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氏世譜》 世譜,俗稱家譜,在中國已延續(xù)了三千多年的歷史。她并列國史、地志,成為我國三大文獻之一。而今許多海外華人,不辭艱辛,回到祖地,與族人拜祭祖先。這種尋根追祖情結(jié),不能不說與延續(xù)幾千年的家譜有關。古人云:無根不成木,無祖非為人。同系炎黃子孫,豈能不知自己根源來自何處。然而子孫綿延,枝盛葉茂,卻藪始一人,散為萬枝,世代承傳,唯有家譜能統(tǒng)之也。 世傳家譜,她不僅記載一個家族的歷史,更重要的是聯(lián)系一個家族的血緣紐帶。家譜歷經(jīng)纂修,世系支脈,淵源千年,條分縷晰,井然不紊。譜中所載姓氏變化、宗族沿革、遷徙移居、先祖功業(yè)、科第官階、族規(guī)訓約、史志文獻等,均涉及各時代之歷史演變、政治經(jīng)濟、民族文化、人口遺傳等諸方面。她能激勵后人,以史為鏡,得以啟迪,效仿先賢,敬祖睦族,弘揚祖德,勵精圖治,為社會繁榮,民族昌盛,澤潤民生建立新功,再創(chuàng)偉業(yè)。 ?陸氏一世祖得姓始祖季達公像 追本溯源,我陸氏源于春秋,形成于戰(zhàn)國時的齊國。公元前三百四十二年(周顯王二十七年),齊國政權(quán)傳至齊宣王(注:按《史記》)。齊宣王封少子通,字季達,謚元侯,為平原郡居般縣陸鄉(xiāng)(今山東樂陵縣西南),以邑為姓。從此,陸通為陸氏一世祖也。迄今承傳八十余代,歷二千三百四十余年。歷次修譜,備載可考。陸氏宗譜,始于元侯公十六世孫閎,字子春,漢穎川(今河南禹州)太守,尚書令,奉昭建宗祠,纂編宗譜、世表,首立宗支,號穎川支。傳至三十八世孫庶,字明伯,唐福建觀察使御史中丞,奉昭于元和七年(公元八百十三年),首修陸氏世譜起,至明洪武十四年(公元一三八一年)止,經(jīng)二修、三修、四修,先后分立宗脈一百零二枝。延至清初梁溪石齋五修輯譜新立一百三十支起,經(jīng)六修至十一修(公元一九四八年)止,陸氏以第一世至六十世為大宗(大統(tǒng)譜)而統(tǒng)之,以一百三十支小宗(支譜)而領之,繩繩蟄蟄,一本相沿。 ?陸氏六世祖吳郡陸氏始祖伯元公像 江陰陸氏之繁衍發(fā)展,應以元侯公六世孫烈起。陸烈,字伯元,漢吳縣令,遷豫章都尉,吳民思其惠,卒后迎葬吳胥屏亭,子孫遂為吳郡(今蘇州)人。從此吳郡一直為陸氏繁衍發(fā)展中心。越至四十世陸贄后,在宋、元之際的三百余年中,陸氏聚族而居,凝成大族。蘇、浙、滬壤周尤盛,世稱甲族也。 ?陸氏四十世祖宣公像 陸氏子孫對歷史進步作出了積極貢獻,曾湧現(xiàn)出許多杰出人才。西漢初有政論家、辭賦家陸賈,其言論對漢高祖定天下曾發(fā)生重要影響。三國時,吳國名將陸遜,善謀略,官至丞相。其子陸抗,吳奮威將軍,柴桑大都督??棺佣瑱C、云,文武兼?zhèn)洹峭龊蟊贋槲鲿x,均為西晉文學家,時稱“二俊”。陸機所作《文賦》為古代重要文學論文。天文學家陸績,曾作《渾天圖》。還有陸凱,吳巴丘都督,征北將軍。三國時的陸氏,功德蓋世,昭垂史冊,堪稱文德武功第一家。南朝宋有道士陸修靜,所撰《三洞經(jīng)書目錄》,為最古的一部道藏書目。畫家陸探微,工畫人物,善山水,尤擅肖像,骨秀神清,嚴正生動。隋代有音韻家陸法言,著切韻五卷,唐書有傳。唐宋之際,陸氏更是人才濟濟。唐開元十一年進士陸齊望,仕至秘書監(jiān)潤國公,生子八:泌、瀍、澗、淮、灞、浐、渭、灃,同在唐天寶至貞元年間并列進士,文韜武略皆輝。世稱“八貂”,蘇州立“八貂坊”,在陸氏宗史上絕無僅有。唐代有經(jīng)學家、訓古學者陸德明,所撰《經(jīng)典釋文》是研究中國文學、音韻的重要參考書。以嗜茶著名被譽為“茶神”的陸羽,撰有《茶經(jīng)》,是我國關于茶的最早著作,為茶文化之奠基人。還有經(jīng)學家陸淳,文學家陸龜蒙。唐德宗時宰相陸贄,勇于指陣弊政,所作奏章條理清晰,文筆流暢,為歷代名臣之一,清道光旨配享圣廟。宋代陸氏名人大都出自南宋。