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二虎 浩浩中華至少五千年文明史上,以漢族的祖先華夏族,也就是炎黃子孫為核心,四鄰是“北狄南蠻西戎東夷”,共同譜就了波瀾壯闊的史詩。 中國自古以來就具有鮮明的多民族共融發(fā)展的特點,造就了燦爛的文化。 從中華人文之初,就有了“華夷”之分。 根據(jù)《山海經(jīng)》《史記》《周易》等典籍以及商代甲骨文的記載,中國上古以華夏族居中,北狄、南蠻、東夷、西戎為“四方之夷”,共同組成古人心目中的“天下”。 今天就聊聊歷史上的“北狄”。北狄其實就是“狄”,只因在華夏之北,才被稱之為“北狄”,與“南蠻”相對。狄在西周的一些史料中就有記載,“狄”字,本意是“遠”與“剔除”的意思,引申為強悍有力、行動迅疾,恰恰體現(xiàn)了我國北方少數(shù)民族以游牧和狩獵的特點。 北狄曾經(jīng)以赤狄、白狄、長狄等稱呼與中原諸侯國進行交往或戰(zhàn)爭。大約到了春秋末期,這幾種稱呼不見于史料,取而代之的是林胡、樓煩、匈奴與東胡等稱謂。 一、北狄之匈奴北狄,狹義上的北狄,應該是指分布于今天中國北方陜西、山西、河北北部、內(nèi)蒙古中部與北京、天津一帶直接與華夏政治接壤的游牧民族;廣義的北狄泛指匈奴、東胡、月氏等幾大游牧種族。 有專家論證,胡,就是匈奴,在匈奴的東邊的是東胡。 匈奴是北狄系列中最著名的一支,據(jù)著名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考證,早在遠古及炎黃時期,匈奴就以“葷粥”之名而聞世,到了堯舜時代,以山戎、玁狁見諸史料,商代叫鬼方,西周叫昆夷、獫狁名世。到了戰(zhàn)國時期,匈奴被稱之為胡,更多地叫其為匈奴。 戰(zhàn)國時期群雄烽起,胡人漸盛,以匈奴最強,自秦開始到兩漢,對于中原王朝而言,北方最大的威脅就是匈奴。 匈奴與中原王朝發(fā)生過多次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匈奴也曾建立匈奴帝國,司馬遷在《史記》中說:“逐水草遷徙的行國”,言簡意賅,體現(xiàn)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特點,“逐水草”以畜牧為主,居無定所,是“行走”的國度。 兩漢國力的強盛,疆域的開拓都與匈奴的大戰(zhàn)有些關(guān)系,匈奴被東漢擊敗,分裂成南北兩部分,北匈奴西去,以民族大遷徙的形勢給歐洲帶來巨大的影響,南匈奴依附漢王朝,一部分內(nèi)遷,與漢族進行了民族融合,這曾經(jīng)強大的匈奴不復存在。 到了兩晉十六國,匈奴人又躍馬南下,其中一支匈奴人與月氏人融合為盧水胡(盧水匈奴),建立北涼;一支匈奴人抵達遼西,與鮮卑人融合,成為鮮卑大家族中的拓跋部與宇文部,先后建立了北魏、東魏、西魏(其實此時已經(jīng)成為鮮卑人了);一部分在西域與古龜茲人融合,成為稽胡,還有一支稱為鐵弗匈奴,后來匈奴又演變?yōu)楸R水匈奴、鐵弗匈奴等等,到了北魏,基本上消失,在唐代也僅見殘留的所謂稽胡。 二、北狄之東胡中的烏桓東胡是中國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地,西方人以通古斯稱之,其地處匈奴之東,與匈比鄰,早在春秋時期就進入中原史料的記載。 東胡的南邊與“戰(zhàn)國七雄”的燕國接壤,所以頻頻與燕國發(fā)生戰(zhàn)事,曾經(jīng)被燕將秦開擊敗。 強大的時候匈奴都拒怕三分,向匈奴索要良馬、閼氏(匈奴王的老婆),又得寸進尺要土地,被匈奴冒頓單于偷襲,東胡王被殺,東胡余部四散奔逃,其中最大的兩支分別逃到烏桓山與鮮卑山,分別稱為烏桓(烏丸)與鮮卑。 漢武帝時期,霍去病擊潰匈奴左部,大量烏桓人被遷到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個邊郡要塞,設立“烏桓大人”管理治下的烏桓人,讓烏桓人接觸到先進的農(nóng)耕文化,其經(jīng)濟文化水平得到提高。 