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們習(xí)慣的把紗面料上的刺繡工藝統(tǒng)稱為納紗繡,容易把所用的面料和針法混淆,實際從刺繡針法上有較大區(qū)別,在繡品中常用的有四種針法,分別為繡紗、納紗、戳紗和織紗,下面做個簡單的解釋。 1 繡紗 簡單的說繡紗就是在紗布上的刺繡,因為紗布比較疏松,很難把絲線固定在精準(zhǔn)的位置。要使針腳平齊需要很高超的技術(shù),所以繡紗的針腳不太整齊也影響美觀。 繡紗 所謂繡紗和在綢緞上用平繡、打籽、平金等刺繡工藝相同,所不同的是使用紗布作為繡品的面料,這種面料的變化看似簡單,實際操作起來卻有一定困難。因為綢緞的面料密度相對高,繡花絲線可以固定在任何位置,做任何排列,以達到自己要求的行針效果。但是在經(jīng)緯都有一定距離的紗布上刺繡,還要把絲線排列整齊,操作難度很大。盡管這種工藝一般要在紗布的后面裱上棉紙,仍然需要很精湛的技術(shù)。 2 納紗 納紗是按照紗布上的孔眼,有規(guī)律的上下垂直排列,按紋樣的需求變換色線而形成的圖案。這種工藝規(guī)范、平整,但因為針腳和行針方向的局限性,圖案的視覺比較呆板,也比較耗費工時。 納紗繡 3 戳紗 戳紗是斜著45°角行針,每一針都要跨越一根經(jīng)線,一根緯線穿越一次,所以一般針距要比納紗短一倍,因為太費工時,戳紗的龍袍很少,大部分是小件繡品,如香包、扇套、眼鏡盒等。 戳紗繡 明代的戳紗 因為早期的紗布較細,納紗工藝精細規(guī)范,很費工時。所以繡品傳世的數(shù)量很少,一般都用在宮廷或寺廟用品。到清代中晚期,納紗工藝逐漸興起,官用、民用的納紗也逐步增多。 戳紗的針法和納紗的區(qū)別在于,納紗是隔行穿越,而戳紗是每行都穿越,納紗是上下垂直的行針方法,而戳紗的行針是采用四十五度角的斜針。每一針都要跨越一根經(jīng)線和一根緯線穿越一次,所以一般針距要比納紗短一倍。因為太費工時,戳紗的龍袍很少,大部分是小件繡品,如香包、扇套、眼鏡盒等。 4、織紗 織紗的工藝形成年代較晚,屬于妝花工藝的革新。大體是用織布機妝花回緯的方式,把需要顯花的部分用絲線重緯的方法插入,形成各種圖案。紋樣是織機織出來的,速度比前面幾種工藝有大幅度的提高,生產(chǎn)成本也相應(yīng)降低。 織紗工藝的形成最早大約在同治以后,晚清有很多這種工藝的龍袍,底布是綢或紗,也有的叫妝花。根據(jù)傳世實物機頭上的文字,這種工藝大多數(shù)產(chǎn)自杭州。實際上這種工藝是織物,和刺繡沒有關(guān)系。 織紗的工藝形成年代較晚,屬于妝花工藝的革新。大體是用織布機妝花回緯的方式,把需要顯花的部分用絲線重緯的方法插入,形成各種圖案。紋樣是織機織出來的,速度比前面幾種工藝有大幅度的提高,生產(chǎn)成本也相應(yīng)降低。 5 纏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