大詩人陸游,一生創(chuàng)作詩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內(nèi)容極為豐富,風格雄渾豪放,表現(xiàn)出渴望國家統(tǒng)一的強烈感情。還有學者陸九韶、陸九齡,哲學家、教育家陸九淵三兄弟。南宋末大臣陸秀夫,當元軍攻破崖山時,背負幼帝趙昺投海殉節(jié),明追謚忠烈。元代有畫家陸廣、文學家陸友。明代有畫家陸治、戲曲家陸采。明清之際有學者陸世儀。清代有學者陸隴其,名醫(yī)陸懋修,藏書家陸心源,文學家陸次云。近代有名醫(yī)陸淵雷,建國后曾任上海市中醫(yī)學會主任委員等職。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政治家陸定一,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長,國務院副總理等職。還有陸更夫,一九三一年曾任中共兩廣省委書記等等。他們勛著旂旒,英華炳輝,貽我后昆,光照千秋。 ?陸氏四十九世祖江陰陸氏始祖景山公像 江陰陸氏之繁衍發(fā)展,應以元侯公四十九世孫起為始。陸起,字太卿,號景山,宋慶歷六年(公元一0四六年)進士,授兩廣節(jié)度使兼兵部尚書太子太保,晚年由蘇郡隱居江陰化成鄉(xiāng)(今華士砂山北麓,周莊東),為江陰始遷祖。生子三:補、裕、禧(無后)。補、裕后續(xù),越元、明四百余年,形成兩大支脈。 補系支脈:陸補,字仙籍,宋嘉佑三年(公元一0五八年)進士,官判和陽軍事。越至五十六世,衍分二房:長房陸垕,字仁重,元中順大夫,授海北、廣東肅政廉訪使司。生子七:鏞、鏜、銓、鎰、鑄、鉉、锜。長子鏞之后裔,遷徙江陰云亭東黃村橋筑基立支,號黃村支。次子鏜之后裔,先后遷徙無錫蠡口、江陰華墅、陸家橋、長涇筑基立支,號無錫懷仁支、江陰荷亭支、清化支、由渡橋支。三子銓之后裔,長房丙守業(yè)祖基,冏、然、炯三房先后遷徙蘇州吳地、江陰長山、南閘、月城、璜塘、青旸、山觀境內(nèi)筑基立支,號蘇州莊渠支、江陰化成支、化成分支、青旸蘆塘支、長山支、南閘支、皋岸圩支。四子鎰之后裔,遂遷徙江陰澄江、陸家橋、北漍、常熟南門外、無錫中市橋筑基立支,號江陰新塘支、北漍萬歲橋支、澄江坊橋支、常熟南門支、無錫中市橋支。五子鑄之后裔,遂遷徙常熟虞山、江陰澄江、西郊、顧山、陸家橋、長壽、祝塘筑基立支,號常熟殿前支、東門支、仇巷支、塘涇支、秦家堡支、福山支、江陰青山支、君山支、君山分支、九里崗支、塘田支、金家橋支、廟涇分支、學院前支、茂墅橋支、祝塘支。六子鉉之后裔,遂遷徙江陰新橋、璜塘、華墅、無錫莊基、今張家港楊舍、常熟韓莊筑基立支,號江陰古涇支、青墩淳化支、金匱莊基支、楊舍劉巷支、界涇支、常熟韓莊支。七子锜之后裔,遷徙華墅砂山南麓筑基立支,號砂山支。還有散居在通州、崇明、碧澤等地的。五十六世次房師謨之后,遂遷徙常熟、無錫、江陰新橋境內(nèi)筑基立支,號常熟宛山支、魯涇支、大師支、金匱坊前支、江陰新橋后莊支,亦有散居在杭州、昌化、虞山、北京等地的。前述補系支脈,續(xù)至六十世,共分立四十六支。 裕系支脈:陸裕,字仙崖,宋朝散大夫,賜紫金魚袋。傳至五十六世,衍分六房:長房文卿之后裔,始遷浙江平湖,又避居常熟,后傳失考。次房文圭之后裔,多半在江陰境內(nèi)散居,首立江陰墻東支,后又分立南閘蘆岐支。三房元圭無后。四房文圻遷居無錫鳳光橋后即失考。五房文墅之后裔,遂遷徙無錫西園、江陰峭岐、無錫渭湖、西漳、后洪、西漳王莊筑基立支,號無錫西園支、江陰邢家壩支、無錫渭湖支、西漳支、后洪支、王莊支。六房文璧之后裔,遂遷徙常熟五渠、無錫城內(nèi)、橫山、芙蓉山、鴻山、百歲坊、宜興陽羨筑基立支,號常熟五渠支、無錫三壩橋支、大橋支、百歲坊支、橫山支、芙蓉山支、鴻山支、宜興陽羨支。上述裕系支脈,續(xù)至六十世,共分立十五支。在江陰本土僅立存二支。八十世孫陸定一,為上述西園支序四派分西漳支之二十代裔孫,其祖根在江陰,為裕系支脈之后裔。 ?陸氏八十世陸定一像 丁亥續(xù)修金家橋支譜陸福湛撰 |
|