東漢末年,中原群雄混戰(zhàn),袁紹、公孫瓚都曾征調(diào)烏桓騎兵逐鹿中原。 袁紹與曹操爭雄兵敗去世后,他的兒子亡入烏桓,曹操率軍徹底擊敗烏桓,把部分烏桓人組成他的騎兵。余下的烏桓人一部分與鮮卑人融合,據(jù)專家考證:拓跋鮮卑之所以強盛起來,就是有烏桓人部落的加入;一部分(透過史料分析,筆者認為契丹人中的“青牛”就是赤山烏桓部落)與鮮卑中的東部其一部族融合,演變成契丹人。 三、北狄之東胡中的鮮卑鮮卑人是東胡系列中比較輝煌的一支。當年匈奴冒頓突然率兵馬襲擊了東胡,東胡兵敗,部眾四下逃竄,其中一部分逃往一個叫鮮卑山的地方(今大興安嶺),逐漸強盛起來,到了東漢恒帝執(zhí)政時期,鮮卑人中出了一個英雄人物叫檀石槐,統(tǒng)一了鮮卑各部,北擊丁零,西討烏孫,東伐夫余,南抗東漢,組成強大的鮮卑聯(lián)盟,在高柳北彈汗山(今內(nèi)蒙古商都一帶)建立王庭把自己所統(tǒng)領(lǐng)的部族分為左、中、右三大部。 自東漢的右北平郡以北,東達遼東郡邊外,接壤夫余地區(qū)為東部,由東部鮮卑首領(lǐng)彌加、索利、槐頭等為統(tǒng)領(lǐng),下轄二十余個大部落;自東漢上谷郡以北,西至敦煌郡與烏孫人為界,是為西部,由西部鮮卑首領(lǐng)置鞬落、推演等為首領(lǐng),包括二十余個大部落;自東漢右北平郡以北,西至上谷郡邊外,為中部,由中部鮮卑首領(lǐng)慕容、阿最等人為統(tǒng)轄,擁有十余大部落。檀石槐直接管理與控制這些大部落首領(lǐng)。 隨著槐石槐去世,鮮卑大聯(lián)盟瓦解。原東部鮮卑中的慕容氏、宇文氏與段氏三部最強大,相互之間互相攻伐。 慕容部的大人慕容皝先滅了段氏,又大敗宇文氏(按照史料記載,宇文部兵敗,少數(shù)進入中原,成了北周皇族,大部分遁入松漠之間,分化出后來的契丹與庫莫奚)。 西部鮮卑中最北的拓跋氏逐漸強大起來,不斷南下,建立了北魏政權(quán),后又分裂成東魏與西魏,立國達一百七十年。 與拓跋氏有血親關(guān)系的禿發(fā)氏逐漸西去,與西部諸羌融合,曾建立南涼政權(quán),最后成為羌族的一部分。 四、北狄之丁零在北方草原廣闊的土地上,處于匈奴與東胡北面的游牧部落就是丁零人。 丁零,又叫丁令、丁靈,后來被稱之為敕勒、鐵勒。其最初的游牧地當在今俄羅斯境內(nèi)貝加爾湖一帶,向西直到咸海、里海。 《魏書》中記載:“高車,蓋古赤狄之余種也。初號為狄歷,北方以為敕勒,諸夏以為高車、丁零。其語略與匈奴同,而時有小異。” 就《魏書》中所載,專家們認為,丁零與匈奴區(qū)別很大,是不同族源,擁有白種人的血統(tǒng),但曾經(jīng)臣服于匈奴,成為匈奴的奴隸,被稱之為“貲”。 大約東漢末,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南下,丁零人也隨之紛紛入塞,于是,一些地方留下丁零川、丁零谷之類的地名。 到了南北朝時,被稱之為高車或敕勒。 “高車”之名源于他們善于制造車輛,普遍使用高輪大車。 到了隋唐又演變成突厥人,建立突厥汗國,多次與唐王朝發(fā)生戰(zhàn)爭,突厥汗國滅亡后,接著興起的是回鶻人,也就是高車六氏之一的袁紇氏后裔為主的部族,消滅了后突厥汗國,自稱可汗,接受唐朝的管轄,被同為丁零后裔的黠戛斯所滅,一部分遷往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一帶成了“高昌回鶻”;一部分遷到河西走廊,稱“甘州回鶻”;一支遷至西州(今新疆吐魯番一帶)為“西州回鶻”。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zhuǎn)發(fā)和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