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路 今江蘇揚州一帶元朝行政區(qū)之一 出自南宋大詞人辛棄疾抗金報國,發(fā)出“烽火揚州路”之感喟。實際今天地址為江蘇省揚州市及周邊市縣范圍內(nèi)。 行政區(qū)劃 元置“揚州路”,范圍大致為今天的江蘇省揚州市、泰州市、南通市和安徽省滁州市南部一帶,相當(dāng)于南宋時期淮南東路沿江地區(qū),即揚州、泰州、通州、真州、滁州。 元代的“路”,相當(dāng)于宋代的“州”、“府”,是行省的下屬單位,而宋代的“路”則是省級單位,下轄若干府、州、軍,二者不可混淆。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將“路”改為“府”,揚州路大部分劃歸揚州府,另有少部分屬于滁州直隸州、應(yīng)天府。 教材誤讀 2000年版的普高中《語文》課本第三冊,收錄了宋代大詞人辛棄疾的名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詞中有“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之句。課本對“烽火揚州路”作了這樣的解釋:指整個揚州都有金兵劫掠。路,宋代行政區(qū)域名,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的“省”。這種解說,似過于輕率。 這個問題,實際上是一個比較簡單的問題。因為,宋朝雖有“路”級的行政單位,但始終沒有設(shè)立過一個“揚州路”。辛棄疾詞中的“烽火揚州路”之“路”,只能是“道路” 。 據(jù)《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北宋之初,全國劃分15路,分別是京東路、京西路、河北路、河?xùn)|路、陜西路、淮南路、江南路、荊湖南路、荊湖北路、兩浙路、福建路、西川路峽路、廣南東路、廣南西路。當(dāng)時,揚州是“淮南路”路府所在地。此后,又劃分為18路,分西川路和峽路為益州路、利州路、梓州路、夔州路,江南路分為江南東路和江南西路。此后,又劃分為23路,江淮路為淮南東路和淮南西路,分陜西路為永興軍路和秦鳳路,分京西路為京西南路和京西北路,分河北路為河北東路和河北西路,分京東路為京東東路和京東西路。這時,揚州屬“淮南東路”。 南宋時期,宋與金的國界,東以淮河中流,西以大散關(guān)(今陜西寶雞西南)為界。南宋將全國劃分為16路,分為兩浙東路、浙西路、京西南路、淮南東路、淮南西路、江南東路、江南西路、荊湖南路、荊湖北路、成都府路、潼州府路、利州路、夔州路、福建路、廣南東路、廣南西路。以后雖還有分合變化,但在宋朝始終沒有設(shè)立過“揚州路”。南宋時期,揚州仍屬“淮南東路”。 歷史記載是清晰的,那么,誤解又是怎樣造成的呢? 誤解的誘發(fā)點之一是:歷史上確實也設(shè)立過“揚州路”。但那是在元朝,它與辛棄疾的“烽火揚州路”毫無關(guān)涉。 粗疏會造成誤解。宋朝搞路級制,這是基本識,揚州是名城,也是一般常識。稍不留神,會有可能將“揚州路”之“路”認(rèn)作行政區(qū)域名。 當(dāng)然還有可能是文化素養(yǎng)問題所致。注釋者也許會認(rèn)為,如果把“烽火揚州路”之“路”當(dāng)作“路”講,會使“烽火”所及的范圍變得狹窄,只有把這“路”看作是行政區(qū)域,才算是包括了“揚州全境”,才符合辛詞的本意。 就算宋朝真有個“揚州路”的行政區(qū)域,面對辛詞中的“烽火揚州路”,把“路”解釋為“道路”仍不失是上策。詩詞貴在形象思維,行政區(qū)域名的“路”是抽象的,模糊的,道路的“路”是形象的,鮮活的。況且,詞中“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一個“望”字在前,你給它個行政區(qū)域,怎么“望”???這一個“望”是深沉的,是真實的,道路上的連綿烽火,辛棄疾頭腦中可以呼之即來。當(dāng)然,這“路”也不僅僅就專指“道路”,它可以是借代性的,所指的可以很多。因為這是詩詞用語,不能摳得太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