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送教路上的我們 惠淑婭 渭南市特殊教育學校 每天早上背著書包上學校,對普通兒童來說是再平常不過的場景,但對于一些身體重度殘疾的孩子而言,卻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為了切實保障殘疾孩子受教育的權(quán)利,為了讓“折翼天使”也能與其他孩子一樣接受良好教育。為此,我校對全區(qū)建檔立卡特殊兒童開展“送教上門”活動。 暑假之前,我校已對全區(qū)所有建檔立卡的特殊兒童進行了初步摸排、評估,了解了這些學生的具體情況,并根據(jù)評估結(jié)果,對確實不適合入學的特殊兒童制定了詳細的“送教上門”實施計劃。崔曉麗校長表示:“對于這些由于各種原因無法正常入學的特殊兒童,我們一定要克服各種困難,把'送教上門’這項工作長期堅持下去,讓他們也能實現(xiàn)自己的求學夢!” 我所送教的是一個叫曉晶的十五歲大男孩。我們同行的一組人順著蜿蜒盤旋的山路驅(qū)車爬行一個多小時后,才看到了曉晶的家:一間小小的瓦房,一進大門就能看到后院的土山,家里的陳設簡單的不能再簡單,一間帶土坑的小小臥室,一條窄窄的過道放著的簡易單人床,唯一的家用電器是那臺九十年代的黑白電視機,這就是這個家的全部。初見曉晶時,孩子穿著一身臟得已看不出什么顏色的衣服,腳底的鞋也已滿是破洞,孤零零一個人坐在小山坡上,靜靜地望著家門前談笑的人群,一雙眼睛雖睜得大大的,但卻黯淡無光,或許他也想加入其中,但又害怕別人的輕視或嘲笑吧? 看到我們的到來,曉晶害羞地低下了頭,一句話也不愿說。王陽老師親切地握著孩子的手,輕輕呼喚:“曉晶,別怕!我們是學校老師,以后每周我們都來給你上課。”我從旁邊端來把小凳,拉著他的手,讓孩子坐下。同行的閔珂、王苗老師打來一盆清水,指導著曉晶把臉、手、胳膊洗干凈。孩子看到鏡子里不一樣的自己,羞澀地笑了,這才是這個花季少年該有的模樣。 我們與曉晶的父親聊天,了解孩子的具體情況,父親字里行間都透露著一個信息:孩子耳聾殘疾,上學有啥用,讓他出去打工還能多掙幾個錢。在這個貧窮落后的小山村里,子女的教育根本不受重視,更何況是一個特殊孩子呀。閔老師聽明白家長的意思后,立刻給家長講一些法律政策,孩子有享受教育的權(quán)利,年齡不足打工是違法的……我們也在一旁說:“孩子年齡小,社會經(jīng)驗不足,出去難道不怕被別人欺負嗎?”經(jīng)過老師們的耐心勸解,家長漸漸打消了讓孩子打工的念頭。 為了孩子能順利融入社會,暑假里每個周四,我們都來到曉晶家里進行送教。我們幾個老師根據(jù)孩子的需要,從人民幣面值的認識開始,對人民幣的計算讓孩子扎實訓練,我們還帶孩子去了附近鎮(zhèn)上的集市,訓練孩子自己付錢買東西,讓他獨立去理發(fā)、買菜、進超市。在一次次的相處中,曉晶越來越自信,臉上的笑容也越來越燦爛。 快開學了,我們都做孩子父親的工作,讓他送曉晶到鎮(zhèn)上的初中就讀,我們崔校長也及時與普校校長聯(lián)系,幫助孩子回到校園,如果孩子確實適應不了普教生活,我們會一直送教下去,因為大家誰也放心不下那個總是坐在山坡上微笑著等候我們的大男孩。 在我們這兒,送教的故事很多很多。新學期,我校的送教學生增加到六十多名,任務加重,但老師們都毫無怨言。正如崔校長所強調(diào)的:送教工作中我們要做到,一要有愛心。只要有愛,孩子們才能從內(nèi)心接納我們、喜歡我們;二要有耐心。孩子由于身體原因接受都比較慢,一個知識點可能要反復訓練多次,我們切記一定不能浮躁;三要有恒心。送教工作不是一天兩天,它是一場持久戰(zhàn),我們要有持之以恒的態(tài)度?!八徒躺祥T”不僅給特殊兒童帶去了歡聲笑語,讓特殊兒童在家也能學到文化知識和生活技能,也給他們的家庭帶去了一片陽光般的溫暖。渭南市特殊教育學校一定會將“送教上門”這項工作長期堅持下去,用愛心與耐心為這些特殊兒童撐起一片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