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兩年 一個中國治沙的視頻火遍外網(wǎng), 沒有人敢相信, 中國竟然將荒蕪沙漠變成了一片片的綠林, 這之前從來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做到過, 外國網(wǎng)友紛紛驚呼, 要是愿意的話中國能夠把火星綠化吧, 而這樣一樣卓絕的工作, 中國又是怎么做出來的呢? 抱著這樣的好奇心, 記者尼克來到了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想要一探究竟,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的中衛(wèi)市, 號稱中國的三大風口之一, 它地處中國第四大沙漠騰格里沙漠的東南部, 在上個世紀年代, 動不動就被沙漠侵襲 沙化也十分的嚴重, 毫不夸張的說這里黃沙刮到飯碗里, 怎么洗都洗不干凈, 而在1958年 中國第一條沙漠鐵路包蘭鐵路, 在寧夏沙坡頭地區(qū)穿越騰格里沙漠順利通車, 為了防止流沙侵蝕 保證鐵路順利通車, 中科院沙治的研究院帶領(lǐng)治沙人反復摸索, 終于扎下來第一片麥草方格。 這天天還沒亮, 尼克就來到了寧夏中衛(wèi)市的郊外, 準備和治沙的人們一起前往沙漠, 這些人之前都是當?shù)氐霓r(nóng)民, 現(xiàn)在受政府雇傭來治沙, 有的人一干就是十幾年, 可以說親眼見證了沙漠變綠林, 一行人早晨五點出發(fā), 從市區(qū)驅(qū)車一個多小時才到達目的地, 但這距離治沙的地方還有半個小時的路程, 剩下的路也只能全靠走路, 眼見著治沙人們在沙漠上如履平地, 尼克卻有苦難言, 因為沙漠上走路可比平地難多了。 他被落在后面 整整走四十多分鐘才到, 等他一到 領(lǐng)頭人就開始安排起了任務, 他們今天的工作量 是扎好25畝沙地的草方格, 尼克一聽瞪大了眼睛 因為這工作量可不小, 他們只有五個人 平均每個人下來要5畝地, 但治沙人們卻習以為常, 看來這就是他們平常的工作量, 說干就干 尼克被分配給一個姓馬的大姐, 馬大姐為人爽朗 一見人就臉上有笑, 在她的耐心引領(lǐng)下, 尼克第一次接觸到傳說中神奇的草方格, 草方格說神奇也神奇 說簡單那也十分簡單, 就是把稻草鋪在沙子上, 然后用鐵锨扎入沙子下15厘米, 露出沙面15厘米, 就能起到防風固沙的治理目標, 不過說起來簡單, 但實際操作起來還是有點難度的。 首先一個草方格要控制在一米左右, 這個可以用一米長的鐵锨來做衡量, 其次 稻草要用力地扎下去, 15厘米是最省力也是最低的要求, 否則差一點就會被風吹走, 再次 稻草中間也不能留下空隙, 否則風就會從中間吹過去, 總之 這算是半精細的體力活, 尼克 干了一個多小時, 就被曬的頭昏腦漲干不下去, 但其他工人們連汗都沒出, 休息時間 工人們聚在一起談笑風生, 對于他們來說 這不僅僅是一份工作, 更是一種十分有意義的成就。 馬大姐告訴尼克 就在十幾年前, 她們的窗臺上還有著擦不完的沙子, 但如今已經(jīng)十分的干凈, 可以說 治沙行動就是他們這些農(nóng)民們, 一畝地一畝地做起來的, 而他們治理的不僅僅是沙漠, 更是自己和下一代人的生活環(huán)境, 經(jīng)過一個上午的高強度工作, 工人們迎來了午餐的休息時光, 馬大姐遞給了尼克今天的午飯, 也就是幾塊光禿禿的菜餅, 這讓尼克感到有些驚訝, 為什么不帶點飯菜湯水呢? 馬大姐笑著告訴他, 帶這些進了沙子就不能吃, 只有餅饃這些才最合適, 一邊說著, 他們一邊吃得津津有味, 臉上絲毫不見有什么不滿。 