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隨心轉,境由心生。 中外研究人員曾對1420名百歲老人進行調查研究。 兩者驚人發(fā)現,這些老人之所以能長命百歲,不是在于飲食,更不是在于鍛煉,而在關乎有沒有一個好心態(tài)。 俗話說:“藥療不如食療,食療不如心療”,養(yǎng)生的最高境界正是養(yǎng)心。 世衛(wèi)組織研究表明:世上90%的疾病都與自身情緒息息相關。 無論是身上的病還是臉上殘留的歲月痕跡,都是情緒打了敗仗。 《黃帝內經》有云:“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strong> 壞情緒,是一切疾病的根源。 紅樓夢中的林黛玉,身住賈府,衣食無憂,但總是悲天憫人,遇事總往不好處去想,最終咳血而死,淚盡而亡。 生活中,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 男子與鄰居發(fā)生爭吵,卻把自己氣出了心梗; 媽媽陪孩子寫作業(yè),時不時生氣,最終誘發(fā)了心梗。 要知道悲傷、郁悶、生氣等各種負面情緒,就好像一顆定時炸彈,能夠隨時炸毀我們的身體。 心燥,容易生火,心不靜,則毒生。心情不好,一切養(yǎng)生都是徒勞。 元代羅天益的《衛(wèi)生寶鑒》中寫道:“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萬病息?!?/span> 百病叢生起源于心神煩亂,心一旦安靜,逐步平和穩(wěn)定,那么萬病也終將歸于平息。 一切病癥都是心魔衍生而來,心魔就是病癥所在,心念轉變,心態(tài)好了,自然身康體健,百病不侵。 最好的醫(yī)生是自己 晚清重臣曾國藩曾說:“治心以廣大二字為藥,治身以不藥二字為藥?!?/strong> 人這一生,最好的醫(yī)生永遠是自己,最好的藥物永遠是健康明媚的心態(tài)。 萬法皆有心造,一個好的心態(tài)永遠是最廉價,最有效的藥物。 著名央視主持人朱迅,曾在事業(yè)輝煌時期,兩次查出甲狀腺癌,這種痛苦的疾病時刻折磨著她。 但她面對疾病,堅強不屈,堅持與病魔做抗爭,最終用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戰(zhàn)勝了病魔,又重新回歸到了最愛的舞臺上。 有句話說得好:“醫(yī)生或許能幫我們治療疾病,但不能幫我們強身健體; 朋友也許能幫我們走出陰影,但不能幫我們遠離傷痛?!?/span> 任何時候,能真正治愈你的人都只有你自己。 正所謂:“養(yǎng)生先養(yǎng)心,心和則身和?!?/strong> 與其執(zhí)著于名醫(yī)良藥,不如安心修身養(yǎng)心。 只有把心態(tài)放平,把心氣放淡,才能包容世間萬物,走向平和安定。 古語云:“物隨心轉,境由心生?!?/strong> 決定一個人狀態(tài)好壞的,不是外在的境遇,而是自己的心境。 歷史上,民族英雄文天祥,成為元軍的俘虜后,經歷了三年非人的關押生活,但他始終剛毅不屈,并寫下了流傳千古的《正氣歌》。 在《正氣歌》中寫道自己吃的飯就像是給雞、鳥所吃的粗劣不堪的食物,牢房也是陰暗潮濕,一下雨就到處漏水。 但即使身處如此惡劣不堪的環(huán)境中,不過自己卻從未生病過,這些都是因為自己身懷浩然正氣。 由此可見,心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么大,有時甚至可以關乎生死。 心學創(chuàng)始人王陽明曾被貶龍場,在十分糟糕的環(huán)境下,跟隨的仆從都病倒了,但唯有他一人無事。 同樣的,有一位從京師來的小官,帶著兒子和仆人從龍場路過上任,最終三人卻命喪于此。 而王陽明在此居住兩年,也經歷了瘴毒之氣的侵害,但能安然無恙,主要是因為始終保持著豁達愉悅之心。 同樣的事情,不同的心情,最終對自己造成的身體影響也是截然不同。 兩個同樣患病的人,性格積極開朗,積極樂觀的人肯定要比性格憂郁,遇事悲觀的人要好的快。 因為樂觀積極的心會讓大腦處于平和穩(wěn)定的狀態(tài),分泌出對身體有益的激素。 而苦悶怨怒的狀態(tài)會刺激的大腦,最終分泌出對身體有害的物質。 王陽明曾說:“經常保持快樂,樂觀的心情,即為功夫?!?/strong> 無論何時何地保持一種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修好自己的這顆心,便能身康體健,永遠年輕。 ▽ 一位哲人曾說:“你的心態(tài),就是你真正的主人?!?/span> 心態(tài)好,百般皆順,心態(tài)差,萬般皆泥濘。 人活一世,心態(tài)最重要,心態(tài)好的人,一切都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