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總結《備急千金要方》(簡稱《千金要方》)脾系臟腑理論,通過數據統(tǒng)計分析,研究該書脾系疾病方劑的辨治與用藥特色,探討孫思邈論治脾系疾病的思路與特點。方法:通過對《千金要方》中脾系理論內容進行梳理,整理其學術觀點及理論認識。對其中的解剖形態(tài)、生理功能、病理狀態(tài)、與其他臟腑組織的關系等方面進行脾系理論的總結與歸納。對《千金要方》中辨治方法進行分析,從病因、病機、辨治方法等方面進行梳理,歸納出孫思邈辨治脾系疾病的特點。對書中的脾系疾病方劑進行規(guī)范,將規(guī)范后的方劑錄入EXECL中,建立數據庫,運用數據統(tǒng)計分析與VBA進行模塊化編程,對常見癥狀、常用藥物、常用藥對、癥藥關聯度,以及證癥與藥物藥對相關性進行分析。 結果:《千金要方》中的脾系理論承襲《黃帝內經》,其脾系理論已形成基本框架。其辨治方法有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以臟腑辨證論治內科疾病;第二,診法重脈,以虛實辨證為主;第三,辨證論治與辨病論治相結合。脾系疾病常見癥狀為(取前十位):腹瀉、大便膿血、食欲不振、嘔吐、腹痛、腹?jié)M、發(fā)熱、大便艱難、胸悶、噯氣。 脾系疾病常用藥物(取前十位)為: 甘草、桂枝、干姜、人參、黃連、當歸、附子、生姜、茯苓、大黃; 常用藥對(取前五位)為:甘草人參、甘草桂枝、附子干姜、人參桂枝、人參干姜,均為常用藥物之間的組合。 癥藥關聯度結果為(取前三位): 腹瀉常用黃連、干姜、甘草;大便膿血常用黃連、干姜、當歸;食欲不振常用人參、干姜、桂枝;嘔吐常用人參、甘草、桂枝;腹痛常用甘草、當歸、橘皮;腹?jié)M常用白術、大黃、茯苓;但熱不寒常用甘草、當歸、大黃;大便艱難常用大黃、杏仁、芍藥;胸悶常用桂枝、半夏、生姜;噯氣常用桂枝、甘草、半夏。 脾系疾病常見證型為:實熱證73次、虛寒證62次、寒濕證20次、痰濕證11次、氣滯證10次、脾氣虛證10次、氣逆證10次、熱盛傷津證2次、氣津不足證2次。 各證藥物頻次為(取前三位): 實熱證常用黃連、甘草、大黃;虛寒證常用干姜、人參、桂枝;脾氣虛證常用人參、甘草、橘皮;寒濕證常用桂枝、干姜、附子;痰濕證常用生姜、半夏、桂枝。 各證型常用藥對均為高頻藥物之間的排列組合。結論:孫思邈的脾系臟腑理論繼承于《黃帝內經》。辨治方法上以臟腑經絡辨證為主體,診法上重視脈診。病機環(huán)節(jié)上重視虛與寒、實與熱之間的轉化。治療疾病上,擅長對腹瀉、大便膿血、嘔吐、食欲不振等病癥的治療。由于證型多樣,病機復雜,常見虛實夾雜,寒熱錯雜,本虛標實之證,脾系疾病辨治中常用扶正驅邪,寒熱并用,標本兼顧之法,靈活的體現了辨證論治的精髓。... |
|
來自: 昆山同德堂鄒醫(yī)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