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省博物館獲悉,近日,由甘肅省博物館和中國絲綢博物館主辦,紡織品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中國絲綢博物館)甘肅工作站協(xié)辦的《胡漢之間:唐代絲綢服飾》展在甘肅省博物館展覽大樓一層書畫展廳亮相。 展覽分為“銀鸞睒光踏半臂”、“細裁胡衫雙袖小”、“天上取樣人間織”三部分,以陶傭、壁畫、繪畫中的人物形象為案列,呈現唐代人的服飾形貌。重要展品包括團窠聯珠對馬紋錦袍、團窠對鳥紋錦半臂、紅地聯珠團窠對鳥紋錦襪等。展覽將于12月27日閉展。 公元前二世紀,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鑿通了從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經過印度、中亞、西亞連接歐亞大陸的貿易通道,被譽為“絲綢之路”,大量的中國絲綢從這一通道傳向歐洲,同時,西方的文化、物品也源源不斷進入中國,使得中西文化和經濟達到空前的融合。隨著西傳中國絲綢被沿途地區(qū)的本土化使用,促成了當地對東方絲綢技術的模仿,同時中國內陸織匠也積極迎合西域人們的審美意識,采用中亞織錦技術,設計制造出帶有明顯胡風的絲綢產品。大唐盛世,胡漢之間,東西方文化和技術交融繁榮。 本次展出的紡織服飾均為中國絲綢博物館和甘肅省博物館的藏品,共計45件(套)。因唐代距今千余年,完整的絲綢服飾彌足珍貴,其中部分展品經過了紡織品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中國絲綢博物館)甘肅工作站專業(yè)人員的修復。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華靜 文/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