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去的依然忘去,記憶的總是難以忘懷,有的甚或隨著時光的推移愈加清晰。譬如家鄉(xiāng)的紅薯,總是時時縈繞于心頭揮抹難去。 插 秧 驚蟄之后,村里便熱鬧起來了,頭一波農(nóng)忙便是育紅薯苗。 紅薯放在窖中,窖如井一般打在地下,平日頂上覆一石蓋,而四周用土圍著。這窖的直徑頗寬,只在左右兩壁鑿有凹槽,需父親的身高腿長下去才不費事,母親便拿條井繩等在井邊,待父親將紅薯盛滿籃子,母親趕快放下井繩將紅薯拉出窖外,如此幾番之后,紅薯種便準備充足了。 窖里的紅薯經(jīng)冬后會有腐爛,先將壞的剔出去。收拾一塊兒平整的地兒,用驢糞和有機肥墊底,把紅薯挨個放到上面,一定要擱置的井然有序,這樣紅薯發(fā)的芽才齊整,紅薯上面再鋪一層有機肥,最后覆一張塑料薄膜,用石頭壓住四圍,形成一個溫室環(huán)境。當然還需不時地打開塑料膜觀察溫度,用手測量一下,溫度過高會燙傷紅薯,過低則出芽率慢,達到與人體溫度相當為宜。 十幾天后,打開塑料紙,看到上方的糞肥被頂?shù)墓钠饋恚埸S的芽從細縫中鉆出,清明前后,等那芽長高了,葉子變成深綠,紫色的莖直挺挺拔起,它等待主人的采擷,將其拔出栽到地里。 紅薯地不同其他,種紅薯前須把地整平,再用鋤頭將土摟成高高的土埂,母親用籮筐挑著秧苗,父親擔兩桶水,到地里先用鋤頭挖坑,距離二十多公分栽一株,澆上水再用手將根掩埋好,一晌過去,看著滿地新綠心里那個美??! 但這只是剛剛開始,等到盛夏紅薯藤蔓茂盛,著地的藤會隨處生根,這個時候就需要翻秧,將地里的紅薯秧全部翻個個兒,以免影響收成,那些斷落的枝葉便帶回家,可以拿來煮菜粥,可以喂小雞和豬,翻過秧以后還要除草,將地皮翻一遍,直到霜降過后,才開始刨紅薯。 刨 薯 家鄉(xiāng)的紅薯分兩種,一曰:家紅薯,一曰:洋紅薯。 家紅薯的皮色黃粉,瓤金黃,口感香甜,但產(chǎn)量少,近年來越少種植。 洋紅薯皮色洋紅,瓤白,內(nèi)部莖多,水分含量多,而且產(chǎn)量高,一株可以產(chǎn)好幾顆紅薯,近來都是種植此薯。 秋天是家里最忙祿的時候,收玉米、割谷子、打核桃、摘山楂還有刨紅薯。刨紅薯前先用鐮刀將藤蔓割去,然后整理放置地邊曬干,冬天用鍘刀切碎喂羊、拌豬食,整塊地收拾干凈,只留下一小節(jié)茬莖露出地面,方可開始刨紅薯。刨紅薯這活看似簡單,沒有經(jīng)驗的人一撅頭輪下去,要么用力太輕,破不開土,要么用力過度“噗嗤”一聲紅薯劈成兩瓣。父母干活不追求快,但也不慢,一撅頭一撅頭輪著,半晌,身后的地面上鋪的滿是大大小小紅薯,一個也沒落下。 薯 干 收了紅薯還沒到底,母親將長得小的不成氣候的紅薯撿出來,挑一個空閑的日子,燒一鍋水蒸一籠小紅薯,待出籠的紅薯冷卻,用刀切成薄邊,選在晴朗的日子,將紅薯片曬在墻頭或者屋頂,當然會有喜鵲或者斑鳩來偷偷覓食,便做一個假人穿上衣服掛在一旁,用來驅趕偷吃鳥類。紅薯干很是耐曬,得有十幾個晴朗的日子方能曬干。等到冬日閑暇,小紅薯便被拿出來當零食,單獨嚼著吃或者配著玉米一起爆炒都是可行的,那滋味實在美妙,香甜有嚼勁,我還會帶到學校分給同學吃,煮粥時放進鍋里也是可以的,這小紅薯干陪我度過了十余年冬天。 生紅薯也可以直接切成片,然后晾干,可以直接買給酒廠當收入,也可以放進粥里合著煮飯,還有一種獨特的方式將其磨成粉面,紅薯面做的饃饃特別好吃,賣相雖然不佳,偏棕黑色,但是口感爽口香甜,是其他粗糧無法超越的。 