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恩大家準時來到這里,和我們一起學習中醫(yī)文化。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人體疾病的成因,今天主要講一講飲食失宜和勞逸失度所導致的疾病。 我們每天都離不開飲食,所吃的食物首先要靠脾胃來進行運化和轉(zhuǎn)輸,所以如果飲食失宜,就會損傷脾胃,中醫(yī)上稱為“飲食內(nèi)傷”。 那么究竟飲食哪些方面的不足,會導致身體出現(xiàn)狀況呢?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這一條原因,就是飲食不節(jié)。 一、飲食不節(jié) 飲食不節(jié),就是指要么吃太多,要么吃太少,總是不能適量。這種長時間的饑飽無常,就會影響健康,導致疾病發(fā)生。比如有些人為了減肥,刻意不吃;有些人呢,是因為脾胃功能虛弱而吃不下;或者呢,是因為情緒波動而不思飲食;或者因為工作原因不能按時吃飯等。這些都屬于飲食不足。 長期攝食不足,營養(yǎng)缺乏,氣血生化減少,導致全身虛弱,抗病力差。相反,還有些人呢,卻總是暴飲暴食,或者因為中氣虛弱而強食,導致脾胃難于消化,進而損傷脾胃。 所以呀,在這里特別提示一下大家,在大病初愈階段,不可勉強吃東西,最好吃易于消化的東西,否則可能會因為脾胃受損而導致中期虛弱,進而導致疾病復發(fā)。 二、飲食不潔 飲食不潔,就是吃得不干凈,或者吃了有毒的食物。飲食不潔主要會導致胃腸方面的問題。比如,我們家里經(jīng)常會有一些水果放壞,或者剩下的飯菜等,如果不小心吃了這些變質(zhì)的食物,則就會導致腸道功能紊亂,就會導致比如痢疾等。 三、偏食挑食 我們身邊,總有些朋友是偏食挑食比較嚴重的。比如有的人就愛吃某種東西,就使勁吃,對不不愛吃的,一口都不吃。這樣時間久了,就可能會就可能會導致人體陰陽失調(diào),或?qū)е履承I養(yǎng)物質(zhì)缺乏而引起疾病??傮w來講,偏食挑食,會有以下幾個方面,看看你是否中招了呢? (一)寒熱偏嗜 良好的飲食習慣要求寒溫適中。若過分偏嗜寒熱飲食,就可能會導致人體陰陽失調(diào)。比如很多人就愛喝冰鎮(zhèn)啤酒,越?jīng)鲈胶茫@樣就特別容易耗傷脾胃陽氣,導致寒濕內(nèi)生;有的人呢,就愛吃辣,無辣不歡,時間久了,腸胃積熱,就可能會形成痔瘡等。 (二)五味偏嗜 五味偏嗜,就是指長期吃酸、苦、甘、辛、咸等某一種味道味道的食物。《黃帝內(nèi)經(jīng)》中說:“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如果長期嗜好某種性味的食物,就會導致該臟的臟氣偏盛,機能活動失調(diào)而發(fā)生多種病變。 (三)類別偏嗜 就是專吃,或者不吃某一類食物,或者飲食中缺乏某些食物等,時間久了也會導致某些疾病。比如說夜盲癥,就是因為飲食結(jié)構(gòu)缺乏維生素A而導致的。 好了,以上就是飲食失宜的內(nèi)容。要保持我們?nèi)梭w的健康,除了要保持良好的心情之外,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飲食。只有吃好了,才能擁有一個好身體。接下來我們再來學習勞逸失度。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大家都知道不管是工作還是學習都講究這個“勞逸結(jié)合”,這是保證我們?nèi)梭w健康的必要條件。如果勞逸失度,長時間的過于勞累,或者過于安逸,都不利于健康。這會導致我們的臟腑經(jīng)絡、及精氣血津液神不能正常發(fā)揮作用,所以,勞逸失度也是內(nèi)傷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接下來,我們就來具體了解一下什么是過勞,什么是過逸? 過勞,就是過度勞累,也叫勞倦所傷。包括勞力過度、勞神過度和房勞過度三個方面。 (1)勞力過度,又叫作“形勞”。指的是較長時間的過度用力,勞傷了形體,而導致的積勞成疾;或者是患病后體虛,勉強進行勞作而致病。 (2)勞神過度,又叫作“心勞”。指的是長期的用腦過度,思慮勞神,而導致的積勞成疾。用神過度,容易耗傷心血,損傷脾氣,可見心悸、健忘、失眠或納少、腹脹、等癥狀。 (3)房勞過度,又叫作“腎勞”。指的是房事太過,或者有手淫惡習,或者婦女早孕多育等,因耗傷腎精、腎氣而致病。 過逸,就是過度安逸。人體每天需要適當?shù)幕顒?,氣血才能流暢,陽氣才能振奮。如果長時間的運動減少,那么人體氣機就會失于暢達,正氣不足,抵抗力下降,進而臟腑經(jīng)絡機能減退等;并且,如果長期用腦過少,可導致神氣衰弱,會出現(xiàn)精神萎靡、健忘、反應遲鈍等癥狀。 最后,再為大家分享一段《素問·上古天真論》中的一段話:“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shù),食飲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span>如果大家想要長壽,身心安樂的話,就一定要知道這其中的訣竅哦!好,以上就是今天的主要內(nèi)容,感恩大家,感恩遇見! 本文為尚仙玄凈(ztengxianan)原創(chuàng)作品,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非商業(yè)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
來自: 紫滕仙庵醫(yī)道閣 > 《中醫(yī)基礎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