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中午到了大同善化寺前面的廣場。善化寺南面是大同的古城墻,一座巍峨的永泰門城樓與善化寺隔路相望。在帝都長大的我們,少年和青年經(jīng)常在城門洞下面穿行,照一眼就知道大同的城墻真地道,高大雄偉,堅固險峻。 大同古城內(nèi)現(xiàn)有四座名寺,分別是華嚴寺、圓通寺、善化寺、法華寺。善化寺的優(yōu)勢是歷史最久,輩分最大。 當(dāng)我面對善化寺的山門時,簡潔莊重的唐風(fēng)撲面而來。廡殿式寬大的屋頂,四角翹起的飛檐,也有梁思成先生對佛光寺所言“斗拱雄大、廣檐翼出”的范兒,看著就舒展大氣、養(yǎng)眼。 畢竟善化寺的起源是在大唐的開元年間,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玄宗李隆基詔告全國三百六十個州府各建一座寺院,還必須都叫“開元寺”,大同善化寺就是這個時候興建的,為國立寺院。雖然之后就三番五次地毀了建,建了毀,還是留下了巍巍唐風(fēng)。 五代后晉初,不知道石敬瑭是不是為了拍契丹的馬屁,開元寺改名大普恩寺。遼末保大二年(1122年),成為大遼西京的大同被金兵攻陷,“大普恩寺”多數(shù)建筑毀于兵火。金太宗天會六年(1128年)始,高僧圓滿大師用十五年時間重新修建,修了“凡大殿既東西朵殿、羅漢洞、文殊、普賢閣及前殿大門,左右斜廊,合八十余楹”,奠定了今日寺院的規(guī)模。元史記載,曾有四萬僧人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在此寺集會,舉行佛事活動。 明代也有高僧增修過寺院,明英宗賜名“善化寺”,之后寺院又經(jīng)多次修葺,重建了墻垣,擴大了山門,修繕了臺基并圍以石欄;增建鐘、鼓二亭;廊內(nèi)及臺下都鋪以磚石。 還記得在上篇觀音堂的游記里說到清順治六年,由于大同總兵姜瓖始降復(fù)反,還頑抗到底,惹急了多爾袞,結(jié)果給大同招來“屠城”之禍,善化寺和觀音堂一樣再一次成了“臺基盡廢,廊廡俱頹”的慘樣。 毀了就毀了,接著再修。康熙年間和乾隆年間又都請來高僧主持,先后兩次進行了整修,修好后的寺容又煥然一新:“圣像巍巍,金身燦燦,棟宇愈見輝煌,宮室益為聳翠”。 到解放前夕,善化寺已破敗不堪。1961年,善化寺和佛光寺等一批古建筑被國務(wù)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多次撥款修葺,成為我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布局最完整,保存最完好的遼金建筑群。 我們幾個先在善化寺前廣場上,摸出剩余干糧,把肚子填飽,再進入善化寺參觀。 善化寺山門規(guī)模不小,門前有小型月臺,檐下懸“古善化寺”方匾。大門兩邊各有一只石獅蹲守,門關(guān)著。 從側(cè)門進入善化寺后,轉(zhuǎn)回到山門背面去看,里面卻是天王殿,北門上懸著"威德護世"匾額,字體敦厚有力。 天王殿里的四大天王個個都有3米左右,拿著自己標(biāo)配的家伙事兒,比起一般寺廟里的天王,面相和善多了。原本是佛教里的天神,卻是中國武將打扮。四大天王是明代萬歷年間塑的,彩繪為民國時期的。
