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邊際成本的角度來看看判斷一件事正確與否的標準是什么。在這個標準下,哪些事情是正確的? 關于邊際效應的定義,僅舉一個例子,比如我們的工作是做棉被,做一床棉被需要一個熟練的工人工作一整天(8小時)。假設日工資為100元,用去的棉花和其他物料成本價值為200元。這樣一條棉被的成本就等于工作8小時的價格100元加物料成本200元,總共是300元。某天,工廠接到了一個大訂單,需要做10床棉被,那么總成本就是300×10 = 3000元。如果接到了一個更大的訂單,需要做100床棉被,那么總成本就是300×100= 30000元。在這個過程中,分攤到每條棉被上的成本一直保持不變,這是很多傳統(tǒng)企業(yè)的成本模式。 但是,假設我們做的不是棉被,而是在網(wǎng)上錄了一段課程,時長1小時,對外售價為100元每人我們暫且忽略推廣成本(即獲客成本、流量獲取成本,其實在現(xiàn)實中,這個是絕對不能忽略的,因為這幾乎就是互聯(lián)網(wǎng)經(jīng)濟中最大的成本了),那么無論是1個人購買,還是1000人購買,我們總的制作成本都是固定的,比如100元。購買人數(shù)越多,這100元的制作成本分攤到每件商品上的平均成本越低,直至趨近于零。這就是互聯(lián)網(wǎng)經(jīng)濟的根本秘密,以相對固定的總成本,去服務越來越多的人,從而獲得邊際成本遞減的效應。以這個標準來看,我們要盡可能用自己的時間去做那些能使邊際成本遞減的事情,而不要做那些邊際成本固定甚至會增加的事情。也就是說,不要拿自己固定的時間去換固定的錢,這個從長遠來看是不劃算的,因為你無法保證自己單位時間內的生產(chǎn)率一定會提高。 而人生的真相就是,你會每天自然衰老。有哪些是邊際成本遞減的事情? 寫作是一件具有邊際效應的事情,無論你的讀者是100人還是10萬人,你寫一篇文章的時間是固定的。但是10次閱讀和1萬次閱讀背后的經(jīng)濟價值差要比1000倍還大(假設是10%的閱讀率)。另外,隨著文章的積累,你可以出版圖書,獲得更多的關注,除了讀者直接帶來的收益,還有商家的廣告費,這都能讓你的邊際成本加速遞減,邊際收入加速提高。韓寒多年前曾經(jīng)抱怨,自己是中國收入最高的作家,每年也不過200萬元的版稅收入。但是新的內容平臺很容易催生出年收入超過百萬的寫作者。所以,我很看好寫作,這是一個“面向未來的生意”。 人終有一天,你的體力和精力會走下坡路,那么你的收入也會隨之下降。這是大多數(shù)人習以為常的生活。大家都習以為常的生活,其實有著巨大的陷阱。 你可以輕松地免于思考方向,看起來安全、放松,但巨大的危機必然會出現(xiàn)。人的大腦中有一種天生的得過且過的傾向,所以,“不見棺材不落淚,不到黃河不死心”才會成為很多人的必然命運。 我們的正確選擇是首先選擇一個“窄門”,然后走入一條看似崎嶇、布滿荊棘、沒有太多光線的路,但是可以越走越寬、越走越光明。而不是像很多人一樣,跟著人流,走過一個很寬的門,走上一條看似很寬闊的康莊大道,然后越來越窄、越來越擠。等我們最終醒悟時,已經(jīng)無法回頭。 |
|
來自: 昵稱65158185 > 《個人成長閱讀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