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曲園(1905~1993)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原名胡延芳,湖北江陵人。胡曲園很早就參加了革命工作,是著名的民主教授。他長期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曾主講過中國哲學史、外國哲學史、馬克思哲學原著、馬克思哲學原理等課程,為祖國培養(yǎng)了大批有用之材。胡曲園一直主張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貫通起來,由博返約,對哲學基礎理論做出新的探索,開創(chuàng)了復旦哲學系的學思傳統。他治學嚴謹,學問淵博,除了哲學,對社會學、文學、邏輯學等亦頗有研究。他思想敏銳,堅持真理,勇于探索。 回想起在抗戰(zhàn)前,我跟艾思奇同志一起在上海參加地下哲學小組的活動,小組每活動一次就要換個地點,以避開國民黨特務的耳目。當時我們的活動是冒風險的,但對學習哲學的興味很濃。艾思奇同志寫《大眾哲學》每寫一篇基本上都在小組里討論過。 艾思奇同志這本書單單讀書生活出版社就出了32版,還有很多出版機構私下印行,這個數字現在已很難準確統計了。 在抗戰(zhàn)爆發(fā)前,社會上思想問題很多,我參加哲學小組思想上也得到教益,收獲是很大的。那時對政治不感興趣的人,不搞社會科學的人也要爭購《大眾哲學》,這是因為《大眾哲學》這本書,在關心國家存亡這個現實問題上,同廣大人民群眾起了“心聯心”的作用。 理論聯系實際我認為就是要寫反映時代需要的東西,《大眾哲學》的偉大歷史意義就是它寫了大家需要了解的東西,《大眾哲學》主要是在哲學上、在認識上對國家的命運和前途、當時需要解決的重大向題,為大眾指出了真理。 深入淺出的關鍵就是要抓住群眾關心的現實問題,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合情合理地回答出來。這樣的理論也就符合了時代的需要。馬克思寫《資本論》是給工人看的。反映了時代的需要,就抓住了人的思想,就有戰(zhàn)斗性。 至于所謂“改造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問題,我想還是要改提做“馬列主義哲學章節(jié)的編寫問題”為好,否則是會引起誤會的,似乎馬克思主義不行了,現在要改造體系了。 哲學概括了科學的成果,所以哲學有著指導科學的作用,但是具體學科中的具體問題仍然要由具體學科去解決,哲學是不能代庖的。至于哲學本身,作為最高的綜合原理,總是要隨著實踐和科學的發(fā)展而發(fā)展,才能對我們起著世界觀的指導作用。 當前思想的復雜,不亞于三十年代,我們一定要進一步發(fā)揚艾思奇同志當年撰寫《大眾哲學》 的精神,以適應時代的需要。 |
|
來自: skysun000001 > 《單位文章學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