天王殿的北面是三圣殿,建于金代(1123-1149年),外貌與山門相似,頗有唐風(fēng)。坐落在1米多高的臺基之上,前有寬闊的月臺。 屋檐下的斗拱有很多樣,樣式復(fù)雜,尤其顯眼的是又見到了佛光寺范主任說的那種金代特有的像花朵一樣散開的斜斗拱,比佛光寺文殊殿的斗拱多了一層,碩大華麗。三圣殿的斗拱被梁思成先生稱贊“偉大之斗,深遠之檐出,屋頂和緩之斜度,穩(wěn)固莊嚴,含有無限力量,頗足以表示當(dāng)時方興未艾之朝氣?!?/span>
三圣殿里實在寬敞,是用了減柱法。中央佛壇上是華嚴宗三圣的造像。在華嚴經(jīng)中,文殊菩薩以智、普賢菩薩以行輔佐釋迦牟尼佛的法身毗盧遮那佛(密宗言大日如來),華嚴宗是中國化佛教里的一派,發(fā)端于北朝,到了唐已經(jīng)是最重要的派別。 三尊泥塑的中間的毗盧遮那佛一眼就看出來了,旁邊的兩位菩薩沒有坐騎,就分不出哪位是普賢,哪位是文殊了。網(wǎng)上資料里說“這三尊泥塑系金代原作,清康熙年間補修,金塑風(fēng)格猶存,其中以普賢菩薩像最佳。但在后人的維護中失了真。”于是又去查書,書上說普賢是釋迦佛的右脅侍。終于認準了普賢,與文殊對比一下,似乎是更精致一些。
三圣殿里墻上的明代壁畫后來被泥層覆蓋,2011年,對善化寺古建文物的墻體進行全面檢修的工作人員發(fā)現(xiàn)壁畫,經(jīng)過專業(yè)人士的一系列專業(yè)操作后,160 多平方米的壁畫已完整顯現(xiàn)真容。整個壁畫畫法精細,線條流暢,人物傳神,畫面生動。屬于明代寺觀壁畫精品,有極高的藝術(shù)和文物價值。
三圣殿里有四座石碑,都是歷代記錄對善化寺的重修,其中有一個石碑的撰文是被金朝扣留14年的南宋官員朱弁寫的,他作為南宋使節(jié)出使金朝,來了就回不去了,因為人品高尚、學(xué)識淵博,被金朝貴族聘為講師。朱弁就住在西京大普恩寺,就是現(xiàn)在的善化寺,他寫的碑被稱為“朱弁碑”,也叫“善化寺金碑”,尤為珍貴。不僅是珍貴的文物資料,也是難得的書法妙品。 但我根本沒有注意到這塊很有名的“善化寺金碑”,擦肩而過。只好從網(wǎng)上找個圖片貼上。 三圣殿里頂部所有梁架都裸露著,上下兩層疊裝,橫平豎直,排列有序,有一種幾何的美,用專業(yè)話說“全部施徹上露明造”,梁架布置揉合了宋、遼、金三代的建筑特點,獨具風(fēng)格。中央佛壇上空的梁架全部彩繪,別具一格。
最北面的大雄寶殿巍然屹立于3.3米高的臺基之上,正對著臺階立著一座木結(jié)構(gòu)的牌坊,是明萬歷年建的。 爬上月臺,就看見非常寬大的大雄寶殿,如果不是退到月臺的邊沿就無法拍到大雄寶殿完整的全貌。到了寫游記時,我發(fā)現(xiàn)沒有拍到完整的大雄寶殿,捉急了,幸虧有發(fā)小站在月臺邊沿的牌樓旁拍下了大雄寶殿的全景圖。別小看這張全景圖,網(wǎng)上都難找到。 大雄寶殿是遼代的建筑,是目前我國保存下來遼金時期第三大的大雄寶殿(第一大是大同華嚴寺的大雄寶殿,第二大是遼寧義縣奉國寺的大雄寶殿),名不虛傳。 大殿的屋脊與山門、三圣殿是同一款式,只是更加雄渾。屋檐下的斗拱有八種之多,手法拙樸,令人大開眼界。 大殿的門很特殊,南墻上均勻開了三個大門,除了大門上各有一片窗戶,墻上再沒有窗戶了。而且門框不是正方形或者正方形的,而是帶花邊的,好像帶點伊斯蘭風(fēng)格,里面大門都是長方形的。 大雄寶殿屋脊的鴟吻