薯 粉 紅薯粉是所有紅薯制品中最復雜最昂貴的產(chǎn)品,我的家鄉(xiāng)所產(chǎn)的不同于現(xiàn)下工廠里機器生產(chǎn)的紅薯粉,從制粉到成品這中間的每一道工序都是人工制作的。 紅薯刨出以后一部分入窖自己食用或者當紅薯種,剩下就是切成片、賣掉或做成粉條。 做粉條第一步將紅薯洗干凈,別看簡單可是一項大工程,村里短水,幾千斤的紅薯需運到池邊清洗,這時天氣業(yè)已轉涼,任莊稼人糙實,這浩大的清洗之后雙手也是有些受不住。再來是將紅薯剁成塊,運到磨坊,磨成糊狀加入清水,找一口大砂缸,在缸口支個羅把粉糊倒進去,先用銅絲粗羅過濾一遍,再用銅絲細羅過一遍,過濾完,讓淀粉在水中沉淀,剩下的紅薯渣就用來喂豬。 第二天將表層水傾出,再用專用布兜系成包袱狀,將提煉出來的芡粉裝在兜內(nèi),懸掛起來晾干,半干時取下來,不能經(jīng)手,不能粘水分,用干凈的刀子切割成小塊狀,讓其自然風干,直至粉碎成細沫狀,然后裝至袋子中放起來,等到零下結冰后方拿出來做粉條。人工做粉條必須要借助天候,只有溫度零下,地上結冰才能做得成。 村子小,村里人格外和氣,做粉條這種勞力活都是全村人聚在一處搭伙下粉條。首先砌一口灶臺,要放的進十桶水大的鍋,準備好鼓風機等,人是必不可少的,需提前聯(lián)系好,那家出幾口人,那個人管什么任務,是燒火還是拔條,是擔水還是和面,里里外外分配好了,第二天早上五更天便到出工的那家,一塊吃早飯,開始做活兒。 第一步先把粉芡和好,這揉面的人必須勁大而且力道勻,需要幾個壯實的漢子同時揉拿,將其和成柔軟適中的面團,沒有疙瘩,均勻細膩,接下來好戲開始了。現(xiàn)場所有的人都忙得腳不歇步。鼓風機呼隆隆吹動,爐中火劈里啪啦,火星四射,沸水翻騰冒著霧氣,彌漫四周,帶動著整個冬日都躁動起來了。 一應用具準備妥當,把和好的芡粉裝滿漏瓢,漏瓢是專用的工具,有木質也有金屬的,但重量要輕,瓢底鉆有小孔,那粉就是從小孔漏出,若是制圓粉條,空就鉆圓的,若是扁粉條,那孔就是扁的。掌瓢的師傅站在沸騰的鍋沿旁,一手托著盛滿粉芡的瓢,舉在沸水上方,另一只手握拳均勻的捶擊拿瓢的手腕,拍打中粉芡從瓢底小孔漏泄而下,漿粉從高到低由粗拉細,根據(jù)需要的粗細掌瓢的隨機調整高度,拉細的漿粉遇到沸水立即成型,變成了粉條。站在掌瓢的旁邊一位負責裝瓢,往瓢內(nèi)續(xù)料,保持瓢內(nèi)粉芡能連續(xù)不斷下鍋,鍋沿另一邊,一位等待的師傅拿著長筷子,迅速將粉條撈起來,放進另一口滿是冷水的鍋中,過水后冷卻定型,有兩人守在旁邊,拿著木竿子將粉條掛上去,由專門的人接住送往晾曬區(qū)。 在晾曬的地方將粉條一根根排細密鋪整齊,將長短不一的剔除去,掛在架子上風干。如果天氣偏暖要盡量避免陽光直射,用布遮蓋或者架在涼蔭下,甚至不停地往粉條上潑涼水,以免粉條絲黏連在一起。夜間必須上凍結冰,第二天用棒槌拍打,直到冰碴落下,這一凍一解,粉條一根根舒展,失去粘性,再搭到陽光下晾曬,一排排掛在院子里,曬干后便是成品粉條。 整個制作過程相當緊湊,掌瓢的,續(xù)瓢的,燒火的,劈柴的,一趟趟擔水的,來來回回的舉著粉條的,每個人都是一道急促的風景,熱火朝天的農(nóng)村生活,直到深夜才結束,雖精疲力盡,卻也歡歡喜喜。 ( 責編:西子) 我們意在文化傳播和分享 若您有異議,請聯(lián)系我們 |
|
來自: 昵稱76496706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