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有容易出汗的毛病,沒有感冒,也沒有慢性病,明明天氣很涼快,坐在屋里不動卻總是大汗淋漓,稍微一活動則出汗更為嚴重,這種天氣不熱而異常出汗的情況中醫(yī)稱之為自汗癥。 自汗是指不因炎熱、勞累、穿衣過厚、服用發(fā)汗藥物等因素而時時汗出,動輒加重的病癥。自汗癥多見于感冒后、肥胖、久病體虛的病人。 自汗癥的病因病機:自汗癥有虛有實,虛證多見氣虛、陽虛之后導致陰陽失調(diào)、腠理不固而致自汗;實證多為風熱、濕熱、痰飲等邪氣迫汗而出。 自汗證,安靜狀態(tài)下出汗,動輒加重 自汗癥的辨證論治: 虛證:虛證自汗,以補固為主。 1、營衛(wèi)不和: 主要表現(xiàn):汗出,惡風,或見頭痛,發(fā)熱,鼻塞流涕,肢體酸痛,脈浮緩。 治法:調(diào)和營衛(wèi) 方藥:桂枝湯 組成:桂枝 芍藥 炙甘草 生姜 大棗 加減:咳嗽加厚樸、杏仁,汗多加龍骨、牡蠣,心煩失眠加生地、百合、炒棗仁。 營衛(wèi)不和的自汗多見于產(chǎn)后和感冒后 2、氣虛: 主要表現(xiàn):安靜時汗出,微惡風,勞作后加重,平素易感冒,乏力易累,神疲倦怠,面色無華,舌苔,苔薄白,脈弱無力。 治法:益氣固表 方藥:玉屏風散 組成:黃芪 白術 防風 加減:氣虛嚴重,重用黃芪加黨參、黃精;出汗甚,加浮小麥、糯稻根、麻黃根;舌紅,脈細數(shù),合生脈飲。 氣虛自汗多見于皮膚偏白的肥胖者 3、陽虛: 主要表現(xiàn):時時汗出,乏力易累怕冷,肢體倦怠;嚴重者出現(xiàn)面色蒼白,手足厥冷,大汗淋漓,呼吸微弱,舌淡苔白,脈微欲絕等亡陽急癥。 治法:溫陽止汗 方藥:輕者芪附湯,亡陽證用參附湯 組成:芪附湯:黃芪 黑附子; 參附湯:人參、黑附子 加減:汗出多加龍骨、牡蠣;口渴舌燥合生脈飲。 陽虛自汗多見于慢性病后期和垂危病人 實證:實證之汗以疏瀉為主 1、風熱: 主要表現(xiàn):微汗,汗出頻頻,口渴咽痛,咳嗽,發(fā)熱,微惡風,頭痛,舌尖紅,舌苔薄黃,脈浮數(shù)。 治法:疏風清熱 方藥:銀翹散 組成:金銀花 連翹 竹葉 荊芥穗 牛蒡子 淡豆豉 薄荷 甘草 蘆根 桔梗 加減:咳嗽合桑菊飲;咽痛明顯加玄參、生地、蒲公英; 風熱自汗多見于熱感冒 2、風濕 主要表現(xiàn):自汗,惡風發(fā)熱,身體酸楚,小便不利,舌苔薄膩,脈浮緩。 治法:祛濕解表 方藥:防己黃芪湯 組成:防己 黃芪 炙甘草 白術 生姜 大棗 加減:身體重痛加羌活、防風、白芷;惡心嘔吐加藿香、佩蘭、蘇葉。 注:本方黃芪、白術、炙甘草、大棗補氣扶正,防己行水祛邪,屬扶正祛邪兼顧之劑。 風濕自汗多見身體骨節(jié)酸楚 3、濕熱: 主要表現(xiàn):頭頸部汗出,沾衣而黃,口中粘膩,口渴,身體困重,低熱,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清熱化濕 方藥:三仁湯 組成:杏仁 白蔻仁 薏苡仁 半夏 厚樸 竹葉 通草 滑石 加減:腹脹、大便不爽加蒼術、大腹皮 濕熱自汗,多見于皮膚偏黑偏紅肥胖者 4、水飲 主要表現(xiàn):自汗出,口不渴,小便不利,食少,心下悸,或心胸氣滿,或胃脘部按之轆轆有水聲,脈弦滑。 治法:健脾化飲 方藥:茯苓甘草湯合外臺茯苓飲 組成: 1、茯苓甘草湯:茯苓 甘草 桂枝 生姜 2、外臺茯苓飲:茯苓 人參 白術 枳實 生姜 橘皮 加減:咳喘加杏仁、厚樸;心下按之微痛,舌苔黃合小陷胸湯。 水飲自汗多見于老慢支、老哮喘 總結(jié):多汗、自汗多見于久病體虛、體質(zhì)虛弱者,西醫(yī)對此沒有什么太好的辦法,而中醫(yī)的補氣、溫陽、固表、祛風、除濕等治療方法,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