,成東高西低的格局。以博山路、海泊路地面為基準,深挖建房,形成從院內看是三層,外觀為兩層的樓院。走進室內,便能看到每一間地下室都設有樓梯通向二層,為上層住人、下層經商提供了便利條件。 德租時期大鮑島建設的代表性建筑 廣興里不單在建筑造型上具有中西混合的特點,它的建造過程,也充分體現出中西經濟文化的交融。 1901年,廣東商人古成章出資聘請德國建筑設計師,在博山路興建了一座兩層的商業(yè)樓房。這就是“廣興里”的前身,也是大鮑島早期由華商建造的、最具西方特色的建筑之一。 大樓分為上下兩層,設有地下室?!鞍肌弊中蔚钠矫婕傲⒚婕叭问絼澐郑勾髽秋@得與歐洲近代公共建筑有些相似。但主立面的兩翼并沒有突出建筑體量,僅通過磚框進行簡單的劃分。與同時期大鮑島的其他建筑一樣,這座大樓也使用清水磚拱作為立面語言,只有二層的窗戶采用半圓拱,較為罕見。在平面布局上,建筑中央設有聯系街道與庭院的走廊,兼做樓梯間,廚房和衛(wèi)生間則被安置在獨立的附屬建筑中。 這座大樓只占街坊土地的一小部分。1912年,古成章將樓房連同街坊其余的空地一并出售給浙江商人周寶山。1914年,街坊另三面臨街建起樓房,形成一個閉合的大型院式建筑。新建部分沿海波路、沂州路、高密路起造二層房屋。三翼各設一個拱門作為院落入口,通向二層的樓梯也位于其中。建筑隨海泊路與高密路地勢逐升,以應對博山路與沂州路之間的高差,保證沿街的16間店面全部能夠與街道保持平行,而內院通過保持水平,在建筑東側形成了可以直接進入院落的半地下室。連接樓上16間住室的外走廊與一期建成的部分相連,形成一條圍繞庭院的閉合回路。這就是后來著名的“廣興里”。 時至今日,在建筑檔案中,我們還能找到1914年6月頒發(fā)的廣興里施工許可。就在這份施工許可頒發(fā)的兩個月后,日本對德國宣戰(zhàn),隨即派海軍封鎖膠州灣。廣興里的建造,成為德租時期大鮑島建設的尾聲。 經濟功能齊全造就商業(yè)貿易繁榮 廣興里真正成為功能齊全的里院,是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事。當時這座里院的住戶是大連政記公司員工,三樓為員工住所;二樓為臨街門頭房,用以對外招商經營;底樓則為商居兩用。 上個世紀的四五十年代是廣興里的鼎盛時期,四面街上的店鋪生意極為興隆。易州路段以小飯店居多,高密路段有照相館、錦旗店、雜貨鋪,海泊路段是理發(fā)、土產、鏡子等店鋪,博山路段有包子鋪、饅頭鋪、童裝店等。這里的白天車來人往、熙熙攘攘,晚上華燈齊放、游人如織。戲臺、說書場、茶社等諸多娛樂休閑場所,在廣興里一應俱全。 院里還有一家光陸電影院,因為臺東鎮(zhèn)還有一家光陸戲院規(guī)模比這里大,故而一般將其稱為“小光陸”。小光陸是島城最早放映無聲電影的場所之一,白天花兩盒火柴錢就可看一場小電影,晚上是評書或戲曲等專場。院內設有不少條椅,最多可容納200多名觀眾。院內空地的另一邊,則建有五排木板房,既可售貨,又可居住。其中有三排專賣各種布匹,另兩排售賣其它的日用雜貨。 廣興里滿足了居民購物、餐飲、娛樂等諸多消費需求,去購物則可順便聽書喝茶,去看電影也可順便購物吃飯,與今日的綜合性商業(yè)體的經營模式正有異曲同工之妙。街頭巷尾甚至流傳著“有錢不用出里院”的說法。 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廣興里的商業(yè)功能逐漸消失,成為純粹的居民院。 (通訊員:倪凌慧) |
|
來自: 大成教育圖書館 > 《城市規(guī)劃設計與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