這個長方形的殿堂面闊七間(41.80米),進深五間(26.18米),里面也用了減柱法。 佛壇上一溜坐著五尊佛像,但是西邊的兩尊佛像被罩在綠紗網(wǎng)里,看不成了。從網(wǎng)上找了兩張圖片,看一下全景吧。 (網(wǎng)) (網(wǎng)) 另外三尊還都端坐在仰伏蓮臺須彌座上。佛像一看就很古老,落了滿身的塵土,都有點看不清楚了,聽說那些貌似塵土的痕跡并不是塵土,而是氧化造成,是擦不出來的。 雕塑水平很高,佛祖面相端莊凝重,身形勻稱自然,衣紋流暢,質(zhì)地輕柔華麗。
中央毗盧遮那佛像的兩大弟子阿難和迦葉,只能看到迦葉,還有兩個脅侍菩薩,也只看得到一個。看那迦葉造像奇古,面帶笑容,栩栩如生。 (網(wǎng)) 脅侍菩薩身材苗條,佩戴瓔珞,衣裙十分輕薄,帶有紗感,且花色鮮亮。這些塑像是金代原作,真了不起!佛像后的木刻背光雕鑿風(fēng)格與佛像不同,說是明代增刻的。 大殿里有一女工作人員,請教她五位佛祖的尊號,她說佛壇上是五方佛,從西向東一連串地報出:不空成就佛、阿彌陀佛、毗盧遮那佛、寶生佛、阿閦(chù)佛,我們一時消化不了,只認準中間的佛是釋迦佛。 五方佛屬于佛教密宗系統(tǒng),是指東西南北中,五方世界各有一佛主管; 毗盧舍那佛居于中央,兩側(cè)分別為東方香積世界阿閦佛、南方歡喜世界寶生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北方蓮花莊嚴世界微妙生佛。 女工作人員不讓在殿內(nèi)拍照,連小爽從殿里往門外拍都不行,我乘她沒注意時,偷拍了幾張佛像,慌慌張張的。 殿內(nèi)東西兩側(cè)磚臺上站立二十四護法諸天塑像,高達2.5米,金裝彩繪,非常精彩。其實佛壇上的坐佛,臉都差不多一樣的,坐姿也是一樣的,只“莊嚴”二字就是了。服裝變化也不大,不同的是手印。 而這些護法諸天倒是展示了惟妙惟肖的人間百態(tài);其中有須長垂胸的老者、溫文英俊的少年、衣冠楚楚的文官、威猛粗獷的武將、恬靜嫻淑的少女、盛妝艷服的貴婦。這些塑像體形各異,性格鮮明,表情生動,工藝細膩,妙不可言,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也是不可多得的金代彩塑上品。 幸虧正華拍了兩張照片,我又從網(wǎng)上下載了兩張,表現(xiàn)一下善化寺二十四諸天的風(fēng)采和金代高超的彩塑工藝水平。
讓人稱奇的是把鬼子母的前世今生都擺在一塊兒了。佛經(jīng)中記載的鬼子母的前身是牧羊女,曾經(jīng)帶著身孕參加王舍城的慶祝活動,結(jié)果她流產(chǎn)了,在場的五百人皆舍她而去。牧羊女發(fā)下毒誓,來生要投胎到王舍城,食盡城中小兒。后來她果然投胎到王舍城,還生下五百個孩子,每天去捉別人的孩子喂自己的孩子。釋迦佛知道了,趁鬼子母出門之際,藏起來她的一個孩子。鬼子母回來后找不到孩子急了,只好去求釋迦佛,釋迦勸她將心比心,勸化了鬼子母,鬼子母皈依了佛門,還當(dāng)了全國婦聯(lián)主席,專門保護婦女兒童。那鬼子母身邊的猙獰小鬼就是她的從前的原形。 “諸天”是誰?