吃完飯 一行人就地躺倒, 似乎像睡在陽光海灘上一樣, 很快進入了酣然的夢想, 積少成多 積年累月, 他們就是這樣日復一日的將沙漠馴服, 就成本而言, 一個草方格要使用一斤稻草, 再加上人工以及育苗的成本, 一畝沙地的治沙成本在800元左右, 至今為止, 治沙所投入的經(jīng)費已經(jīng)超過數(shù)十億, 高峰時期每天能有800多人在扎, 可以說 麥草方格在目前是世界上最便宜, 最環(huán)保的固沙模式, 而這個模式雖然簡單卻來之不易, 負責人告訴尼克, 在50年代固沙工作最開始的時候, 他們只會把麥草平鋪在沙漠上, 這種方式效果十分的不好, 風一大就會被吹走, 后來一個職工休息時, 偶然用鐵锨在稻草上扎了幾個字, 而過了幾天 這些稻草沒有被吹跑, 立即引起了專家和領(lǐng)導的注意。 經(jīng)過幾年的實驗, 他們發(fā)現(xiàn)一米乘一米的方格固沙效果最好, 同時 15厘米的深度也是最省力而有效的, 可以說 今天我們看到的草方格, 都是十幾年里一步步總結(jié)出來的, 這些擁有50年歷史的草方格, 對于騰格里沙漠治沙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然而由于風化現(xiàn)象, 草方格的固沙的周期非常有限, 每隔兩三年就要重扎一次草方格, 既費工費時 又費錢費力,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 一群群科研人員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在中國科學院 沙坡頭沙漠實驗研究站, 科研人員正在實驗最新的研究, 那就是培育適合沙漠生存的物種。 經(jīng)過數(shù)年的實驗觀測, 他們發(fā)現(xiàn) 在扎好的草方格周圍, 最容易生長的就是沙棘、沙打旺等植被, 這些植物的形成是因為風把人工種植的沙生植物的種子吹過來, 然后被草方格擋住, 降雨后種子就發(fā)芽了, 而種子發(fā)芽形成的植物草方格, 不僅達到了永久固沙的效果, 還大大的提高了植被覆蓋率, 于是就開始大面積推廣, 這也就是我們在衛(wèi)星地圖上看到的, 那一片片驚人的綠色。 如今 中衛(wèi)市在騰格里沙漠東南沿, 已經(jīng)扎制了草方格42萬畝 營造灌木林42萬畝, 還有將近百萬畝的喬木林以及經(jīng)濟林, 這些綠色像有生命一樣, 一點點的順著沙漠的邊緣推進, 看起來就像沙漠被綠色所吞噬, 過去流動沙區(qū)距離市區(qū)不到5公里, 現(xiàn)在25公里都不止, 說起中衛(wèi)治沙效果, 一個老治沙人的眼中充滿了喜悅和驕傲, 老人是從50年代過來的治沙人, 在他那個年代, 一刮風就可能睜不開眼睛, 他們成千上萬人早出晚歸, 把大半輩子奉獻在沙漠里, 那時候也沒覺得有多么的偉大, 但回過頭來, 曾經(jīng)荒蕪的沙漠被一片片的綠色覆蓋, 遍地黃沙的家園也變得前所未有的干凈, 那種驕傲和自豪是任何功利都無法相比的。 而經(jīng)過兩天披星戴月的工作, 尼克也深深感到了中國人的堅忍, 他覺得 自己所看到的草方格和其他一些工作, 在技術(shù)上其實并沒有什么難度, 但難的是治沙的決心和毅力, 在飽受沙漠侵蝕的地區(qū), 要么是沙進人退 要么是沙退人盡, 人們不可能吧所有沙漠變成綠洲, 但已經(jīng)變成的綠洲的地方, 在一個個治沙人的堅守下, 絕對不會再變成沙漠。 而變沙漠為綠洲的治理, 從上個世紀50年代就開始, 很長一段時間這項工作根本看不到成效, 但政府和治沙人卻始終沒有放棄, 用事實證明了這項工作的高瞻遠矚。 變沙為綠 不僅僅是沙漠地區(qū)人民的福祉, 還是全國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的一項標桿, 更在世界環(huán)保工作上讓中國挺直了腰桿, 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 一直有人在默默的地抵擋方風沙, 此舉潤物細無聲, 卻足以彰顯一種大國氣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