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期,江蘇有一知府,在升官調任之前,為地方知縣時,為官清明破獲不少要案,百姓無不稱其辦案如神。 為知府后,某天有一漢子來府衙告狀,見到知縣大人伏地便拜,稱要青天老爺為他做主。知府問他說為何事,那漢子一一陳述。 漢子名叫楊望,他有一知己好友,不久前身患重病,他跑前跑后,請大夫花錢買藥為友治病,可惜好友還是重病身亡,他心中悲痛不已。 欲娶好友妻子 好友死后,他花錢請人收殮入館,全權辦理喪葬發(fā)送。好友家中只剩下老母親,與那恩愛妻子王氏。 他見這對婆媳實在可憐,便用僅有的一百兩紋銀,救濟好友家中,用來補貼家用。楊望也時常去探望。 但他尚未娶妻,恐讓好友母親妻子遭到鄰居白眼,所謂寡婦門前是非多。便向那老母提議,為避免鄰居閑話,他愿娶王氏為妻,與她共同照顧好友老母生活。 好友老母也親口應允,可王氏娘家卻百般阻撓,說什么也不許女兒改嫁于他。如今他錢財花盡,人財兩空,故求大人為民做主。 當堂審問 知府大人便差人,傳喚王氏與其婆婆,可差役卻只帶上了王氏,大人便問其婆婆為何沒來,王氏稱婆婆歲數大了,腿腳多有不便,故一人前來。 知府大人覺合情合理,便問王氏與楊望如何認得,王氏回稱夫君,與楊望乃是至交。時常來往,已有多年。 大人又問其丈夫因何病而亡,王氏稱是丈夫那夜胸口疼痛,家無錢財醫(yī)治,也多虧楊望跑前跑后,可這病久治不愈,夫婿深夜復發(fā)而死。 知府感嘆,有友如此難得。便問那楊望,你友所服用哪些藥物,你可否記得。楊望稱時間太久,也未曾留意。 查訪王氏家中 知府又問其,可還記得最后配藥時間,在哪家藥店所抓。楊望稱本月初三,在城中濟世堂中,大人一問便知。大人問完各種細節(jié),便讓王氏暫留,因還有話問其。 退回后堂,命人對王氏好生招待。大人在書房思索,楊望若真是真心照料,賊會因王氏父母不允許女兒改嫁于他,便上堂控訴,還有先前所說人財,略有欠妥。 若此二人有奸情,那王氏婆婆在家中豈會不知。想到這般,大人有心前往王氏家中探訪。打扮過后,大人來到王氏家中,開門的乃是一目盲老嫗。 大人不由大駭,這想必就是王氏婆婆,若王氏與楊望有奸情,她一目盲老嫗怎能瞧見。大人謊稱趕路口渴,前來討碗水喝。 事情現端倪 喝水時,大人問那老嫗,家中怎只有她一人,老嫗便將兒媳出門辦事,還有兒子得病身亡,楊望好心救濟,所有之事全盤托出。 大人瞧見老嫗目盲時,心中便早已推測大概。喝完水告別老嫗,回至縣衙命差役前往濟世堂查問。 一時半刻,差役回衙稟告,這月初三楊望確實去了濟世堂,抓的是治療胸口疼痛之藥。大人又叫差役去城中他街詢問,楊望是否曾去抓藥。 翌日,差役回衙稟告,據樂善堂店主所說,楊望曾去他那買藥,不過所買之物乃是砒霜,并非治病之藥,楊望稱家中有鼠,所以買砒霜滅鼠。 捉拿兇犯 大人前后推演多時,叫衙役放王氏回家,但要在身后跟隨,若見有男子等候,立即將二人抓捕歸案。 差役依照大人所說,放了王氏回家,跟隨到路口,只見楊望正在路口等候,差役上前將二人緝拿歸案。二人被抓捕堂前,認罪招供。 王氏承認,早已與楊望勾搭,后來夫婿生病,因嫌棄他礙事,故和楊望同謀,用砒霜毒死。然后在哄騙目盲婆婆,改嫁到楊望家。 大人之所以放王氏回家,那只不過是姜太公釣魚之餌食,楊望心中有鬼,故不敢在縣衙錢等候,必定會在不遠處。 王氏父母,之所以不叫王氏改嫁楊望,所謂虎毒不食子,要是楊望真是好人,王氏父母豈會阻撓。 正所謂此地無銀三百兩,說多錯多,楊望所說看似無破綻,但人財兩空這句,肯定是無心之言,卻也暴露了其心中所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