本是印度神話中懲惡護善的天神,佛教讓他們轉(zhuǎn)行做了護持佛法的神,大約是佛教里的警察叔叔吧。我在北京法海寺殿里的壁畫上看到的500年前的明代壁畫,明代宮廷畫匠畫了一大群身著唐宋服飾的佛教護法神,女神們梳著各種樣式高高的發(fā)髻,插滿了貴重首飾,身上佩戴綴滿珠寶的瓔珞、釧鐲,儼然是皇家后妃。 男神則穿戴不同式樣冠冕、衣衫和盔甲,與帝王將相無二。這些天神三五成組,互相顧盼,前后呼應(yīng),而且賓主分明。儀表有莊重溫雅的,有猙獰凜厲的,腳下有獅、豹、狐貍,背后是漫天飛舞的彩云。 其中也有鬼子母,儀態(tài)萬方地站在隊列里,一手持扇,一手撫著兒童的頭,慈祥得不得了。畫面澤飛彩舞,繽紛照人,游客都嘖嘖贊嘆不已。 抬頭看大殿屋頂,除了正中的毗盧遮那佛頭頂上有平綦及藻井兩間,其余也都為徹上露明造。藻井和平棊是遼代遺物,斗八藻井中央圓形背板畫著雙龍寶珠,藻井自下而上層層疊收,結(jié)構(gòu)嚴謹,形成一個攢尖式模型結(jié)構(gòu)建筑,別具風(fēng)格。 (網(wǎng))
(網(wǎng)) 大雄寶殿的西南有一座普賢閣,門口有說明牌:“普賢閣——遼代建筑,重九脊頂,高18米、1953年曾落架重修。結(jié)構(gòu)精巧,形制古樸。內(nèi)有普賢菩薩騎象坐像,周壁繪制《普賢經(jīng)變》壁畫,根據(jù)普賢的故事而繪制的壁畫?!?/span> 除了樓閣,普賢閣里面的普賢菩薩坐像和壁畫幾乎是嶄新的,壁畫是2012年中央美術(shù)學(xué)院壁畫系的師生繪制的。他們嚴格按照古代壁畫的最高標(biāo)準和古代最標(biāo)準的方法繪制,使用的是礦物質(zhì)顏料,可以保存500年以上。
善化寺里的古建筑多是遼金兩個朝代對中國佛教的貢獻,梁思成先生在他所作的《大同古建筑調(diào)査報告》中寫道:“其大殿、普賢閣、三圣殿、山門四處均為遼金二代遺構(gòu),不意一寺之內(nèi),獲若許多珍貴文物,非始所料。”現(xiàn)在明確的是山門、三圣殿、地藏殿、觀音殿為金代早期建筑,普賢閣、大雄寶殿則是遼代遺存。善化寺不單保留了好幾座遼金建筑,還大體保留了整座寺院的布局,是一組非常難得的遼金時期的建筑群。 讓我吃驚的是一個從蒙古草原闖入中原的馬背民族契丹,一個從白山黑水沖出來的馬背民族女真,當(dāng)他們越過長城,逼退中原漢人政權(quán),建立自己的政權(quán)后,迅速吸收漢文化,而糅合一起的胡漢文化,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大遼建立了五個京城,設(shè)立南北兩個樞密院,對胡人和漢人分別管理。體現(xiàn)了契丹人的靈活、率性、遂真。大金也遵循了這種二元管理的形式。 遼金還迅速接受本土化的佛教,把毀于兵火的寺廟復(fù)建起來,大興土木,不惜工本,繼承大唐傳下來的遺風(fēng),接納遠近,為后人留下了凝聚中華古老文明的珍貴文物。由北方民族政權(quán)傳承的建筑藝術(shù)里繼承和發(fā)揚了實用、堅固、美觀這三大要素,而且氣魄宏大。善化寺完美地展示了這一切。 注:游記里大部分照片是一塊兒旅游的發(fā)小拍的,在此謝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